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是古往今來絕大多數為人父母的美好祝願和祈盼。在這樣一種觀念支配下,人們根據日常生産、生活的實踐經驗、教訓,逐漸總結、形成了一系列的生育禮俗。作為帝制中國時代最後一個王朝的清朝,由于地域廣闊,民族衆多,清朝人在大體傳承以往曆代生育禮俗的基礎上,又因民族、地域風俗文化等因素的影響,而又有所創新。其中,有些生育禮俗,已随着文明和科技的進步,而日漸消逝;有些生育禮俗,即便在當今社會,仍傳承不衰。下面,文史君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清朝時都有哪些生育禮俗?它們分别蘊含了父母家人什麼樣的希望和祈盼?

一、未孕前的祈子禮俗

至遲自周代開始,貴族女子在結婚後,孕育前,往往會在春季,去郊外祭壇,祭拜職掌生育的高禖神。這就是《禮記·月令》記載的“仲春之月,……以太牢祠于高禖,天子親往,後妃帥九嫔禦,乃禮天子所禦,帶以弓韣,授以弓矢于高禖之前。”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後來,職掌生育的神靈逐漸增多,方式也日漸多樣化。職掌生育的神靈,有道教的“送子娘娘”,有佛教的送子觀音,有觀音菩薩剪下的指甲孕化的陳靖姑,有北宋時期的花蕊夫人……。

祭拜的方式,到清朝時,也因地域、民族的差異,而形式多樣。比較常見的方式,是到送子娘娘廟焚香祭拜求子。還有的地方盛行祈拜麒麟送子、偷瓜祈子、摸秋祈子、送“耍孩”祈子等祈拜方式。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清朝時,在今天浙江一帶,女子婚後一兩年仍未懷孕者,夫家的一些親朋要在陰曆正月十六日晚上,用紙紮糊一嬰兒人形,謂之“耍孩”;然後,打着繪有“麒麟送子”圖畫的玻璃燈照明,敲鑼打鼓,沿途燃放鞭炮,将“耍孩”送到不孕女子的床榻上。主人為送“耍孩”的親朋倒糖茶水飲用。親朋們喝完茶水後,将茶碗倒扣在桌子上。當地人認為,這樣做,不孕女子将很快孕育男孩。有的地方盛行偷拔一截船樁,用紅紙包裹,象征嬰兒,送給不孕婦女的風俗。還有的地方盛行在送子娘娘廟裡祭拜買一泥塑娃娃,帶給不孕婦女的風俗。

居住在今天貴州的苗族、布依族、水族,廣西毛南族、侗族、仫佬族等少數民族,都傳承着各具民族特色的求子儀式。如布依族是讓男主人将公雞背進屋内,據說可引來子嗣;侗族祭拜姜良、姜妹兄妹神,水族祭祀岩神,毛南族祭拜花神。仫佬族祭拜祖先神,特别是婆王神。

二、孕育和分娩時的禮俗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清朝時,宮中的後、妃若确定懷孕,謂之“遇喜”。她們衣、食、住、行,可享受較平日更為優厚的待遇。生育前,其女性親屬還被允入宮照顧。慈禧太後年輕封懿嫔時,懷有身孕。生育前3個月,她的母親就被允許入宮,與慈禧同住,照顧起居。宮人們還要循例在懷孕的嫔妃住所旁挖“喜坑”。挖好後,宮人們要在坑内放筷子(諧“快生子”之音)和紅綢、金銀八寶等物,并念喜歌,祈願生育順利。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清朝後、妃臨産時,宮人們要循例在産房外懸挂寶刀,據說可祛除邪祟;還要放置易産石,據說有助于順利分娩、母子平安。接生由各衙門推薦,并經禦醫考試合格後,才能入宮當差的專職接生人員“穩婆”(俗稱“接生婆”)負責。嬰兒分娩後,母子要由禦醫“請脈”驗看。一切平安後,禦醫取溫水,将“福壽丹”化開,給嬰兒灌服。

在民間,很多地方流行孕婦分娩前,家人行“催生禮”。這項自宋代即已出現的禮俗,至清末仍盛行不衰。在今杭州一帶,當孕婦産期将至時,娘家要在産月的初一日,派人将喜蛋、桂圓及襁褓送到男家。除随身攜帶上述物品外,送者還要攜帶一具笙。到男家後,一邊吹笙,一邊進門,象征催生之意。還有的地方将10雙紅漆筷子/洋紅染的竹筷,一并送到男家,取“快生子”寓意。

三、嬰兒降生後的養育禮俗

嬰兒降生後,多地流行由孕婦至親在小範圍内舉行為新生兒祈福、為孕婦驅邪的風俗。今浙江杭州一帶,男家要派人帶着喜蛋、酒菜,到孩子外婆家報喜。若生男孩,送的喜蛋是單數;若是女孩,送雙數喜蛋。外婆家要回送雙倍的喜蛋、小孩衣裙。男家收到喜蛋後,仍按男單女雙之數,将它們分贈給衆親友。親友們要回贈火腿、核桃、桂圓、紅糖等,稱作“湯盆兒”。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清代,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都傳承着唐、宋時創立的新生兒出世後第3天的“洗三”的禮俗:“三日洗兒,謂之洗三。”在宮中,皇子/女降生後,内務府官員要立即向皇帝及其他皇室成員禀奏,并将皇子/女生辰“命帖”傳遞欽天監。欽天監選擇吉時,3天後行洗浴禮。洗浴前,宮人們要先将用槐葉、艾草煮過的水倒入浴盆中,然後将皇帝及王公貴族們賜贈的賀禮金銀錢物、花生、雞蛋、棗、栗子等,投入水中,謂之“添盆”。然後由新生兒的外婆,或年長德高的女性為嬰兒洗身。洗時,外婆要一邊用手攪水,一邊念誦祝福話語,叫作“攪盆”。清代北京一帶的滿族人,“洗三”結束後,有外婆要用蔥白在嬰兒身上輕輕地打三下,邊打邊念誦“一打聰明,二打伶俐,三打邪魔”等祝詞。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民間有的地方“洗三”時,要在浴盆裡放上喜蛋、金銀飾物等。給嬰兒輕輕洗完澡後,要用喜蛋在嬰兒額角處輕輕摩擦幾下,據說可避免今後生瘡;再用金銀飾品擦拭幾下,據說可護佑嬰兒不受妖魔精怪的驚吓。洗後,用稱給嬰兒稱體重,俗稱“上稱”。稱時,要将嬰兒父親的一隻鞋、一塊碎缸片、一根肉骨一起放在稱上,與嬰兒合稱。寓意嬰兒長大後有剛(缸)骨,能繼承父志。有的地方還要用紅帶将嬰兒雙手系上,象征孩子将來沉穩安靜,不會胡作非為。有的地方則焚燒太均紙,拜謝太均娘娘送子的恩典。

嬰兒出生後,為保佑其健康成長,避免病魔糾纏,家人要向鄰裡讨要零碎布帛。拿回家後,裁剪縫制成衣,名曰“百家衣”,給嬰兒穿戴。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很多地方流行給新生兒佩挂“百家鎖”的風俗,據說這樣可将嬰孩的靈魂鎖住,免得被鬼怪蹑走。保佑新生兒吉祥如意、健康成長。在今天江西一帶,嬰兒出生後,家人要用紅紙包7粒白米、7葉紅茶,分給親友。親友可回贈十文或百文銅錢。新生兒的家人要用這些銅錢去買一個正面刻着“百家寶鎖”,反面刻着“長命富貴”等吉祥字樣的銀鎖,挂在嬰孩的脖子上,據說可防病避災。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現代科學研究表明,嬰兒出生後,最佳飲食方式,就是母親喂乳。這在清朝一般家庭中,也是如此。然而在宮廷中,後、妃生育後,不能親自給自己的孩子喂乳,而是由内務府遴選的年青、體健并有育兒經驗的婦女充任的乳母(又稱侍母、乳媪)、保姆及太監、宮女們撫養、哺養,“一皇子例須用四十人:保姆八、乳母八”。乳母的親生子女,由宮中出銀,另雇婦女哺養。清朝的皇子/女們與生母,感情比較淡漠,因為他/她們“自堕地即不與生母相見。每年見面有定時,見亦不能多言。……自襁褓至成婚,母子相見,殆不過百餘面耳”。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明朝時出現的給新生兒“寄名”的養育風俗,到清朝時,幾乎流行于全國各地。所謂“寄名”,就是新生兒的父母家人因擔心孩子會夭殇、疾病,是以“寄名于神鬼,如觀音大士、文昌帝君、城隍土地,且及于無常是也,或即寄名于僧尼,而亦皆稱之曰幹親家”。将孩子“寄名”給神佛、僧道,充為弟子(不剃發出家),以求長命平安。行“寄名”禮時,父母要抱着嬰兒到廟裡燒香。先用紅布做成一個袋子,将小兒的出生年月日(即“生辰八字”)寫在紙上,裝在袋中,然後懸挂在神櫥上,俗稱“過寄袋”。接着,僧人或道士代表神佛,為小兒取名,并将道髻、道衣、符錄及刻着“金玉滿堂”、“長命百歲”等吉祥話語的銀項圈、長命鎖等賜給小兒。自此,小兒要稱呼此僧人或道士為“寄爺”。寄名後三年内,每逢年底,廟觀要準備飯菜送給小兒家,小兒的父母家人也要施舍給僧道一些錢财。小兒長大成婚後,才能将“過寄袋”從廟觀中取回來,謂之“拔袋”。雙方的“寄名”關系才宣告結束。

嬰兒出生滿一個月時,父母要置辦豐盛的酒席,宴請親友鄰裡,謂之“滿月酒”。前來祝賀的親朋,多饋贈綴有銀飾、壽星、獸頭,及金玉滿堂、長命富貴等吉祥祝福字樣的嬰兒帽、粉制糕團等。

此日,宮廷中有給嬰兒“升搖車(也叫“悠車”)”的禮俗。這一禮俗大概源自遊獵時期的滿族,父母外出狩獵時,為保安全,而将孩子懸挂于樹上的風習。搖車用木制成,多為船形,外刷紅漆,飾有金、銀彩繪圖案,寫有“長命百歲”等吉語。搖車一般由女家制做,作為孩子滿月的賀禮,贈送給男家。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此日,民間大多流行給新生兒“剃頭”的禮俗。有的地方的漢族人流行在嬰兒前腦門處留出約1—2寸大小的方形胎髦,謂之“留胎髦”,有父母望子成龍的寓意。嬰兒剃下的胎發,不能随意丢棄,而是搓成團狀,用紅綠色的花線束好,挂在堂屋高處。據說,這樣做,嬰兒長大後,會有膽識。北方很多地區則将嬰孩腦袋後邊的一撮頭發留住不剃,謂之“百歲毛”。據說這樣孩子好養活,不易患病夭折。

清代,居住在今江蘇北部地區的部分漢族人,流行為滿月的女嬰穿耳、塗唇的風俗。這種風俗,不是象今天人想象的那樣,是為了将女嬰打扮得漂漂亮亮,而是為訓誡女童。前者是告誡女童,不得偷聽别人談話;後者是為了鎮住多嘴魂,這樣,女嬰長大後,不多嘴,不貪食。

當然,并非所有的民族都有給滿月的嬰兒剃發的風俗。如居住在今天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境内的布依族人的風俗是:男嬰出生後,要請巫師算命。若該嬰“命貴”,需留胎發,且自小穿女裝,這樣才能讓他無病無災的長大。直到他12歲時,才會舉行“剃毛頭”的儀式。儀式舉行前,家人必須要征詢男童的意見,是否同意剃發?還要問男童,需要大人給他買什麼禮物?男童同意剃發,且買回他想要的禮物後,才可擇吉日剃發。親友即日前來慶賀,祝賀孩子躲過了“命根”,今後将平安無事。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剃完發後,要給嬰兒穿上紅色、綠色的衣服,由除父母外其他一名親友抱着,再找一人拿着傘,給嬰兒遮光、風;他們要在街上兜幾圈,叫作“兜喜圈”、“逛喜圈”。“兜喜圈”時,必須抱着嬰兒過一座小橋。據說這樣,孩子才能健康成長,長大後膽識過人。

如何生育一個健康、聰明、長壽、人生成功的寶寶?清朝人都這樣做

至遲南北朝時出現,自此一直盛行不衰的“周歲晬盤”(亦稱“抓周”)禮俗,在清朝宮廷和民間,依然盛行。所謂“抓周”,就是嬰兒一周歲時,父母家人在盤中放各種物品,讓他/她随意去抓;以其所抓之物,預測其未來的志趣、成就。清宮皇子一周歲時,“用玉陳設二事、玉扇墜二枚、金匙一件、銀盒一盒、犀鐘一棒、犀棒一雙、弧一張、矢一拔、文房一份、晬盤一具、果筵一席。……惟公主、皇孫女不設弧矢。”與宮廷中稍有不同的是,民間“抓周”,多用金銀、文房四寶、書籍、秤尺刀剪、女工針線、玩具等。

文史君說

清朝在傳承以往創立的生育禮俗的同時,又根據現實而有所變化和創新。由于清朝疆域廣闊,民族衆多,不同的地域、民族,既有共同的生育禮俗,如洗三、抓周等,又各有獨具民族、地域特色的生育禮俗。這些生育禮俗,雖然有很多不科學的迷信糟粕,但也有很多符合現代科學、健康理論的做法。盡管很多生育禮俗帶有迷信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它們大多都蘊含着父母家人對孩子健康、平安、成功的祈願和祝福,值得肯定和傳承。

參考文獻

1. 徐珂:《清稗類鈔》,中華書局,1984年。

2. 林永匡等:《中國風俗通史》(清代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年。

3. 鐘敬文主編:《中國民俗史》(明清卷),人們出版社,2008年。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援!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