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散文丨朱克儉:爸公唧

散文丨朱克儉:爸公唧
散文丨朱克儉:爸公唧

爸公唧

文/朱克儉

很長一段時間,我以城裡人的了解念老家方言,弄不清“爸公唧”的稱謂。

後來才知道,此“爸”,“伯”也,爸公唧,就是伯祖父。

更後來又知道,老爸從小寄居爸公唧家,邊放牛,邊跟他的兒子——全鄉讀書最多的喬哥學古文。

可以說,其伯父如父。

我5歲左右進城,5歲前的記憶,全如夢境。爸公唧在夢境中,仿佛是個總在雲霧缭繞的山上打草鞋的神話老人。

而在老爸嘴裡,爸公唧猶如“勤勞”二字的化身。

他說:“老人家一天到晚,手不停腳不歇。年過七十,還能在泥濘的田埂上挑着擔子‘打飛腳’,跟年輕後生子賽跑。而且,做起事來,快活溜了,山歌打得應山應嶺。”

我們家生活條件像點樣後,老爸總希望能接爸公唧到城裡享幾天福。

年複一年。終于,有那麼一次,他老人家來住了三天。

隻見他,骨瘦如柴、皮皺如刻,深凹的眼窩裡,兩眼炯炯有神,腰背挺直,走路生風。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雙手:掌大指長,骨節突出,手背青筋畢露,指掌繭硬如石。我曾看過趙樹理所描寫的“套不住的手”,而這,是一雙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閑不住的手”。

第一天,他把家裡有點搖晃的桌椅闆凳全修好了;第二天,他把廚房裡松動的鍋把、刀把、瓢把全修好了,連準備丢掉的瀝箕,也被他找出來,修好了;第三天,東找西找,實在找不出什麼事可做,就坐在窗邊發楞。突然,對我爸說:

“你幫我找個鋤頭來,你看,那塊地荒在那裡多可惜,我幫你把那塊荒地開了,種點菜。”

順眼看去,窗外,在品字型分布的三棟宿舍之間,有棵巨大的歪脖子桑樹,我們兒時捉迷藏,常以之為集聚點;樹下,有一大片雜草叢生的空坪。

此為公地。

在機關大院,誰說把這樣的地方作開荒對象,都會被視之為笑話。但爸公唧是認真的,得知這一想法絕無可能,就再也待不住,匆匆回鄉下去了。

回去後,他總是說,城裡不行,他“轉不開手腳”。

爸公唧雖瘦,但瘦得硬朗。不管是在他自己,還是在别人眼裡,他一直是健康長壽的典範。

我爸退休前,有過一次“衣錦還鄉”。他說,那天雨後,登山祭祖,爸公唧居然忘了自己的年齡和輩分,伸手來扶我爸,怕他摔倒,吓得我爸連喊折壽折壽,忙去扶他。結果,不知到底是誰攙扶誰,都走得一身大汗。

然硬朗如斯,卻高壽未能過百。據說,他去世時,毫無痛苦。天亦有情哪!

我每每憶起他老人家,總會想起他那句讓城裡人視為笑話的肺腑之言:

“我幫你把那塊荒地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