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韓英民:家鄉的竈台

家鄉的竈台

文/韓英民

散文|韓英民:家鄉的竈台

(網絡圖檔)

我的家鄉有個風俗習慣,白事除了貴戚(女婿)是不坐席的,親戚朋友和主家都是吃大鍋菜和饅頭,支撐這件事的就是燒柴火的竈台。前段時間,參加了朋友母親的葬禮,重溫了此情景,一幕幕圍繞着竈台發生的故事浮現在眼前。

小時候,每到飯時,每家每戶袅袅炊煙升起,空氣中夾雜着柴火的煙熏味和濃郁的飯香。有蕃薯的味道、有玉米的清香、偶爾聞到香甜柔軟的面香味,伴随着有節奏的“咕哒”、“咕哒”的風箱聲。一準是家裡改善夥食或來了親戚。

風箱是竈台的助推器。一般都是木制結構,一個木制把手,上下兩根方棍,連接配接一塊木闆,置于木箱内,用于帶風,木箱前頭留一進風口,右側下端有個輸風口,稍微突出,插入竈台底部的孔内,通過推拉把手,把風帶入竈台。做飯時一般左手拉風箱,右手添柴火。竈台盤不好或與炕相連,容易竄煙,柴草潮濕或下雨陰天更易悶火。

記得有一次母親糊餅子,讓我幫忙拉會兒風箱。結果我幫了倒忙,弄巧成拙事與願違,由于柴草潮濕加上放的多,形成了悶煙,嗆的母親和我隻流眼淚,越急越拉風箱,越拉風箱煙就越多,這時母親把我支開,不一會竈台内火苗竄出。母親賜機教育我:“做人要實,燒火要虛”。隻是以冒煙,是因為你把柴草放多了壓實了,這時風箱拉的越急越容易把明火吹滅,煙也就越多。母親通過燒火教給我了一個終生受益的做人道理。這也是我幾十年來一直堅持“踏實做事,誠實做人”的主要原因。

竈台也經曆了幾個時期的沿變。我的印象裡,起初大多百姓家的竈台都是與土炕相連的,主要是為了冬天取暖,竈台也是由土坯壘的。記憶最深的是,沒出五服的常奶奶燒的炕最熱,舍得燒柴,還有一個原因,冬天地裡沒農活了,大人們早早吃罷晚飯,聚集到常奶奶家,圍坐在土炕上,靠着一盞煤油燈,開始看老紙牌,一玩到深夜,我們家和常奶奶是鄰居,母親經常帶我過去,多數我在炕角睡覺,到了深夜稀裡糊塗被弄醒,再回家睡覺。潛移默化之下,我也早早學會了看老紙牌,最喜歡的是牌裡的“老千”,啥牌也能頂,猶如撲克牌中的大小王。

每隔幾年要更換一回土炕和竈台。時間久了土坯變成了黑色,粘滿厚厚的焦油,把竈台和土炕拆了砸碎,推到地裡當肥料用。這個活一般在夏末初秋進行,通過一秋天的涼幹,以備冬天重新啟用。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我的家鄉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鄉親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各類樣式新穎、柔軟舒适的床代替了土炕,竈台也由屋内搬到了院内廚房,幾經變革,竈台由土坯換成了磚,并且發明了代替風箱的煙囪,竈台貼上了瓷磚,既漂亮又幹淨。風箱永久的從人們的生活中消失。細心人留下來的,也成了民俗博物館的展品。

如今家家戶戶用上了天瓦斯,按裝天瓦斯有一個硬性要求,就是氣爐不能與竈台同屋,鄉親們的竈台基本上都拆了,保留下來的是少之又少。

我懷念消失了的袅袅炊煙,更留戀香噴噴的大鍋菜,将老人留下來的房屋翻蓋後,專門買了一個流動的不鏽鋼竈台,用時推到院内,不用時放到大門洞裡。每逢星期禮拜,帶着孫子、孫女回老家,有時炖排骨、有時炖笨雞、有時炖大鍋菜,一家人熱呼呼吃上一頓。孫子、孫女高興地騎着自行車在院内來回穿梭,家屬和我雖身心累點但齊樂融融。更重要的是,把良好家風傳給孩子們,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我有一位朋友,在外地創業,每次回來,都要到老家搓一頓。他自帶羊肉(30斤以上)且是肥一點的,還有各種調料,親自下廚,炖上滿滿一鍋羊肉,邀上幾個親朋,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直到深夜。那種美滋滋的感覺是無法用語音形容的。

散文|韓英民:家鄉的竈台

【作者簡介】韓英民,山東高唐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喜歡收藏壺和文學,在文字裡“壺言壺語”。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