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作者:SJ视界

【翰墨颍淮】第23期

作者:张华东

(本栏目每周五下午4点推出)

【编者按:徐家震,一位满腹经纶的教育家、古文字家。他出身太和一名门望族,清代两广总督徐广缙后人。其父徐季辉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他早年求学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师从于胡适、郭沫若、顾颉刚、唐文治、章太炎、王蘧常等这些近当代大儒、名家。一生致力于教育,并对古文字研究倾其毕生精力,著有《段注说文提要订补》】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大概在20年前,由于徐家震先生与我的祖父相识,他们都是教育界的老同志,同道朋友,故徐老先生也偶尔到我家做客。当时刚步入而立之年的我,也有幸得识了徐家震老先生。那时的徐老先生已近80高龄,但给我的印象是精神矍铄,且很健谈。

关于徐老,在没有见过他之前就早闻其大名,并时常见其书法作品,后又常听人说起,久之,对其也颇有了解,他出身太和一名门望族。通过对他的了解,聆听他的谈话,感受到我面前的这位长者,虽然清瘦朴实,但确满经伦,知三坟,晓五典,穷八索,理九丘,有经天纬地之才,可谓称之为大儒,于是更增加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

徐家震先生生于1916年,卒于2005年,字新予,太和人,为清代两广总督徐广缙的四世孙,其父徐季辉,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他本人早年毕业于江苏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曾师从于胡适、郭沫若、顾颉刚、唐文治、章太炎、王蘧常等这些近当代大儒、名家。由于受师于这些人,加之他个人的勤奋和家学,能成为一名学者,这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他本人也成为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甲骨文研究专家、教育家、地理学家、书法家。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就徐老在颍州这块大地上,人们可能还是爱多谈他办教育,因为老先生一生四次创办私立中学,早年在上海就曾任前进学校校长,回乡后,又创办了多所学校,特别到他晚年,正值教育的体制的改革,为适应需求,创办了私立育英中学。一生当中,他不但对中国的教育倾注了大量心血,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艺术和古文字的研究方面,也倾其一生默默的耕耘着。

然而书法也是他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当我们看到徐老先生的作品时,也就会有一种安祥、静雅的感觉,作品不事张扬,由衷的会产生一种敬意。因为他写字,不是刻意的去所谓的创作,而是用学识和修养来写的。

他的每一件篆书作品其实就像一本篆书小词典,由于倾毕生精力研究古文字,所以在篆字书写时是非常考究的。其作品所表现的不单单是所录的内容,无论是古典诗词、经典篇章,还是自己撰写的吟咏,他注重的不单是抄录内容的形式、布局,他更注重的是字法规范和对古文字发展的一种诠释和解读。

他的每件作品的书写过程,首先将主要内容完成再释译后,还对一些异体、假借等字,加之补注,因中国汉字的造字形成法则,“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即人们所说的“六书”,由于随着文字的演变,有些文字在古汉字中没有此字,在现代人书写时就会遇到困难,而徐家震先生对篆书的书写时借用等一些古文字之法,在作品中加以详解,这不但给人们对古文字的进一步了解和对文字的溯源,同时也给作品增加了更深的内涵。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就徐家震先生的书法风格看,他主要以小篆为主,但由于他对古文字的深入研究,其所书小篆中,依然体现出对秦代小篆风貌的表现特征,挺拔刚劲。

关于篆书,秦代为篆书的分水岭,由于秦朝统治时期较短暂,加之小篆法度森严,书写较为缓慢,对当时日益繁杂的公文信函书写而不相适宜,故而到汉代被迅速兴起的隶书所取代了它的实用性。但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小篆收录起来,并给于逐字注释,这给后人对文字考源成为最重要的参考依据,由于历史的特定性,晋唐宋元明到清初,篆书逐渐衰落,只到清代中期以后,特别到邓石如时代,碑学兴起,篆书才开始大兴。邓石如时代,他将篆书的书写进行了创造性改革,更多的注重了笔墨的情趣,写出浑厚茂密,婉转流畅,格调清新的多种面目的风格,之后又出现吴让之、胡澍等卓有成就的大家。其实,我们看到徐家震先生书法,他的篆书也同时取法了吴让之的秀劲坚挺的体势。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然而,晚清至民国时期,这也许是金石文考之学的兴盛,对篆书的发展也开辟了新的思路,于是又出现了如杨沂孙、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吴大澂、王福庵等大家,这些人的书法风格,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而徐家震先生的青年时代生活于民国时期,与这些人相距较近,应该说,他的书法风格与这些大家的特征有很多相通的,这是很正常的事,我们如果去深入的观察和研究徐老的书法特征,首先在他的运笔上,逆锋起笔,中锋行笔,但收笔时则是顺势提收,这则是典型晚清书家写篆书的共性特征,显得流畅舒展,潇洒自然,厚重,且更加简捷,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作为一个对古文字研究的学者,他也经常以大篆作书,徐家震先生的大篆主要还是受到先秦篆书风格的影响,将大篆写得敦厚、方正,并融入了小篆的笔法,笔画的光洁、瘦硬,而且严谨、平直。

徐老的大篆书体,他主要以注重用字的规范性和准确,在他文字书写过程中,没有去融入现代人书写金文大篆时去表现用笔的苍涩和现代意识,他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依然是不温不火的学者气息,并且他做到了“意、法、韵、气”的表现特点,这是一种思想境界的表达。我们看到徐老的书法作品,无论是大篆也好,小篆也罢,或者说行书的表现,他并不是完全用以书法家表现书法纯艺术化的东西,他是将自己对中国文字的研究、学养注入笔端,去自然的书写,他是将艺术为他的文字服务,而不是将文字单一的为艺术服务的法则,这也是徐家震老先生在书写过程中“法”的审美意义与价值的体现。他将手中的书写工具作为传达他对古文字传递和诠释的一个载体,用他的精神修养和渊博的学识来支撑,所以,看到徐老的作品则显其高雅静穆。

他的篆书作品,就笔画而言,乍看起来似乎笔法并不那么丰富,然而,他的对称、统一,形成了一种平和的自然表达,彰显着自然的状态,依然显得生动。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如果说在晚清及民国时期写篆书能摆脱邓石如一统天下的风格很不容易。在这段时期里,由于邓石如推举碑学,所以受其影响,走出来是相当难的。而作为徐家震先生,他所追求的本来就不是书法艺术本身的东西,他所做的是对文字的形成演变的解读,因为他的审美平台不一样,直接上溯秦汉古意,并以《说文》,求其圆润,精研学问,饱读诗书,丰富的是篆书的内蕴,追求的是匀整宛转,玉肌冰骨似的清雅风格,当然,这种写法也可能在书法艺术层面上略显弱势,但他透出的是一种学者的恬淡古雅之风。

徐家震老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古文字的研究,并对说文的补注,这无疑他是一位矢志问学之人,他可能也没有刻意去做为一名书法家,这一点,我们从他作品中可以看出,作品所透露出的信息没有书法家的功利性。由于一生矢志做学问,书法始终与他所研究的对象相关,结果却自然成就他的书法艺术。

也许,作为生于民国初年的徐家震先生,加之自己的家庭历史背景和学习历程,特别在晚清碑学的大力倡导,这对徐家震书法风格的导引是有关系的,在清代的早、中、晚三个时期,篆书艺术状况,在清代碑学将篆书艺术开拓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境界,包括徐家震对古文字的研究方向,都受到当时大环境的影响。

在清朝的书法一方面是受到明代台阁体影响,一直走到馆阁体,致使帖学的衰退。况且,清朝统治集团对文人思想的禁锢,“文字狱”的横行,导致了文人不敢著书,这无形中让一些文人转行于对金石古文字的研究,这也就支撑了对篆书、文字学的创作与探讨创造了先决条件,也因此振兴了篆书的发展。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而徐家震先生的青年时代,虽然新文化运动正在轰轰烈烈的开始,但旧文人思想的传承在他的观念中应该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也因此促使他对古文字的继续研究,所以,将《段注说文解字》又进一步的深入系统、细致的考辩,又重新补注,这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的。

关于《说文解字》,是东汉古文经学大家许慎的杰作,是大陆第一部非常系统地对字形、说解字义、辩别声读的字典,它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先秦时代部分古文学的形体,当然,就其内容方面涉及也非常广。

但由于许慎所处的时代,对古文经与今文经论争非常激烈,他的解说字义不够严肃,出现多处的谬语,加之成书之后,经过数百年的传抄,唐代李阳冰的窜改,使《说文》渐失原貌,导致更多错误,违失本其,到了清代,又有多人对《说文解字》进行校注,而《段玉注说文解字》,在清代《说文解字》研究大军中,可谓一枝独秀,这也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其实《段注说文》也有不足之处:过分自信,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对《说文》作任意改动,过分相信许慎的说解,拘泥于小篆形体而强作解释等。

在清代,也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并进行了对段注的补正,这些补正,仍有缺漏,作为徐家震先生,一位受到多名巨匠亲授的学者,一生对古文字进行研究,发现了《段注说文解字》中的存疑,因此,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证、补注。

徐家震先生学术研究颇丰,在疑古方面著有《礼·学考》,在文字学方面,特别是古声韵学中的古文学方面,著有《段注说文提要订补》,并附于有《汉字速效教学法》,约60万字,他把文学的孳乳发展,以形象作父系,声旁作母系,一经解说,能永远不忘。

翰墨颍淮‖颍州大儒徐家震

在古文字研究方面很有建树,他对历代篆书大家不迷信,以他对古文字的考辩,指出其错误的用字,在他84岁高龄时,对十三经中的用字,又发现了很多错误之处。

作为徐家震先生来说,他一生致力于教育,并对古文字的研究倾其毕生精力,也许他无心作书法家,而又成为书法家,但我们现在看到他众多的书法作品,其实是对他一生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一种解读,用一种修养、学识,以及对清人篆书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