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4月書影單

「書」

《逍遙遊》

作者:班宇

繼續東北文學探索之旅。

鐵西三傑之班宇的第二部作品。

東北在他們的筆下,比在我的日常視線裡看到的更悲怆、更無望。

故事裡那些普普通通的人,無不被灰黑色的生活——或者說命運——籠罩着,蹂躏着,侮辱着,他們用堅韌、高貴、漠視抵抗着,但終究如碎冰掉入河流之中,如微弱星光墜入卡車大燈之中,像是一場輕蔑的徒勞。

這是一個喪失光澤的結界,懦弱中開始,黯淡中結束,歎息在空曠中一遍遍回蕩。

這是一個迥異于《劉老根大舞台》和《鄉村愛情故事》的東北,沒有歡騰喧鬧的鄉村童話,隻剩一片不忍凝視的廢墟。

書名叫《逍遙遊》,在我看來,是用其反義。

東北三傑(也叫鐵西三傑)的第一輪已看完,《逍遙遊》是第二輪的首本,接下來的計劃中,還有鄭執的《仙症》,雙雪濤的《飛行家》、《翅鬼》、《天吾手記》等。

4月書影單

《出東北記——從東北書寫到算法時代的文學》

作者: 黃平

為更為系統地領略東北文學,又看了這本文學評論。

評論家能于無聲處炸驚雷,有理論的評論家更是,我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常常發出”原來如此“”竟然如此“的驚歎。

書的前半本講了雙雪濤、班宇、鄭執這沈陽三傑,

後半本忽然講起了浙江嘉興90後小說家王占黑,最後以AI寫作結尾,讓我雲裡霧裡無知是以。或者,這是書名”出“東北的意蘊所在?

另,我沒有統計,直覺是,這本書裡出現最多的名字不是哪位東北小說家,而是瓦爾特·本雅明,這位文學評論的大宗師。這感覺怎麼說呢,像是一篇對”主“的頌詞,而東北三傑也好,王占黑AI也好,作用近似于工具人。

4月書影單

《我們為什麼要睡覺》

作者:「英」馬修·沃克

譯者:田盈春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應足能列入2022年度個人重點書單。

我會專門寫篇讀後稿的。

總之,睡眠怎麼重視都不為過,以後我對朋友的祝福将是,祝你有一個好睡眠,問候則是,睡得好嗎?

4月書影單

《馬橋詞典》

作者:韓少功

在閱讀中,我常常觀察和思考着一個問題,如何書寫自己的鄉土?

在我已經領略過的所有方式中,《馬橋詞典》帶給我最大的意料之外。

以詞典形式解構小說的同時,創造出了一種新的小說結構,真是令人叫絕。

韓少功貫注其中的淩然和悲憫之力,也讓我敬服。

4月書影單

《鋼鐵之路 - 技術、資本、戰略的200年鐵路史》

作者: 「英」克裡斯蒂安·沃爾瑪爾

譯者: 陳帥

我父親是鐵路工,一輩子職業生涯都奉獻給了中國鐵道事業,我從小在鐵路職工大院長大,上大學以前住過的幾處地方,離鐵路的直線距離都不超過150米。

鐵路和火車于我,是發小般的情義。

最近疫情沒法出去浪,圖書館借了一堆與遊蕩有關的重書來看,沿着鐵路、坐着火車去神遊。

4月書影單

《丈量世界:500條經典鐵路路線中的世界史》

作者: [英] 薩拉 巴克斯特(Sarah Baxter)

譯者: 劉芳

同上。

4月書影單

《地鐵簡史》

作者: 凱瑟琳·澤登, / 讓-弗朗索瓦·皮特, / 西爾維·德梅

譯者: 梁岩

愛屋及烏,地鐵是我新收的小弟。

4月書影單

「聽書」

《想象的共同體》「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烏拉圭」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讓世界講得通:十個數字思維法則》「美」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

《火線上的适應:戰争時期的軍事變革》「美」戴維·巴諾(David Barno)和諾拉·本薩赫爾(Nora Bensahel)

《重新思考:知道你不知道什麼的力量》「美」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

《不可能的技藝:巅峰表現入門》「美」史蒂芬·科特勒(Steven Kotler)

《大國大民》王志綱(著)

《經典的魅力》「日本」齋藤孝(著)(日本明治大學文學教授,溝通大師)

《21世紀資本論》「法國」Thomas Piketty托馬斯·皮凱蒂(著)

法國70後新銳經濟學家,巴黎經濟學院教授,長期研究财富與收入不平等問題。

《暗網》「英國」傑米·巴特利特。英國著名的網絡智庫專家。

《躍遷》古典(著)

《頭腦裡的大象》「美」羅賓·漢森(經濟學家)、凱文·西姆勒(軟體工程師)

《為什麼佛學是真的》「美」羅伯特·賴特(科學作者,進化心理學學者)

「在讀」

《惶然錄》費爾南多·佩索阿(著)

《仙症》鄭執(著)

《閱讀的方法》羅永浩(著)

《大國大民》王志綱(著)

「節目」

《圓桌派》第五季 (嘉賓)劉子超

劉子超是個旅行作家,年紀與我相仿,與我一樣鐘情獨自流浪,與我一樣具備強悍的流浪天賦,不一樣的是,他已經用自己的曆程寫出了4本書。我讀過其中3本,服氣、也迷戀。對于這一生要做的事,他比我清楚得多,堅定得多。

(沒找到圖檔)

十三邀 第六季(嘉賓) 葛兆光

回到了十三邀該有的水準。喜歡這一期。

4月書影單

「影」

整理完3月書影單時,曾感歎”整個三月,我居然一部電影都沒看“。

幸福的報應來的很快,四月上旬參加了一個電影周,躲在美院的大黑禮堂裡,三天連看11部電影,如夢似幻。

單獨撰文發過,這裡集結下。

「郊區的鳥」

一群城郊孩子的童年,在城市急蘧擴張中迷迷糊糊彳彳亍亍。

男生之間的友情,和少男少女懵懂的友情一起,穿行在學校、田陌、樹林、廢墟中,在一場尋找一個失蹤夥伴的路上,孩子一個個漸次消失,隻剩男主與二個女孩,在突如其來的夜色中茫然,

多年以後,成年男主回到家鄉做隧道工程測繪,在工作的往複中尋找童年記憶,并堅持自己正做的隧道工程有安全隐患。

「映後交流」

導演(仇晟,1989年生,杭州人)說電影故事即源自于自己的成長經曆,他小時候住在杭州東站附近(也許聽錯),拆舊和建立是記憶中的主旋律,以及2008年杭州地鐵工程發生的重大塌方事故他印象深刻,于是在片中結成聯結。

片中孩子說的都是杭州話,但有幾個口味别扭,可能也是大銀幕裡第一次聽到杭州方言,不習慣。又查了下,确實孩子不全是杭州本地找的,有幾個估計得臨時學。成年男主演員是李安兒子李淳,也學了些杭州話,竄幾句,,總之說的比我好吧。“大牌”演員還有黃璐(老演小制作或藝術片,我挺喜歡,作品《盲山》《推拿》等)

4月書影單

「東北虎」

故事很有意思,以我口味,是今日影片最佳。

也或許跟我近期沉浸在東北叙事中有關。

總之,如果今天電影裡隻推薦一部,就請看這部吧。

「映後交流」

導演(耿軍,1976年生,黑龍江鶴崗人),當初為了拿某電影公司的6萬塊錢比賽獎勵,以朋友故事為原型,寫了故事梗概和前30個鏡頭,後來獎勵是拿到了,不過一來不夠拍,二是還要占影片25%的版權(或分紅權?沒聽清楚)。

老家黑龍江鶴崗是之前網上很火的5萬塊一套房那個城市,在東北的巨大落寞背影中也顯得尤為落寞,朋友中還有很多“偷偷摸摸”寫東西、搞創作(小說、詩歌),但都覺得不體面,我時常想把他們攢一攢,做點事。電影是很好的方式。

我在現場也問了導演兩個問題,

一、為什麼男主用章宇?(雖然我很喜歡他),他是南方貴州人,從外貌到身形都不是典型東北人畫像。《大象席地而坐》也是(導演自殺了,沒人有機會再問了)

耿軍答:人對了,不在乎地域。劇本中男主設定就是35歲左右男人,少言、堅定、有柔情、有狠勁,章宇很适合,一聊,他非常有興趣,台詞一句不改。就定了。

二、地域性叙事電影,強烈的東北風格,有人喊出“東北文藝複興”,與東北近年聲名鵲起的幾位小說家是否有互相影響互相激發處?

耿軍答:和東北作家群體有很多交流,但劇本還沒合作過。我對口号(“東北文藝複興”)通常都很警惕,但也不排斥,不過複興的前提是先輝煌再死透過,東北似乎沒有前提。

4月書影單

「漫遊」

是個剛畢業不久的美院學生拍的。

大二時拍的。1.8萬花萬,2萬不到。

聽到朋友的一個故事。

開始自我懷疑,“我是不是我媽媽親生的”“我有沒有一個已經死去的哥哥”,

但難以沉浸。

杭州。

第一次看到德清。德清采石場。

站在一個外鄉視角看杭州,滿眼的綠色,大運河,錢塘江,山,

浙地新浪潮,杭州新浪潮。

導演本人,否認或不屑或無視标簽。

「映後交流」

祝新,1996年生,杭州人

4月書影單

「海面上漂過的獎杯」

雎安奇 1975年生于新疆。《北京的風很大》等。

4月書影單

「又見奈良」

日本戰後遺孤。

這個題材是略敏感的,拍二戰的電影汗牛充棟,拍戰後遺孤的少之又少。

一些生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日本人,或在幼時被帶到中國的日本兒童,原本是要随父母把東北當做日本新的疆土來開拓、來生根的。結果日本戰敗,父母倉促離開中國,來不及帶走小孩,很多就被東北老百姓收養長大,成年/中年後傳回日本尋找親生家庭,不會說日語,從裡到外都是一個中國人的樣子,難以被日本社會接納,也難以被自己在日本長大的兄弟姐妹們接納(怕來分家産),更不幸的,是連自己的父母家人都找不到。本片中尋找的那位遺孤即是如此,最後凄惶死去。

絕妙隐喻:老太太把孫女買給自己吃的螃蟹放生到一個湖裡,孫女驚訝上前阻止不及,說這是海蟹呀,你這不是放生是殺生,老太太說,隻能讓它自己努力适應了。

不過這片子更多的着墨,是在為幫助中國老太太尋親而結成的三人組的情感更新裡,于是片子的基調顯得很溫情,情感湧動在日式克制與平淡中。

很多有意味和感動的留白,兩個異國老人互看照片時的無聲勝有聲,聾啞人寫字交流時衆人安靜地等待,最後一段三人組在夜晚的奈良街頭走路的長鏡頭,沒有一句對白,三個人隻是前後走着,好像走成了一家人,好像走着走着,天就會亮。

「映後交流」

導演: 鵬飛,1982年出,應該是北京人。

大學畢業後,就跟了蔡明亮導演,做助理學習六七年,一路找自己的風格,這部片子隻用了一台機器、19天時間就拍完了。

片子最後長鏡頭那條路,自己在奈良時走了很多遍,非常清靜,便拍進去。

導演在片子裡還出鏡演了一個日本牛鋪老闆,學牛叫學豬腳學馬叫都惟妙惟肖。一查,生于平劇世家。

4月書影單

「春江水暖」

這是我今天最愛的片子。

但我沒看,因為我2年前就看過了,當時就驚豔了。講的是導演自己在江南小鎮(富陽)成長的家族記憶與故事,

片子裡很多演員,就是他現實生活中的親戚,真正本色出演。畫面、情緒、節奏都是對的。一個天才導演的處女作。

請去看吧。

「映後交流」

省下電影的時間,在美院裡看展。結果錯過了映後交流。

網上資料:顧曉剛,1988年生,杭州富陽人,學服裝營銷出身,大學期間因機緣天作接觸影像,對紀錄片産生興趣。後轉向劇情電影創作,企劃長卷電影《千裡江東圖》,兩年間曆經四季拍攝完成其卷一《春江水暖》。

4月書影單

「回南天」

很不知是以。

片如其名,如回南天一樣悶着,對白、情緒、表演、叙事節奏、故事沖突,都悶着。悶得不知是以。沒有出口的郁悶,突兀的壓抑性神經質,難以了解的内心表演。

「映後交流」

高鳴,生年不知,江西人。

有幾年情緒很不好,被負面精神困住了,沒有辦法出來,拍這部片子也是自己療愈自己的過程。

以上片子觀感在這裡找到了原因。

4月書影單

「歌聲緣何慢半拍」

河南農村真實生活圖景,飛揚的沙塵、破敗的村子、廟口呆坐的老人,演員也幾乎都是當地村民本色出演。

尤其河南話,不知道為什麼,我聽着特親切。

幾乎全由長鏡頭組成,除了一頭一尾兩個運動長鏡頭,中間大多還是固定場景的長鏡頭,其中一個是母羊生小羊羔的全過程,固定長鏡頭,經典。

「映後交流」

為了趕上姐妹兩睡覺前的good night KISS,沒有參加。

網上資料:董性以,生年不知,河南安陽人。「歌聲緣何慢半拍」應該也是他的處女作。

4月書影單

《塔洛》

黑白片,大量透過鏡子和玻璃的拍攝手法,對比出男主處境,很多隔閡和抑制鏡頭。

一個牧羊人,從大山來縣城拍身份證照,與一個洗頭理發女孩發生奇妙感情,尋找自己釋放自己的同時丢失了自己,賣光了自己所有100多隻羊,把自己全副身家和尊嚴寄付給了女孩。

能用漢語(日常說話都用藏語)流利背下整本毛主席語錄,卻連自己年齡都記不住。

男主角在鏡頭裡生澀、木讷、甚至呆滞。

我便以為也是一牧民的本色演出,沒想到竟是喜劇大腕,在西藏地位相當于趙本山在東北的影響力,藏人基本都看過他的獨幕喜劇或電視劇。

竟能把非專業演得如此專業,毫無刻意表演的痕迹,太厲害了。

他在前半部留着長發,紮個小辮子,後半部裡被理發師女主剃掉了——這是他留了17年的小辮。

另外,女主很美。在萬瑪才旦另一部片子《氣球》裡演一位僧尼,沉默、清寡,在這部《塔洛》裡演洗頭理發妹,調皮、魅惑。現實中她是個歌手。

「映後交流」

見下部《老狗》,同一導演。

4月書影單

《老狗》

比《塔洛》更多更平靜的固定長鏡頭(也可能是我的主觀感覺)。

這次演員都是非專業的了。拍攝時間也更早(2011年),《塔洛》是2015年),最後一個長鏡頭,據說因為倫理問題,在歐美被多方抵制。不劇透。

這與映後中一位女學生關于“污化女性”的提問,背後的沖突根源是一緻的,即我們是否可以用此時此地的倫理與道德标準,去評價彼時彼地的人和事?就不再這裡展開了,我會專門寫一下來談這點。

加上《氣球》《撞死了一隻羊》《靜靜的嘛呢石》(沒看完),看過萬瑪才旦導演四五部電影了,除了喜歡他,更多是羨慕他,為自己的故鄉、族人留下了這麼多作品,對了他還是一個作家,他的電影故事都取材于自己寫的小說。他把藏地的生活和文化,呈給全世界看到,一定意義上,他比如今任一位藏地活佛更具功德。

如果你也願意看,就從《撞死了一隻羊》開始吧。

你若對自己鑒賞力很自信,就從《老狗》開始吧。

「映後交流」

《老狗》的緣起想法,是藏獒被内地有錢人追捧的現實。

先想出了這個結尾,由這個念頭帶出前面的故事。

一邊選景,一邊完善劇本,就住在那個鄉裡小旅館,劇本才1萬多字,連演員一塊,還不到10人的小團隊,

鄉裡住下來,很放松,每天拍7/8個小時,

小機器,就像賈樟柯拍《東》時起了念,然後有了用PD150拍出的《三峽好人》,

有了劇本有了内容後,找到表達形式,鏡頭語言。

「關于想拍電影錢不夠的問題」

制作成本可以很省,後期進入平台要花一些錢,電影局審片等,聲音等很多要達标,技術上得花點錢。

《塔洛》有機會上了一點院線,後來被愛奇藝買了,稍微好一點。

《老狗》沒有這樣的運氣。

去各電影節獲獎的話,有一些獎金,塔洛拿了4個獎,基本成本就回來了,

另外就是盡量找一些朋友合作,省點錢。

找投資一直比較困難,自己想各種辦法拍,《老狗》已經是我的第三部長片,還是沒錢的,

有想法,有決心,有執行,

第一部片子,家庭DV機,五六千吧,我跟别人借了一台來拍。

「關于影片題材和敏感性的問題」

環境,稽核,市場,每年都在變,自己去找可能性。

「關于是否會被“藏地”局限,以及多元題材拍攝可能性的問題」

拍藏地可能是我的宿命,

關于題材,很多不能拍,以前寫過很宏大的故事,但拍不了,《格薩爾王》,多麼好的藏地史詩,但目前拍不了,

藏人來到内地城市的生活等等,也需要時機。

電影需要時機。

如果時機成熟,肯定要拍。

4月書影單

《1428》

汶川大地震的震後實地紀錄片。

《1428》這個名字取自大地震發生的時間點:2008年5月12日14:28。

分成2部分,上半部,震後10天,下半部,震後210天。

創傷、痛苦、麻木、溫暖、愚昧、不屈、混亂、互助、艱辛、掙紮、希望……如實地呈現。

深刻畫面:拆水泥搶鋼筋的人,父母帶着大兒子在中學宿舍裡找小兒子遺物,年邁父親照顧精神病兒,一片廢墟的廟裡,鄉民還在給倒塌的佛像燒香上供,乞求保佑。

一位道士說,菩薩、神,都要和人一樣遭罪的。這是天地之間的事。

一位老人說,很久沒有人給土地公公上供了,我沒錢,他也沒錢。

「映後交流」

我趕回來見姐妹,沒參加。

「導演」杜海濱,獨立影像代表人物,1972年生,陝西人。

4月書影單

————————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