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霜风兰韵香溢远

记者 牛健存 崔儒靖 魏志广 摄影报道

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

李兰舫嗓音宽厚宏亮、圆润动听,中、高音饱满坚实,低音浑厚深沉,是白玉霜之后最具代表性的白派演员。 2015年,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昔日有个小王祥,他母得病躺在床,数九寒天身得病,一心想吃鲤鱼汤。手托银钱无处买,脱去了衣衫卧在冰上……二十四孝头一孝,留下了美名万古扬……”

在新华区文化馆排练厅,市级非遗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传承人、评剧名家李兰舫的女儿伊宝琴,正在演唱评剧曲目《刘云打母》。

那低回婉转的唱腔、优美端庄的身段、典雅大气的演唱风格,将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伊宝琴的一招一式、一唱一叹间,展示出白派评剧艺术的风采。观看的人很难想到,眼前这位散发着戏曲魅力的青衣演员已近古稀之年。

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霜风兰韵香溢远

伊宝琴(左二)和刘化茹(右一)与群艺评剧团团长郭志成(左一)、主任李明彦(左三)正在排练经典剧目《砸粥缸》

“大哥”和“老兄弟”

于1909年左右形成于河北唐山的评剧,历经百余年蜕变,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流派,代表了艺术家们各自的演唱风格。

由白玉霜创立的白派唱腔艺术可谓群芳之首,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唱红了京津冀。1934年,白玉霜曾把评剧带到上海,倾倒了上海的观众,被誉为“评剧皇后”。

原沧州市评剧团主演兼团长李兰舫,是白玉霜的金兰姐妹,也是中国评剧白派艺术的第一传人,演唱方法上深得白玉霜精髓。

“我的母亲11岁拜师京剧喜连成科班大师兄雷喜福学习京剧老生,在发声、吐字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12岁时,她拜师赵月楼改学评剧。”伊宝琴说,“赵月楼的风格是大口落子,经他教授的弟子很多都是出类拔萃的,有刘翠霞、爱莲君等。在赵门时期,母亲在评剧的嗓音、形体等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李兰舫13岁时到白玉霜的戏班,被白派风格所吸引,于是改唱白派,又将刘派《井台会》改为白派唱法,之后声名鹊起。

她为白玉霜“打里子”活儿,并成为结义姐妹。按当时的称谓,李兰舫称白玉霜“大哥”,白玉霜则叫李兰舫“老兄弟”。白玉霜非常喜欢这个小妹,她的行头、头面都给李兰舫使用。

与白玉霜同台演出就要求同调同弦。李兰舫因此重新练声,在白玉霜的指导下,她将白派的共鸣发声唱法精髓、行腔归韵牢牢掌握。白派艺术中各具特色的唱、念、做、舞,被李兰舫演绎得惟妙惟肖。在二人同台对唱《绣鞋记》《打狗劝夫》时,可谓精彩绝伦。

受白玉霜的委托,李兰舫稍有闲暇便教授小白玉霜白派的经典剧目。

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霜风兰韵香溢远

伊宝琴

成为“白派”另一支

由于李兰舫对戏剧方面多所涉猎,加之深得白玉霜的真传,她的天赋条件和艺术才能得以发挥。

“我母亲从18岁开始自己挑班,演出了很多白派剧目。在演出实践中,她结合自已嗓音特点,形成丹田气足、收放自如、宽而亮、共鸣力度大、层次鲜明的艺术风格。她在遵循白玉霜唱法的同时,融入了自己嗓音宽、厚、亮的优势,拓宽了音域、提高了调门,使得唱腔更加饱满、洪亮。在《玉堂春》《潘金莲》等戏中,白玉霜的唱腔音程紧凑。而我母亲为了丰满人物感情,将音程放慢,这样,更舒展、更有力。”介绍着李兰舫的艺术风格,伊宝琴流露出无限的深情。

1937年至1949年间,李兰舫在北京、唐山及哈尔滨、沈阳、大连、旅顺等东北地区巡演,当时的票房很可观。

李兰舫的戏路很广,扮演青衣、花旦、老旦、小生、须生、花脸,均无不可,在《八仙得道》中,她每场轮换扮演其中一位神仙。在《秦香莲》中,她先演王延龄、后演包拯。

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李兰舫巧妙运用丹田气、鼻腔共鸣、颅腔共鸣、泣音等多种技巧,融会贯通,恰如其分。她和白玉霜一起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地丰富、改革白派唱腔艺术,使白派成为上世纪3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评剧流派之一。

李兰舫的演唱造诣,既有白玉霜唱腔中的幽婉悲怆,又发挥了自已浑厚、深沉和愤激的艺术风格。著名的京剧演员张云溪,曾主动邀请她同台演出《武松与潘金莲》,获得成功。

今年80岁的原沧州市评剧团演员刘化茹,是李兰舫的徒弟,深得李兰舫真传。

刘化茹说:“师父在白派唱腔委婉华丽的基础上,追求苍劲高亢的风格。在沧州评剧团期间,观众们都是奔着她来看演出的。她老人家音调高,为了照顾别的演员,她同台演出时都要压低音调,她真是德艺双馨艺术家啊!”

李兰舫评剧演唱艺术:霜风兰韵香溢远

李兰舫

评韵芬芳传后人

李兰舫的评剧演唱艺术虽源于白派,却也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她演出了一大批现代剧目。彼时,她一改白派悲切、苦楚的唱腔旋律,而是善于品味女性雄浑、刚劲的生命个性,更多体现一种博大的女性情怀,使唱腔充满了时代气息。

李兰舫唱得坚实而饱满,充分调动她浑厚的丹田气,在旋律上高亢挺拔,富有凌云壮志之气,刚劲的颅腔共鸣与沉稳的腹腔共鸣使人精神抖擞。在《母子两代英雄》剧中,李兰舫塑造的马本斋母亲的英雄形象,至今使老观众们不能忘怀。

伊宝琴自幼随母亲学戏,7岁登台演出,继承了母亲的演唱艺术。虽然伊宝琴没能从事戏曲专业工作,但是她多年来以业余票友的身份参加了各种演出及比赛,均获得很好的成绩。

在沧运集团退休以后,伊宝琴决心继承母亲的衣钵,对白派艺术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了论文《评剧白派唱腔的学习与研究》,对白派艺术做了理论性的表述。

伊宝琴走访了原沧州市评剧团的老艺人,整理出30余段李兰舫精彩唱腔,并将《刘云打母》《砸粥缸》《母子两代英雄》等剧本和曲谱印刷成册。

“我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找到原沧州市评剧团1959年录制的《母子两代英雄》《槐树庄》《骨肉深情》等全剧录音,并把这些录音的经典唱段配了像,制作成《李兰舫经典唱腔音配像》光盘。”伊宝琴说。

伊宝琴出资邀请天津市评剧院的乐队制作了伴奏带,并范唱,制成了《伊宝琴唱腔专辑》光盘,无偿赠送给评剧爱好者和网友。

2013年,伊宝琴拿出积蓄举办了《纪念李兰舫诞辰95周年》大型演唱会,并联络白派各支脉的传人及有关人员成立了《中国评剧李兰舫·白派艺术研究会》。

2018年,她又邀请了白派4个支脉的传人,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举办了《纪念李兰舫诞辰100周年·全国名家演唱会》。

如今,伊宝琴已经培养出很多学生,在网络平台精心教授李兰舫演唱艺术。她指导徒弟黄磊撰写了论文《浅析评剧“白”派形成过程中唱腔特点与人物形象塑造艺术之融合》,还通过评剧聊天室举办评剧白派唱腔讲座。

伊宝琴说:“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在舞台上,母亲和她的每一个角色都是美好的。这份美好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的心,给予我力量。使命在心、责任在肩。我们一定将李兰舫演唱艺术传承下去,引导着喜爱戏曲的中青年人,传唱经典剧目,感受评剧魅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