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作者:SJ視界

【翰墨颍淮】第23期

作者:張華東

(本欄目每周五下午4點推出)

【編者按:徐家震,一位滿腹經綸的教育家、古文字家。他出身太和一名門望族,清代兩廣總督徐廣缙後人。其父徐季輝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他早年求學于無錫國學專修學校,曾師從于胡适、郭沫若、顧颉剛、唐文治、章太炎、王蘧常等這些近當代大儒、名家。一生緻力于教育,并對古文字研究傾其畢生精力,著有《段注說文提要訂補》】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大概在20年前,由于徐家震先生與我的祖父相識,他們都是教育界的老同志,同道朋友,故徐老先生也偶爾到我家做客。當時剛步入而立之年的我,也有幸得識了徐家震老先生。那時的徐老先生已近80高齡,但給我的印象是精神矍铄,且很健談。

關于徐老,在沒有見過他之前就早聞其大名,并時常見其書法作品,後又常聽人說起,久之,對其也頗有了解,他出身太和一名門望族。通過對他的了解,聆聽他的談話,感受到我面前的這位長者,雖然清瘦樸實,但确滿經倫,知三墳,曉五典,窮八索,理九丘,有經天緯地之才,可謂稱之為大儒,于是更增加了我對他的崇敬之情。

徐家震先生生于1916年,卒于2005年,字新予,太和人,為清代兩廣總督徐廣缙的四世孫,其父徐季輝,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他本人早年畢業于江蘇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曾師從于胡适、郭沫若、顧颉剛、唐文治、章太炎、王蘧常等這些近當代大儒、名家。由于受師于這些人,加之他個人的勤奮和家學,能成為一名學者,這是毋庸置疑的,是以,他本人也成為著名的古文字學家、甲骨文研究專家、教育家、地理學家、書法家。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就徐老在颍州這塊大地上,人們可能還是愛多談他辦教育,因為老先生一生四次創辦私立中學,早年在上海就曾任前進學校校長,回鄉後,又創辦了多所學校,特别到他晚年,正值教育的體制的改革,為适應需求,創辦了私立育英中學。一生當中,他不但對中國的教育傾注了大量心血,在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書法藝術和古文字的研究方面,也傾其一生默默的耕耘着。

然而書法也是他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當我們看到徐老先生的作品時,也就會有一種安祥、靜雅的感覺,作品不事張揚,由衷的會産生一種敬意。因為他寫字,不是刻意的去所謂的創作,而是用學識和修養來寫的。

他的每一件篆書作品其實就像一本篆書小詞典,由于傾畢生精力研究古文字,是以在篆字書寫時是非常考究的。其作品所表現的不單單是所錄的内容,無論是古典詩詞、經典篇章,還是自己撰寫的吟詠,他注重的不單是抄錄内容的形式、布局,他更注重的是字法規範和對古文字發展的一種诠釋和解讀。

他的每件作品的書寫過程,首先将主要内容完成再釋譯後,還對一些異體、假借等字,加之補注,因中國漢字的造字形成法則,“象形、指事、形聲、會意、轉注、假借”,即人們所說的“六書”,由于随着文字的演變,有些文字在古漢字中沒有此字,在現代人書寫時就會遇到困難,而徐家震先生對篆書的書寫時借用等一些古文字之法,在作品中加以詳解,這不但給人們對古文字的進一步了解和對文字的溯源,同時也給作品增加了更深的内涵。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就徐家震先生的書法風格看,他主要以小篆為主,但由于他對古文字的深入研究,其所書小篆中,依然展現出對秦代小篆風貌的表現特征,挺拔剛勁。

關于篆書,秦代為篆書的分水嶺,由于秦朝統治時期較短暫,加之小篆法度森嚴,書寫較為緩慢,對當時日益繁雜的公文信函書寫而不相适宜,故而到漢代被迅速興起的隸書所取代了它的實用性。但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将小篆收錄起來,并給于逐字注釋,這給後人對文字考源成為最重要的參考依據,由于曆史的特定性,晉唐宋元明到清初,篆書逐漸衰落,隻到清代中期以後,特别到鄧石如時代,碑學興起,篆書才開始大興。鄧石如時代,他将篆書的書寫進行了創造性改革,更多的注重了筆墨的情趣,寫出渾厚茂密,婉轉流暢,格調清新的多種面目的風格,之後又出現吳讓之、胡澍等卓有成就的大家。其實,我們看到徐家震先生書法,他的篆書也同時取法了吳讓之的秀勁堅挺的體勢。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然而,晚清至民國時期,這也許是金石文考之學的興盛,對篆書的發展也開辟了新的思路,于是又出現了如楊沂孫、徐三庚、趙之謙、吳昌碩、吳大澂、王福庵等大家,這些人的書法風格,有明顯的時代烙印,而徐家震先生的青年時代生活于民國時期,與這些人相距較近,應該說,他的書法風格與這些大家的特征有很多相通的,這是很正常的事,我們如果去深入的觀察和研究徐老的書法特征,首先在他的運筆上,逆鋒起筆,中鋒行筆,但收筆時則是順勢提收,這則是典型晚清書家寫篆書的共性特征,顯得流暢舒展,潇灑自然,厚重,且更加簡捷,是一種自然的流露。

作為一個對古文字研究的學者,他也經常以大篆作書,徐家震先生的大篆主要還是受到先秦篆書風格的影響,将大篆寫得敦厚、方正,并融入了小篆的筆法,筆畫的光潔、瘦硬,而且嚴謹、平直。

徐老的大篆書體,他主要以注重用字的規範性和準确,在他文字書寫過程中,沒有去融入現代人書寫金文大篆時去表現用筆的蒼澀和現代意識,他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依然是不溫不火的學者氣息,并且他做到了“意、法、韻、氣”的表現特點,這是一種思想境界的表達。我們看到徐老的書法作品,無論是大篆也好,小篆也罷,或者說行書的表現,他并不是完全用以書法家表現書法純藝術化的東西,他是将自己對中國文字的研究、學養注入筆端,去自然的書寫,他是将藝術為他的文字服務,而不是将文字單一的為藝術服務的法則,這也是徐家震老先生在書寫過程中“法”的審美意義與價值的展現。他将手中的書寫工具作為傳達他對古文字傳遞和诠釋的一個載體,用他的精神修養和淵博的學識來支撐,是以,看到徐老的作品則顯其高雅靜穆。

他的篆書作品,就筆畫而言,乍看起來似乎筆法并不那麼豐富,然而,他的對稱、統一,形成了一種平和的自然表達,彰顯着自然的狀态,依然顯得生動。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如果說在晚清及民國時期寫篆書能擺脫鄧石如一統天下的風格很不容易。在這段時期裡,由于鄧石如推舉碑學,是以受其影響,走出來是相當難的。而作為徐家震先生,他所追求的本來就不是書法藝術本身的東西,他所做的是對文字的形成演變的解讀,因為他的審美平台不一樣,直接上溯秦漢古意,并以《說文》,求其圓潤,精研學問,飽讀詩書,豐富的是篆書的内蘊,追求的是勻整宛轉,玉肌冰骨似的清雅風格,當然,這種寫法也可能在書法藝術層面上略顯弱勢,但他透出的是一種學者的恬淡古雅之風。

徐家震老先生一生緻力于中國古文字的研究,并對說文的補注,這無疑他是一位矢志問學之人,他可能也沒有刻意去做為一名書法家,這一點,我們從他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品所透露出的資訊沒有書法家的功利性。由于一生矢志做學問,書法始終與他所研究的對象相關,結果卻自然成就他的書法藝術。

也許,作為生于民國初年的徐家震先生,加之自己的家庭曆史背景和學習曆程,特别在晚清碑學的大力倡導,這對徐家震書法風格的導引是有關系的,在清代的早、中、晚三個時期,篆書藝術狀況,在清代碑學将篆書藝術開拓了一個更加廣闊的境界,包括徐家震對古文字的研究方向,都受到當時大環境的影響。

在清朝的書法一方面是受到明代台閣體影響,一直走到館閣體,緻使帖學的衰退。況且,清朝統治集團對文人思想的禁锢,“文字獄”的橫行,導緻了文人不敢著書,這無形中讓一些文人轉行于對金石古文字的研究,這也就支撐了對篆書、文字學的創作與探讨創造了先決條件,也是以振興了篆書的發展。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而徐家震先生的青年時代,雖然新文化運動正在轟轟烈烈的開始,但舊文人思想的傳承在他的觀念中應該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也是以促使他對古文字的繼續研究,是以,将《段注說文解字》又進一步的深入系統、細緻的考辯,又重新補注,這是有一定的曆史原因的。

關于《說文解字》,是東漢古文經學大家許慎的傑作,是大陸第一部非常系統地對字形、說解字義、辯别聲讀的字典,它完整地儲存了小篆和先秦時代部分古文學的形體,當然,就其内容方面涉及也非常廣。

但由于許慎所處的時代,對古文經與今文經論争非常激烈,他的解說字義不夠嚴肅,出現多處的謬語,加之成書之後,經過數百年的傳抄,唐代李陽冰的竄改,使《說文》漸失原貌,導緻更多錯誤,違失本其,到了清代,又有多人對《說文解字》進行校注,而《段玉注說文解字》,在清代《說文解字》研究大軍中,可謂一枝獨秀,這也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其實《段注說文》也有不足之處:過分自信,在沒有充分證據的情況下,對《說文》作任意改動,過分相信許慎的說解,拘泥于小篆形體而強作解釋等。

在清代,也有不少學者注意到,并進行了對段注的補正,這些補正,仍有缺漏,作為徐家震先生,一位受到多名巨匠親授的學者,一生對古文字進行研究,發現了《段注說文解字》中的存疑,是以,對其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考證、補注。

徐家震先生學術研究頗豐,在疑古方面著有《禮·學考》,在文字學方面,特别是古聲韻學中的古文學方面,著有《段注說文提要訂補》,并附于有《漢字速效教學法》,約60萬字,他把文學的孳乳發展,以形象作父系,聲旁作母系,一經解說,能永遠不忘。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很有建樹,他對曆代篆書大家不迷信,以他對古文字的考辯,指出其錯誤的用字,在他84歲高齡時,對十三經中的用字,又發現了很多錯誤之處。

作為徐家震先生來說,他一生緻力于教育,并對古文字的研究傾其畢生精力,也許他無心作書法家,而又成為書法家,但我們現在看到他衆多的書法作品,其實是對他一生從事古文字研究的一種解讀,用一種修養、學識,以及對清人篆書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