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高度自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做對了這5件事

父母都喜歡自律的孩子,不用多操心,就能自己妥善安排好學習與生活。

但自律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家長幫助孩子養成,并且不斷的支援與鼓勵。

父母積極正面的言語,喚醒孩子強大内驅力

古人有雲:“良言一句三分暖,惡語一句六月寒。”

培養孩子養成自律的前提是父母要以積極正面的言語,喚醒孩子強大的内驅力。

影響内驅力的三大因素包括能力、自主和歸屬。具體指孩子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孩子想自主做到,父母相信孩子能夠做到,并給予支援和肯定。

那些高度自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做對了這5件事

如果在生活和學習中,父母經常吼罵孩子,指責或羞辱貶低孩子,會讓孩子學習積極性受挫,時間長了容易對自我價值産生懷疑,變得不自信、敏感和焦慮。

隻有當孩子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擁有力量感,才會有足夠的勇氣去做,變得更加自律。而這份勇氣和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孩子自律的根基,直接來源于父母的愛與肯定。

幫助孩子認識時間和管理時間

文傑是個不太主動的男孩,每天幾點該做什麼事,都需要父母反複提醒,是以文傑的學習成績一直不好。

其實很多孩子不自律很可能是不會管理時間。

想要孩子擁有時間感,一些時間管理工具不可缺少,比如番茄鐘。利用番茄鐘法,能夠讓孩子勞逸結合培養自律與專注力。

那些高度自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做對了這5件事

設定一個番茄鐘專注做一件事,時長通常在10-25分鐘,具體可以根據孩子情況設定,但一般不超過25分鐘。

每個番茄鐘結束後,進行5分鐘的短休息;每3-4個番茄鐘結束後,有一個30-60分鐘的長休息。

如果孩子中途分心了,代表這個番茄鐘無效,重新開始另一個番茄鐘。

這是一個不斷挑戰的過程,需要父母的鼓勵和支援,即使一個番茄鐘失敗了,也不要去責罵孩子。

同時父母可以讓孩子每天看一看自己完成了多少個番茄鐘,對有效利用時間有更清晰的感覺,也更加有成就感,更加自律。

另外鬧鐘、計時器、沙漏等時間管理工具也能幫助孩子培養對時間的感覺,更加自律。

鼓勵孩子自己寫生活和學習計劃表

對孩子不要有太多刻意的規範和要求,一次比一次好就是進步。

父母應多鼓勵孩子自己制定生活和學習計劃表,比如早晨幾點起床,晚上幾點睡覺,每天做哪些事,怎麼安排學習,每天幾點開始寫作業,幾點完成作業等。

那些高度自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做對了這5件事

這時我們往往會發現,孩子即使制定了時間表,但總是堅持不下來。當孩子出現這種現象時,并不是代表孩子不願意去做,而是還未養成獨立自主的習慣。

在這方面父母絕對不要否定孩子,而是要更有耐心地指導孩子、帶領孩子、陪伴孩子和鼓勵孩子。同時将孩子能夠做到的計劃繼續保留,做不到的适當降低難度。

連續四個星期,就能夠培養起孩子的基礎自律能力。

先苦後甜,學會延遲滿足

現在很多孩子沉迷于手機遊戲和刷短視訊,因為這些東西能使人獲得即時滿足,帶來快樂,但這些快樂通常是短暫空虛的。

沉迷手機會不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導緻孩子無法專注地做一件事,這也是培養自律的最大敵人。

那些高度自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做對了這5件事

與即時滿足相對的是延遲滿足,美國斯坦福大學在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做的“棉花糖實驗”非常著名。

實驗者找來一些孩子,在孩子面前的桌上放一塊棉花糖,同時告訴孩子,“如果你現在吃棉花糖,隻能吃一塊。但如果能等我離開再回來後吃,就能得到兩塊。”

十五分鐘後,當實驗者再次回到房間,發現隻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面前還有棉花糖。

在随後幾十年的追蹤中,實驗者發現,那些能夠得到兩塊棉花糖的孩子,比得到一塊棉花糖的孩子各方面更加優秀,獲得的成就也更突出。

延遲滿足,指為了獲得更有價值的長遠結果,能夠放棄即時滿足并等待的能力,這展現出孩子很高的自控和自律能力。

同時這種能力需通過适當的練習和不斷積累獲得,比如家長可以讓孩子先完成功課,再去做喜歡的事情,将“先苦後甜”的原則内化成一種習慣。

那些高度自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大多做對了這5件事

言傳身教,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和夥伴

自律的對立面是懶惰和拖延。懶惰是人的天性,别說孩子,很多大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都有懶惰和拖延的習慣。

父母是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很自律,在潛移默化影響下,孩子也會變得自律。

如果父母不自律,建議和孩子一起通過不斷練習和點滴積累,成為高度自律的人。

越自律越自由。

想要有最大限度的自由,就要養成最大限度的自律。唯有自律,方能成就更出色的自己。高度自律的孩子,離不開家庭的幫助,父母的培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