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胸襟不豁達咋辦?蘇轼用《定風波》回答:裝就一個字,我隻說一次

宋代大詞人蘇轼,一生留下了三百餘首詞作,其中大部分都成了傳世經典。如今,當有人問起他哪一首詞寫得最好的時候:

豪情萬丈的少年人會說,是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曆盡滄桑的老人會說,是他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複醉》。

胸襟不豁達咋辦?蘇轼用《定風波》回答:裝就一個字,我隻說一次

浪漫感性的朋友則說,是他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唯有在生活中飽受挫折和打擊的中年人才會說,寫得最好的,是他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公認是蘇轼在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任黃州團練副使時期的代表作。

這首與那首同為蘇轼所作,号稱“千古第一詞”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同一時期的作品。但是仔細品鑒這兩首詞時,你會發現詞中折射出的作者的人生觀與思想境界,大為不同。

《念奴嬌·赤壁懷古》問世900餘年,一直受到世人稱贊。與它同期創作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卻沉寂了800餘年。直到上世紀二十年代,在胡适的推崇下,才逐漸為人熟知。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首詞,既然是蘇轼的代表作,為何會800餘年無人問津?詞中那個疏狂、曠達的蘇轼是真實存在,還是作者“自我粉飾”出來的形象?

胸襟不豁達咋辦?蘇轼用《定風波》回答:裝就一個字,我隻說一次

這首詞的出現,對于蘇轼本身而言,又有怎樣的意義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讨一下這幾個問題!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賞析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北宋·蘇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白話翻譯:

不必去聽細雨穿過密林,打在樹葉上發出的沙沙響聲。開心地唱着歌,慢慢在雨中散步,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拄着竹拐杖,踏着芒草鞋,腳下輕快得賽過騎馬,心中有什麼好害怕的?

任憑蒙蒙的煙雨,灑落在蓑衣之上,就這樣走過一生。寒冷的春風吹散了醉意,隻覺得微微有一些冷。迎面的青山背後,斜陽送來了新的溫暖。

回頭再看那些飽經風雨的來時路,就完全沒有必要了。不如就此回家去,沒有什麼風雨,也就無所謂晴天。

胸襟不豁達咋辦?蘇轼用《定風波》回答:裝就一個字,我隻說一次

根據李一冰的《蘇東坡新傳》記載,蘇轼自“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剛開始是自己一人率先到達黃州。他先向黃州知州“報到”以後,跟着就寄居到了一間叫定惠院的寺廟之中。

因為擔心别人嘲笑,是以蘇轼一度晝伏夜出。直到妻子全部遷到當地,他才在黃州東南郊外三十裡地的“沙湖”,買了田地,修了茅屋,過起自給自足的生活。

從表面上看,蘇轼在黃州居住了五年,地方官吏和百姓都很愛戴他,對他多方照顧,但是事實上,他一直受到地方官員的監視。

曾經有一次,蘇轼因為晚上睡不着覺,就出門去散步,寫下了著名的《臨江仙·夜飲東坡醒複醉》。結果事後被人誤會為“出逃”,鬧出了很大的動靜。

到黃州的第二年,蘇轼患了一場重病。等到病好的時候去照鏡子,他才發現自己的頭發,早就已經白了。

胸襟不豁達咋辦?蘇轼用《定風波》回答:裝就一個字,我隻說一次

又想到這次遭受貶谪,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重獲重用,于是蘇轼心灰意懶,寫了一首《寒食雨》,在詩中說: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裡;也拟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宋神宗一直很照顧蘇轼,但是現在皇帝與他隔着太遠了。蘇轼擔心自己病死在黃州,也等不到重受皇帝恩寵的那一天。

想到這裡,蘇轼也想為自己的前途流淚,然而此時此刻的他,早已經精疲力竭。心情也如同死灰一樣,吹不起來了。

外界的人因為不了解蘇轼真實的情況,是以向京城誤傳蘇轼已經死去的消息,搞得宋神宗内心覺得非常遺憾。

胸襟不豁達咋辦?蘇轼用《定風波》回答:裝就一個字,我隻說一次

以上羅列的種種事例,都隻是為了說明,蘇轼在黃州的五年,的确過得不如意。他的内心很不舒坦。不過他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讀着卻全不是那回事。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中的蘇轼,一派出世曠達的潇灑。他似乎是在用這首詞勸告世人,不要把人生中一些細小的風雨當回事。

三月是小陽春,天氣已經開始回暖。人在密林中行走,雨滴打在葉片上,已經替人擋去了大半。此時空氣清新涼爽,風景如畫。潇灑地唱着歌,散散步有什麼不好。

如果雨下大了,也不必擔心。尋常百姓沒有高頭大馬,可是他們有青竹杖和黃草鞋。腳下步子輕快,轉眼就能找到避雨之處,是以有什麼好害怕呢?

蘇轼自認有蓑衣擋風遮雨,哪怕就這樣度過餘生,倒也潇灑。不過他在這首詞中描繪出來的潇灑行狀,與他在黃州時,絕大部分時間裡的真實心态不符。

胸襟不豁達咋辦?蘇轼用《定風波》回答:裝就一個字,我隻說一次

是以這首詞看上去,更像是蘇轼寫出來寬慰自己的話。也不知道是否出于這個原因,自這首詞問世八百多年間,沒有一首古代詞話引用過這首詞。

對于這首詞的評論,最早是從晚清開始的。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之前,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僅有一首詞評存世。它在現代的出名,竟然是靠胡适推廣達成的。

胡适當年編了一本《詞選》,在這本書中,他盛贊了蘇轼在豪放詞開創當中的貢獻。由于論述過程中引用了這詞,沒想到卻替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作了推廣宣傳。

五十年代以後,國内研究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的人越來越多。越往後,它就越發有名了。這首詞是講述人生哲學的詞,詞中表現的是一種道家超然、曠達的做人态度。

蘇轼二十歲以前在老家四川眉山的時候,就已經接受道家思想的影響,但是直至被貶黃州之初,他仍然沒有跳脫出世俗的虛榮心。

胸襟不豁達咋辦?蘇轼用《定風波》回答:裝就一個字,我隻說一次

蘇轼本人性格也是比較驕傲的,由于在四十歲以前過得太順,是以一朝被貶,他的虛榮心作怪,就開始害怕被人嘲笑,于是躲在定惠院裡,白天都不敢出門見人。

其實不要說當時沒有人因為這件事嘲笑蘇轼,就算是真的有,這些小事也隻不過是人生中的微風細雨,根本翻不起什麼浪花。

但是蘇轼一開始想不明白,後來大病一場,心如死灰,終于把這件事想透徹了。于是就寫了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來勸慰自己,好讓自己正确地面對人生的波折。

雖然一開始做出這樣的轉變是艱難的,但是蘇轼反複創作這類曠達的詩詞,時間久了,其中的精神也潛移默化地,重塑了他的自身。是以不豁達的蘇轼,裝着裝着就豁達了。

結語

以前讀《影響力》一書時,裡面提到一個“承諾與一緻性原則”。是說一個人假如作出了某種承諾,那麼就會不自覺地朝承諾的方向去努力。

胸襟不豁達咋辦?蘇轼用《定風波》回答:裝就一個字,我隻說一次

蘇轼寫《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時,很可能真的沒有詞中描述的那麼潇灑。否則他怎麼會因為愛面子,躲在和尚廟裡不敢出來見人呢?

但是蘇轼既然寫下了這首《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那麼就等于是向自己的内心,許下了一種“承諾”。

于是後來,蘇轼就不知不覺地照着自己當初“承諾”的方向,去實踐自己的人生。最終成為一個内心甯靜淡泊、外在疏狂放達的“精神貴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