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耕”二十年,鄉愁載十省,李文傑和他的黃梅戲民營劇團背着帳篷守護戲曲根脈

極目新聞記者 董淑健

通訊員 楊輝

這個劇團,來自草根,一年四季背着帳篷和鋪蓋在農村演出;這群演員,不甘平庸,第一個把黃梅戲唱到内蒙古草原,他們在全省黃梅戲藝術節中拿過一等獎,獲得過“全省百佳社會文藝團隊”等一系列榮譽。他們的團長李文傑,是全國文藝院團管理領軍人才培養項目中湖北唯一的民營劇團代表。

“農耕”20年,李文傑率領他的劇團行走10省(區),演出逾萬場,在鄉土中守護戲曲的根脈,赓續濃濃的鄉愁。

台下,58歲的戲迷吳宜勝和着鑼鼓點頻頻點頭:“這個班子唱得不錯,與正規劇團有得一拼。”台上,黃岡百越黃梅戲演出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文傑對演員反複叮囑:“這裡是我的家鄉,也是黃梅戲的故鄉。這裡的人愛戲也懂戲,大家一定要把戲唱好。”

“農耕”二十年,鄉愁載十省,李文傑和他的黃梅戲民營劇團背着帳篷守護戲曲根脈

5月9日上午,黃梅縣新開鎮白沙洲村一年一度的祥和戲演出在百姓大舞台開唱

5月9日上午,為慶祝夏糧豐收、祈願風調雨順,黃梅縣新開鎮白沙洲村一年一度的祥和戲演出在百姓大舞台開唱。這個隻有2100多人的村子,聚集了1000多名觀衆。

20年前,李文傑從新開出發,拉起班子走向四方;20年間,他和他的民營劇團走過了鄂、皖、贛、蘇、浙、閩、湘、豫、粵、蒙等10省(區),以農村為主陣地,以每年演出不少于10個月、每天演出不少于2場的頻次,面向農民演出逾萬場,成為民營劇團中少有的舞台裝置齊整、演員陣容穩定、演出業務飽滿的專業化劇團。

20年三起三落,民營劇團将黃梅戲唱上草原

2004年,黃梅縣黃梅戲劇團演員李文傑不滿足于跑龍套的邊緣角色,決定自立門戶。他找劇團負責人“磨” 來4個衣箱、2隻喇叭、2盞吊燈和幾件戲服,回老家新開鎮找了七八個人,拉起了一個草台班子。

為找到戲唱,李文傑借來機車,一路走一路問,騎行13個小時,從新開鎮一直問到了江西省武甯縣,最後在武甯租了個小劇場賣票唱戲。7天後一算賬,每人每天隻掙到6元錢,買包煙都不夠。成立不到2個月的戲班就此解散。

首度創業失敗,李文傑背起包袱,走上了“戲漂”之路。2007年底,婚後僅半年,他就和同是黃梅戲藝人的妻子陶秋月成立了黃岡百越黃梅戲演出有限責任公司,再次拉起了隊伍。

“農耕”二十年,鄉愁載十省,李文傑和他的黃梅戲民營劇團背着帳篷守護戲曲根脈

民營劇團要生存,一定要舍得打造顔值

三年的“戲漂”淬煉,讓李文傑從小白成為行家。他一直遵循着民營劇團生存的“三大法則”:一要舍得打造顔值。民間劇團出自草根,但一定要有正規劇團的“範”:戲服要新,演員要齊整,尤其是燈光、音響等硬體要上檔次。在全省劇團中,李文傑是最早将LED屏搬上舞台的,20年來,他的LED屏已更新至第4代,劇團在燈光、音響、服裝上的投入超過300萬元。二是劇團和演員會的“活”要多。在李文傑的劇團中,随時能演的戲有120本,不僅有生活戲、愛情戲等文戲,還能經常上演《三打樊梨花》《穆桂英挂帥》等武戲。演員不僅要會唱戲,還要會歌舞,甚至還要會魔術、口技、雜技。在農村演出,戲曲加綜藝專場已成标配。三是要能唱好 “水”戲。在農村演出,同樣的一部戲,有時要唱三四個小時,有時隻能唱三四十分鐘;有時甲方還會臨時出一個題目,要劇團現場“水”出一場戲。遇到這種情況,藝人們就要依靠多年的功底,通過對類似情節和唱詞的改編來完成演出。2011年,他們在江西演出時,将一部原本隻有2小時的戲唱了4個多小時,還赢得了滿堂彩。原南昌市市長、著名書法家李豆羅得知内情後,欣然寫下“藝無涯”相贈。

重新起團,百越公司聲名鵲起,業務最繁忙的時候,同時派出9支演出隊伍。2019年2月,應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文體廣電局之邀,參加了當地聖火文化節的演出,成為湖北第一家将黃梅戲唱上草原的劇團。

3年疫情防控期間,劇團再次陷入困境。有位醫療器械廠的老總給了李文傑一批口罩,劇團靠賣口罩渡過難關。

2023年元月,李文傑的劇團第三次複出。這一年,劇團全年演出730多場,創造了建團以來的新高。今年才過去4個多月,劇團接到的演出訂單已排到2025年春季。

背着帳篷和鋪蓋唱戲,草根劇團赢了口碑和獎杯

此次在白沙洲村演出,演員們最滿意的就是住宿的安排。所有的演員都住進了群衆的私房,可以睡現成的床,用幹淨的衛生間,每天都可以痛痛快快地洗個澡。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宿舍是祠堂、庫房、舊屋,甚至是一塊空曠的水泥稻場。20年前劇團剛成立時,還有打勞工和演員一樣,出門時背着沉重的被袱;如今,打勞工的行囊早已被雙肩包或行李箱取代,隻有民間藝人們還年複一年背着帳篷和鋪蓋行走四方。

“農耕”二十年,鄉愁載十省,李文傑和他的黃梅戲民營劇團背着帳篷守護戲曲根脈

演員們在午飯時與粉絲互動

因為熱愛,是以執着。這是民間藝人們在艱苦環境中長期堅守的内心力量。

安徽宣城演員朱茹燕,祖孫三代都是黃梅戲民間藝人。沒經過任何科班訓練的她,靠着長輩的口傳身授,10年來她一直是劇團的台柱子,在個人的抖音号上也有了13萬粉絲。對于她來說,唱戲不僅是一個職業,更是一個黃梅戲世家的傳承和榮耀。2022年底,在口罩生意最火爆的時候,李文傑選擇了退出。他對挽留他的企業老總說:“春節快到了,新的演出季也要開始了。我是一個唱戲的,我的世界始終在戲台上。”

因為熱愛,是以奮鬥。農村市場,競争同樣激烈。唱得好,年年有人請;唱不好,一次就斷了路。有的地方還常常唱“對台戲”,兩個班子同時唱,赢的繼續唱,輸的連夜走人。“我們的戲台前總是越唱人越多,别的戲台前總是越唱人越少。”李文傑說,“現場PK,我們從沒輸過。”

不僅赢得口碑,20年間,李文傑的劇團還屢屢迎來高光時刻。2015年,李文傑被評為黃梅縣文化産業十大領軍人物;劇團獲湖北百佳社會文藝團隊稱号;2016年9月,在湖北省第九屆黃梅戲藝術節期間,李文傑率劇團奪得表演一等獎;2018年,百越公司被評為黃岡市十佳基層戲曲組織;2021年,李文傑入選黃岡市文旅産業創新創業人才名單。

“農耕”二十年,鄉愁載十省,李文傑和他的黃梅戲民營劇團背着帳篷守護戲曲根脈

無論在哪個省(區)演出,現場總有許多笑聲

對于民營劇團的發展,黨和政府一直給予高度關注和支援。從2016年起,通過競标,百越公司連續多年獲得湖北省及黃岡市送戲下鄉演出訂單;2017年,百越公司獲得中央财政文化産業專項獎扶資金30萬元;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在以工代訓政策扶持下,百越公司實作了演員隊伍的基本穩定。從2017年起,李文傑連續兩屆成為黃州區政協委員,并被評為政協“創業之星”。

“過去在農村唱戲,往往要動手搭台,有時隻能躲在屋檐下唱;現在村村都有百姓大舞台,有的村還建起了村民禮堂。”李文傑說,農村唱戲的條件好了,大家唱戲的勁頭更足了。

23秒視訊全網刷屏,草根紮根鄉土赓續鄉愁

一群圍着紅綠頭巾的大媽,聚精會神地觀看黃梅戲演出,一臉幸福的笑容。2023年3月,李文傑帶團在安徽省馬鞍山市演出時拍攝的一段資料,被剪輯成23秒的視訊,被新華社、人民網等全國40多家媒體轉發,2天内點選過千萬次,點贊20多萬次,評論6萬多條。網友驚歎“一片可愛的小圍巾、一幅樸實的中國鄉村畫。”

“農耕”二十年,鄉愁載十省,李文傑和他的黃梅戲民營劇團背着帳篷守護戲曲根脈

演員在帳篷内午休

戲曲是鄉愁,唱戲本身也是鄉愁。20年行走鄉村,李文傑有這樣的感悟:中國戲曲的根在農村,它是5000年農耕曆史的文化符号,它是心靈深處最深沉的一抹鄉愁。比如黃梅戲,它最早的源頭是黃梅縣的采茶調;傳唱至今的36大學、72小本經典劇目,每一本都是吳頭楚尾先民的生活記憶。而且農村的每一次戲曲演出,都與龍燈、社火、趕集、豐收、祭祖、祝壽等傳統民俗活動息息相關。正是在一陣又一陣的鑼鼓聲裡,民俗得以傳續,鄉愁得以更新。黃州東湖街道餘家灣社群90歲的龍燈會會首餘仕六曾對李文傑說,有龍有燈有戲,我們農村的曆史才是完整的,我們的農村才像農村。

參加全國文藝院團管理領軍人才教育訓練,與衆多大咖結伴論道,李文傑原本惴惴不安。但他很快發現,對于來自民營劇團的代表,大家對他頗多厚愛。好的唱詞唱腔,對他包教包會;好的舞美場景,供他免費使用。在座談交流中,大家都要求李文傑多講一講在農村演出的故事。同學們說,農村是中國戲曲的源頭,那裡有戲曲的忠實觀衆,那裡有戲曲的血脈傳承。大家鼓勵李文傑在農村唱下去,守護戲曲的根,守護鄉愁的魂。中國民族樂團還将一套價值3萬元的音響送給了百越公司。

根植大地,在故園,黃梅再煥新彩;在異域,黃梅香飄萬裡。

李文傑說,傳承戲曲,赓續鄉愁,這是我們藝人的責任。

(圖檔由餘濤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