
25歲時離開父母的家,買一套自己的房子,然後組建家庭,這曾經是英國年輕人習以為常的故事,可是如今卻成了一種奢望。
自從世紀之交以來,在英國,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數量就一直在增加。事實上,從2002年以來,20-34歲的年輕人中,居住在家裡的數量增加了近50%。
為什麼在倫敦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會這麼艱難呢?
01
買房這件事不是從來就有的
其實在不久之前,擁有自己的房子,在英國并非普遍。
一個世紀之前,英國四分之三的人會選擇租房。現在租房的比例則隻有約三分之一。而且擁有一座房子也并不是那麼簡單。這一切要從二戰談起。
1945-1951年間,英國正處于戰後的重建和修複階段,當時,英國政府啟動了一項雄心勃勃的房屋建設計劃,以可控的價格出租房屋。克萊門特·艾德禮(Clement Attlee)總理建造了超過100萬套房屋。到1970年代,每四個倫敦家庭中就有一家住在經濟适用房中,也就是所謂的議會房屋。
但是1979年,一切發生了改變。撒切爾夫人當選英國總理,一年之後,她推出一個法案,允許租戶從政府購買他們居住的房屋,這些公租房轉變了私人産權。此外,租金的上限也被取消,這就意味着房屋價格将受到自由市場的影響。這一政策最初是為了增加倫敦勞工階級的房屋所有權。但結果是中低收入群體被推入了競争激烈的私人住房市場中。這一情況從1980年代中期一直持續到現在。對于很多租戶來說,租金占了他們工資的30%-50%。是以,他們也無力節省出足夠的資金來購置自己的房産。
此外,撒切爾夫人還削弱了工會,這一勞工用來要求更好的工作條件和薪酬水準的平台。她認為工會太強大,可能會減弱英國公司在全球舞台上的競争力。這一考慮的确有一些道理,在政策推出後,英國的公司變得更有競争力,但同時,英國的工資增長從1979年但17%下降到1990年的10.6%。1980年代,倫敦的平均房價大約是工資的三到四倍,現在則是13倍。
02
金融危機與房地産市場
2007年的金融危機和美國泡沫的破滅也标志着倫敦房地産市場的另一個轉折點。
住房借貸系統崩潰了,因為低品質的債務被銀行捆綁作為債券在全球市場上出售,在北美引發的危機波及英國。對此,英國政府制定了一項救助計劃,其中包括購買部分壞賬以及換取這些銀行的股份。
2011年,倫敦經濟恢複,速度超過了英國和世界各地的其他城市。經濟反彈穩定了投資市場,是以吸引了一些房地産買家。這些投資者在倫敦購買了好幾處房産,要麼是為了租金收入,要麼是為了房價上漲後轉售增值。
對投資者來說,另一個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更少的财産稅。在紐約,如果你在曼哈頓某個地價昂貴的地方擁有一套豪華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每年就需要支付數千美元的财産稅。在倫敦,每年最多支付兩三千英鎊的财産稅。對投資者最有吸引力的地區包括威斯敏斯特區、西倫敦的肯辛頓和切爾西區,這裡有成排的空置的投資公司。
在投資者和房地産買家的擠兌下,個人和家庭擁房産變得更加困難。于是,2016年,英國政府對不止擁有一處房産的房主征收3%的額外稅,以保證個人和家庭,而非投資者更容易地進入房地産市場。
其中最成功的政策是2013年的幫助購買計劃。該計劃允許倫敦建立住房的首次購房者以股權貸款的形式借入最高占購買價格40%的貸款,前提是他們支付5%的押金。傳統的抵押貸款金額至少要是10%。例如,如果買家想在倫敦購買一套價值50萬英鎊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就必須支付2.5萬英鎊的押金。根據該計劃,政府可以向買家提供高達20萬英鎊的免息貸款,為期5年。剩下的27.5萬英鎊将從銀行或者其他地方借貸。該計劃大受歡迎,自2013年,約有33萬戶家庭通過該計劃購買房屋。
03
如何買房?父母銀行,或者離開倫敦
不過,對年輕人來說,買房最難的部分在于攢夠押金。
面對押金這個難題,英國人的選擇是靠父母。在這種普遍性的需求下,甚至催生出一種新的銀行“父母銀行”(bank of mom and dad)。也就是說依賴父母、祖父母或者其他家人和朋友的财政支援來支付房屋押金。
根據保險公司L&G經濟咨詢公司的資料,2019年,19%的房屋購買部分或者全部由朋友和家人資助,而到2020年,這一數字至少升至23%。研究人員表示,在2020年的17.5萬宗房屋交易中,父母銀行提供的總價值約為500億英鎊。
當然對于沒有父母可依賴的人來說,要想擁有自己的房間,唯一的方法似乎就是離開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