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我國中畢業後,有段時間在漢口南京路口的武漢市圖書館外借處當不拿工資的臨時“從業人員”(那時沒有“志願者”一說),每天早8上班,下午5點下班,中午還自己找點吃的。當時這活兒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外借處有兩本法國小說家大仲馬的《基督山恩仇記》,一本被一老幹部借去,還有一本外借,我趁書轉回來後用兩天時間看完後,始終沒鬧明白中央的那位女首長為何要推薦這樣一本資本主義的書?
1971年那時候,漢口的這些老洋房都沒标明身份,置身其間,隻覺得内空高大,那麼熱的武漢夏天也有一絲清涼。改革開放後,始知武漢圖書館外借處在舊社會曾是中國商人開設的“大孚銀行”,武漢淪陷時是日軍的“大孚憲兵隊”,那裡面的水牢“曾讓許多中國人骨肉散盡”。後來,那裡面到底有沒有水牢說法不一,但當我們有條件翻開史實時,日本人在大孚銀行留下的驕橫的侵略行徑卻是有案可查的,現在的中國人要記下這些鐵證!
2007年的大孚銀行大樓。
2007年的大孚銀行大樓。1998年武漢市對中山大道進行整體改造時,對這棟大樓的立面處理按照日踞時期大孚憲兵隊的防空僞裝色進行了塗裝。當時,很多武漢人并不知道這棟大樓為何要塗上這種色彩?
大孚銀行簡介:
大孚銀行,1935年由景明洋行設計,鐘衡記營造廠1935-1936年營建,地上4層,建築面積1697.65平方米。該樓房現為武漢市圖書館外借處,位址漢口中山大道938号,其地上一層屬武漢市文化局,地上二層以上屬武漢市輪渡公司。
大孚銀行大樓由武漢花紗紳商大戶裕華、一紗等廠的程沸瀾及其子程業憬及程子菊等人投資修建,由大孚銀行租用。大孚銀行原名大孚商業儲蓄銀行,1934 年,由實業家黃文植、胡赓堂、周伯臯、傅南軒等人集資籌辦,1935年1月8日開業。
大孚銀行舊貌,此照亦拍攝于日踞時期。圖中右側門店多為日本人在經營,日踞時期,漢口路面機動車靠左行駛
1938年10月,大孚銀行遷往重慶,大樓被日軍漢口憲兵隊占用,使這裡成為屠殺和鎮壓中國人民的魔穴。盤踞大樓的日寇懼怕遭受空襲,将外牆塗上綠、黃、白斜紋形波狀僞裝。
日踞時期的(大孚)憲兵漢口隊為屠殺和鎮壓中國人民的魔穴
民國時期的大孚銀行。此時大樓上綠、黃、白僞裝塗裝還在,從門楣上的國民黨黨徽來看,此照攝于抗戰勝利之後
日本憲兵隊隊員在大孚銀行(憲兵漢口隊)門前留影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1942年2月,日本軍隊開始攻擊英國在“東方的直布羅陀”——新加坡,日軍在登陸後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裡就攻破了這個英帝國的殖民地。當時,由英軍帕西瓦爾中将率領的13萬人的部隊全部向日軍山下奉文中将的部隊投降,而日軍當時隻有3萬人。2月15日,駐新加坡英軍總司令白思華簽署無條件投降書,這座“東方第一堅城”落入日軍之手。2月15日,汪僞政府在漢口舉行遊行,大肆慶祝新加坡陷落。
1942年2月,漢口的日僞政府組織“慶祝新加坡陷落”的遊行,經過大孚憲兵隊門前
漢口的汪僞政權舉行慶祝新加坡陷落的遊行,組織人在大孚憲兵隊門前舞龍燈
大孚憲兵隊大門前路燈杆上的智語寫着:新加坡陷落是英美完全喪失在東方作戰根據地,大東亞戰争勝利萬歲!
汪僞政權組織的遊行在南京路上
這張照片是南京路的街景。照片向中山大道方向拍攝,遠處的房子是保華街南京路口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其對面是大陸坊沿街建築,再近一點的高樓是中孚銀行,最右側的高樓即大孚銀行。在今天的漢口南京路路段,武漢淪陷時期的街道面貌基本保持了原狀。
1945年抗戰勝利,中國業主收回大樓。1947年3月1日,大孚銀行回遷漢口勝利街複業,後遷回原址。武漢解放後,該行因虧損難以維持,報經中國人民銀行漢口分行核準,于1950年8月7日停業。建國後,大樓底層曾作武漢圖書館外借處、物外書店等。上層為武漢市輪渡公司辦公處。
現在的中山大道大孚銀行路段街道格局基本未變
大孚銀行的建 築 特 征:
大樓外觀造型簡潔。每層樓之間用兩塊長方形幾何圖形代替複雜的裝飾,窗戶材質均為鋼窗,頂部以簡練幾何圖形代替古典大廈,水泥地面鋪有地闆。整棟建築充滿藝術裝飾主義的情調,屬現代派建築風格。時有“摩登大樓”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