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封控期,親子關系緊張了?心理治療師支招青少年居家期間家庭困難場景應對

封控期,親子關系緊張了?心理治療師支招青少年居家期間家庭困難場景應對

青少年居家隔離期間久了,與家長生出了“小火花”,怎麼辦?聽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兒少科心理治療師師彬彬支招青少年家庭困難場景應對。

-困難場景1-

“我在家都沒有自由了,我在房間的時候,老是受到打擾,我爸一會兒進來一下,一會又來一下,每次都不敲門!我都跟他說了多少次了,他一點都不尊重我。我要把門反鎖了,不要讓他進來了。我媽也是,天天盯着我,唠叨不停,一會兒讓我多出房間,一會兒讓我早點睡覺,一會兒又說我玩手機上瘾,煩死了......”

由于疫情影響,大家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等安排,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每個人都在盡力适應變化。配合防疫的居家隔離,使得全家人有了比較多的在家相處的機會。家庭中角色不同,大家會有不一樣的立場,也是在所難免。

父母有父母的立場,對孩子寄托了很多美好的希望。但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任何一個人,遭遇了一些“沖擊”,比如,“在做的事情,突然被打斷”,别人做了自己不希望的事情,比如,“未敲門,直接進入房間”,感覺到被别人主觀評價,“你應該......你不要......”,在這樣的情境下,産生了一些不舒服的感覺(煩躁、生氣等),其實是非常自然的感受。

我們心靈上獨特的感覺,就像身體的感覺(比如疼),是每個人都有的“出廠設定”。那些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在提醒我們“你此刻身處困境”。我們可以嘗試關注到自己的真實感受,重視它,坦然認可它。

我們往往不會無緣無故感到不開心,這會和發生了什麼,以及我們如何看待問題有關。

比如,發生-“爸爸不敲門進來我房間”,看待-“他不尊重我”,情緒-“生氣”。

在這裡我們嘗試轉換視角,不是說讓我們想得更積極樂觀,比如“爸爸尊重我”,我們可以把這種新的嘗試,當作是一個劇本殺的遊戲,我們cos了一個偵探的角色。成為一位優秀的偵探,我們需要練習盡可能客觀地還原事實的真相,全面地尋找各種證據和線索,最終找到爸爸“罪行”,即“不敲門進我房間”,背後的動機,比如“他一直是個大大咧咧的人,他覺得在家裡不需要那麼客氣,他擔心我沒在學習,進來搞突擊......

我們不需要喜歡爸爸的行為,贊同爸爸的動機,但可以嘗試使用這樣的偵探視角來看問題,這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了解事實真相,而不必卷入想法漩渦,更好度過情緒困境。

開口去表達、溝通,讓父母了解我們對他們的期望(比如,先敲門,經允許再進入房間等),很多時候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内心的一些聲音,可能會阻礙我們去發出聲音,比如,“他們不會聽的,我說了也不會有任何作用的;爸媽在家裡是老大,我哪有說話的地位;他們就是這麼糟糕的家長,不會改變的;說了他們會罵我的......”是的,我們會有很多的擔心,嘗試是需要鼓起勇氣的,但如果不嘗試,可能我們就沒辦法獲得自己想要的。

溝通中可以注意:

1、選擇一個合适的時機,最好是大家都比較平靜的時候;

2、營造一個友好的氛圍,不指責,不威脅,可以适當使用一點小幽默;

3、真誠的态度,不誇張,不撒謊;

4、提前準備劇本,設想好各種可能的情況,以及怎麼去應對;

5、表現得自信,保持眼神接觸,和從容地表達;

6、保持靈活,如果比較難達到預定目标,可以進行協商,努力接近目标。

Tips:

1、關注并重視自己的真實感受;

2、轉換視角看問題;

3、開口表達,讓父母了解我們的期望。

-困難場景2-

“爸媽出門前,把手機藏了起來,我找到後,悄悄玩了一會兒遊戲。他們回來後,不知道為什麼發現了我玩過手機。媽媽特别傷心,說我對不起他們的信任,因為我答應過白天不玩手機。媽媽不理我了,我聽到她悄悄在廁所哭,我心裡也好難受,我真的好差勁......”

電子産品的使用,對家庭來說,确實是一個比較困難的話題。尤其在疫情期間,這個問題可能更加困擾父母和孩子。雙方各執一詞,有不同的關注點,就像拔河一樣,來回拉鋸。

在家庭的困難問題上,我們往往需要使用合作的方式去處理:

1、對雙方都保持公平,讓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機會,每個人的觀點都很重要。即使我們不贊同父母的方式(藏手機),最好也要認真地去了解他們的想法(對手機,他們到底在擔心什麼?);

2、建立信任,用小的行動步驟,逐漸去擷取更大的信任空間,而當信任出現危機時,嘗試大度地接受結果,并積極彌補;

3、坦誠地表達自己的困難,主動尋求幫助,比如,“我最近真的特别喜歡這個遊戲,老是忍不住想玩,我也很想控制好......媽媽,你有什麼好的方法麼?”;

4、避免陷入對錯的拔河中,這樣會使問題進入僵局;

5、當進展不順利的時候,避免情緒化的方式處理,比如,發脾氣、指責、威脅等,可以和善地避開,重新再找合适的時機。

有時候和家人發生不開心的事情,比如,在手機使用上,沒能遵守好和父母的約定,我們内心可能也會出現一些自我評判的聲音,“你怎麼就是控制不好自己!你讓父母失望了!你怎麼對得起父母!你太糟糕了......”

我們的大腦原本想要通過這樣怪自己的方式,幫助解決問題,但這樣可能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更糟糕。減少自我評判,反而能夠更有效,我們可以通過寫“好友筆記”的練習幫助自己:

1、寫下事情-想法-情緒,比如,我偷偷玩手機被媽媽發現(事情)-你怎麼就是控制不好自己,你讓父母失望了,你對不起父母,你太糟糕了(想法)-自責,悲傷(情緒);

2、從一個無條件支援你的好朋友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寫下好朋友會安慰自己的話:“哎,我能明白你的心情,你也想做好的,都怪遊戲太吸引人了,我碰到好玩的遊戲也是會想要一直玩的。别怪自己啦。”

如果我們确實傷害到了别人,我們也可以嘗試積極去修複關系,進行彌補。

1、不要回避或拖延問題;

2、進行道歉,同時也不需要過度道地歉,不要貶低自己;

3、做一些讓對方開心或者感覺被重視的事情,比如,主動洗碗,給媽媽送一朵花等;

4、尊重對方的情緒處理方式,适當給與空間和時間等。

Tips:

1、與父母一起合作;

2、減少對自己的評判;

3、為修複關系做努力。

-困難場景3-

“我剛進行了一個測試,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上網課的原因,我成績下滑了,特别不理想,心情好差呀。爸媽也很着急,他們也在積極地幫我,我媽一會兒問我的家教老師的意見,一會兒問班主任的意見,我爸一會兒問他們的朋友的意見,還推送了好多個網上的學習部落客的視訊給我看。我在反複糾結,我到底應該聽誰的意見呀,每個人說的好像都不一樣,腦子裡不停地想,越想越煩躁,上課也沒辦法集中了......”

疫情下,孩子學習上課的形式發生了不小變化,學業成績問題,尤其牽動着老師、父母和孩子的心,大家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平穩地度過這個階段。

疫情持續下,社會新聞關于疫情的持續報道,各個社群防控的措施,授課形式從線下實地課堂上課變成了線上聽老師上網課,不能和老師同學每天一起面對面地聊天、玩耍,每天花更多的時間和父母呆在一起等。我們的生活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身心感受也發生了變化,注意力等認知功能可能也會發生變化,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我們不太可控的。一個孩子的學業成績往往受多個方面的綜合影響,在這個階段有所波動也是正常的。

我們需要嘗試,先去接受這一系列的變化發生,保持合理的期待,同時,我們還是可以積極去解決問題。

在我們積極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對兩類陷阱保持注意;

1、對“錯失”的擔心,我們會把目光聚焦在别人,會認為别人的學習方法都比自己好,不想錯過任何一個别人分享的學習方法和建議,這樣可能迷失在搜集資訊中,設定不切實際的計劃目标,疲于奔命,最終無法達成;

2、害怕将有“更好的選擇”出現,進而導緻沒辦法做出決定,一直反複糾結,徘徊不前。

應對建議:

1、合理搜集資訊和獲得建議,設定一個适當的數量标準;

2、記錄下來;

3、針對每一條進行利弊分析;

4、選擇最有效的方案;

5、制定分級的行動計劃;

6、從最簡單的第一步開始,立刻采取行動;

7、定期看看進展和有效性,及時調整。

我們可以和父母一起,就像每天鍛煉身體保持健康一樣,每天做一些活動,幫助提高我們的情緒抵抗力。

1、做放松的練習,包括腹式呼吸、漸進式肌肉放松等;

2、建立個人和家庭愉快活動清單,比如撸貓(個人),看電影(全家);

3、安撫自己,讓自己的感官舒适,比如,視覺類(雲賞櫻花),聽覺類(聽自己喜歡的音樂),嗅覺類(香薰蠟燭),味覺類(品嘗美食),觸覺類(撸貓),身體活動類(瑜伽);

4、做一些讓自己體會到掌控感的事情,比如,自己整理好書桌等。

Tips:

1、接受變化,保持合理的期待;

2、警惕“錯失”和“更好選擇”;

3、全家一起,提高情緒抵抗力。

作者:師彬彬

編輯:唐聞佳

責任編輯:樊麗萍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