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蘭舫評劇演唱藝術:霜風蘭韻香溢遠

記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廣 攝影報道

李蘭舫評劇演唱藝術

李蘭舫嗓音寬厚宏亮、圓潤動聽,中、高音飽滿堅實,低音渾厚深沉,是白玉霜之後最具代表性的白派演員。 2015年,李蘭舫評劇演唱藝術被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昔日有個小王祥,他母得病躺在床,數九寒天身得病,一心想吃鯉魚湯。手托銀錢無處買,脫去了衣衫卧在冰上……二十四孝頭一孝,留下了美名萬古揚……”

在新華區文化館排練廳,市級非遺李蘭舫評劇演唱藝術傳承人、評劇名家李蘭舫的女兒伊寶琴,正在演唱評劇曲目《劉雲打母》。

那低回婉轉的唱腔、優美端莊的身段、典雅大氣的演唱風格,将李蘭舫評劇演唱藝術展現得淋漓盡緻。伊寶琴的一招一式、一唱一歎間,展示出白派評劇藝術的風采。觀看的人很難想到,眼前這位散發着戲曲魅力的青衣演員已近古稀之年。

李蘭舫評劇演唱藝術:霜風蘭韻香溢遠

伊寶琴(左二)和劉化茹(右一)與群藝評劇團團長郭志成(左一)、主任李明彥(左三)正在排練經典劇目《砸粥缸》

“大哥”和“老兄弟”

于1909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的評劇,曆經百餘年蛻變,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流派,代表了藝術家們各自的演唱風格。

由白玉霜創立的白派唱腔藝術可謂群芳之首,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唱紅了京津冀。1934年,白玉霜曾把評劇帶到上海,傾倒了上海的觀衆,被譽為“評劇皇後”。

原滄州市評劇團主演兼團長李蘭舫,是白玉霜的金蘭姐妹,也是中國評劇白派藝術的第一傳人,演唱方法上深得白玉霜精髓。

“我的母親11歲拜師平劇喜連成科班大師兄雷喜福學習平劇老生,在發聲、吐字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礎。12歲時,她拜師趙月樓改學評劇。”伊寶琴說,“趙月樓的風格是大口落子,經他教授的弟子很多都是出類拔萃的,有劉翠霞、愛蓮君等。在趙門時期,母親在評劇的嗓音、形體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李蘭舫13歲時到白玉霜的戲班,被白派風格所吸引,于是改唱白派,又将劉派《井台會》改為白派唱法,之後聲名鵲起。

她為白玉霜“打裡子”活兒,并成為結義姐妹。按當時的稱謂,李蘭舫稱白玉霜“大哥”,白玉霜則叫李蘭舫“老兄弟”。白玉霜非常喜歡這個小妹,她的行頭、頭面都給李蘭舫使用。

與白玉霜同台演出就要求同調同弦。李蘭舫是以重新練聲,在白玉霜的指導下,她将白派的共鳴發聲唱法精髓、行腔歸韻牢牢掌握。白派藝術中各具特色的唱、念、做、舞,被李蘭舫演繹得惟妙惟肖。在二人同台對唱《繡鞋記》《打狗勸夫》時,可謂精彩絕倫。

受白玉霜的委托,李蘭舫稍有閑暇便教授小白玉霜白派的經典劇目。

李蘭舫評劇演唱藝術:霜風蘭韻香溢遠

伊寶琴

成為“白派”另一支

由于李蘭舫對戲劇方面多所涉獵,加之深得白玉霜的真傳,她的天賦條件和藝術才能得以發揮。

“我母親從18歲開始自己挑班,演出了很多白派劇目。在演出實踐中,她結合自已嗓音特點,形成丹田氣足、收放自如、寬而亮、共鳴力度大、層次鮮明的藝術風格。她在遵循白玉霜唱法的同時,融入了自己嗓音寬、厚、亮的優勢,拓寬了音域、提高了調門,使得唱腔更加飽滿、洪亮。在《玉堂春》《潘金蓮》等戲中,白玉霜的唱腔音程緊湊。而我母親為了豐滿人物感情,将音程放慢,這樣,更舒展、更有力。”介紹着李蘭舫的藝術風格,伊寶琴流露出無限的深情。

1937年至1949年間,李蘭舫在北京、唐山及哈爾濱、沈陽、大連、旅順等東北地區巡演,當時的票房很可觀。

李蘭舫的戲路很廣,扮演青衣、花旦、老旦、小生、須生、花臉,均無不可,在《八仙得道》中,她每場輪換扮演其中一位神仙。在《秦香蓮》中,她先演王延齡、後演包拯。

在多年的藝術實踐中,李蘭舫巧妙運用丹田氣、鼻腔共鳴、顱腔共鳴、泣音等多種技巧,融會貫通,恰如其分。她和白玉霜一起在藝術實踐中,不斷地豐富、改革白派唱腔藝術,使白派成為上世紀3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評劇流派之一。

李蘭舫的演唱造詣,既有白玉霜唱腔中的幽婉悲怆,又發揮了自已渾厚、深沉和憤激的藝術風格。著名的平劇演員張雲溪,曾主動邀請她同台演出《武松與潘金蓮》,獲得成功。

今年80歲的原滄州市評劇團演員劉化茹,是李蘭舫的徒弟,深得李蘭舫真傳。

劉化茹說:“師父在白派唱腔委婉華麗的基礎上,追求蒼勁高亢的風格。在滄州評劇團期間,觀衆們都是奔着她來看演出的。她老人家音調高,為了照顧别的演員,她同台演出時都要壓低音調,她真是德藝雙馨藝術家啊!”

李蘭舫評劇演唱藝術:霜風蘭韻香溢遠

李蘭舫

評韻芬芳傳後人

李蘭舫的評劇演唱藝術雖源于白派,卻也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她演出了一大批現代劇目。彼時,她一改白派悲切、苦楚的唱腔旋律,而是善于品味女性雄渾、剛勁的生命個性,更多展現一種博大的女性情懷,使唱腔充滿了時代氣息。

李蘭舫唱得堅實而飽滿,充分調動她渾厚的丹田氣,在旋律上高亢挺拔,富有淩雲壯志之氣,剛勁的顱腔共鳴與沉穩的腹腔共鳴使人精神抖擻。在《母子兩代英雄》劇中,李蘭舫塑造的馬本齋母親的英雄形象,至今使老觀衆們不能忘懷。

伊寶琴自幼随母親學戲,7歲登台演出,繼承了母親的演唱藝術。雖然伊寶琴沒能從事戲曲專業工作,但是她多年來以業餘票友的身份參加了各種演出及比賽,均獲得很好的成績。

在滄運集團退休以後,伊寶琴決心繼承母親的衣缽,對白派藝術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撰寫了論文《評劇白派唱腔的學習與研究》,對白派藝術做了理論性的表述。

伊寶琴走訪了原滄州市評劇團的老藝人,整理出30餘段李蘭舫精彩唱腔,并将《劉雲打母》《砸粥缸》《母子兩代英雄》等劇本和曲譜印刷成冊。

“我在天津人民廣播電台找到原滄州市評劇團1959年錄制的《母子兩代英雄》《槐樹莊》《骨肉深情》等全劇錄音,并把這些錄音的經典唱段配了像,制作成《李蘭舫經典唱腔音配像》CD光牒。”伊寶琴說。

伊寶琴出資邀請天津市評劇院的樂隊制作了伴奏帶,并範唱,制成了《伊寶琴唱腔專輯》CD光牒,無償贈送給評劇愛好者和網友。

2013年,伊寶琴拿出積蓄舉辦了《紀念李蘭舫誕辰95周年》大型演唱會,并聯絡白派各支脈的傳人及有關人員成立了《中國評劇李蘭舫·白派藝術研究會》。

2018年,她又邀請了白派4個支脈的傳人,在天津中國大戲院舉辦了《紀念李蘭舫誕辰100周年·全國名家演唱會》。

如今,伊寶琴已經培養出很多學生,在網絡平台精心教授李蘭舫演唱藝術。她指導徒弟黃磊撰寫了論文《淺析評劇“白”派形成過程中唱腔特點與人物形象塑造藝術之融合》,還通過評劇聊天室舉辦評劇白派唱腔講座。

伊寶琴說:“無論是生活中還是在舞台上,母親和她的每一個角色都是美好的。這份美好就像一盞明燈,照亮我的心,給予我力量。使命在心、責任在肩。我們一定将李蘭舫演唱藝術傳承下去,引導着喜愛戲曲的中青年人,傳唱經典劇目,感受評劇魅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