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600km續航都過剩的年代,1000km續航就是為了擺爛?

續航多少合适?有人說越長越合适。

對于真正的買車群體來說,續航真的不是越長越好,适合自己最重要,電動車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高價格、品質相對較低的産品。

一台20萬的電動車,真正帶來了比過去雅閣、帕薩特更好的使用感受嗎?我是懷疑的,如果不是補貼以及号牌吸引,真的有很多人會從内心認可電動車嗎?

在600km續航都過剩的年代,1000km續航就是為了擺爛?

可能會有一部分,但銷量一定不會增長這麼快。

真正意義上已經被市場、行業、企業以及供應商機關認可的續航裡程,是600km,這種理論續航成績已經能夠滿足使用者日常代步、雙城穿梭的基本需求,同時還能滿足小範圍旅行用途。

合理分析是,一台續航600km的電動車夏季續航裡程可以保證在500km以上,按照每天60-70km用途分析,一周一次充電即可,150km之間的雙城距離電動車也能夠完美應對。

在600km續航都過剩的年代,1000km續航就是為了擺爛?

冬季續航衰減更明顯,按照最大程度的400km分析,同樣可以滿足100km之間雙城往來通勤,一周一次充電用車強度。

最為關鍵的是,在目前技術成熟、成本控制合理以及自重控制優秀的情況下,600km的續航成績最多隻要80度電池包就能應對,不需要過重的電池包。

過重的電池包一定會讓造車成本更高,同時也會大大增加車輛自重,安全、操控、成本都是巨大的壓力。

是以目前行業公認、最合理的續航裡程為600km。

在600km續航都過剩的年代,1000km續航就是為了擺爛?

同時還有另外一個衡量名額是雙積分,續航過長的車型并不會獲得更多的雙積分,此前續航600km的車型能夠獲得8個新能源積分,調整之後隻能獲得3.4個新能源積分,降幅巨大,而600km以上的純電動車不會獲得更多的雙積分。

對于企業來說,600km一定是個門檻,沒有人會生産理論能跑601km續航的電動車,一個綜合效益溢出嚴重,另一方面沒有任何意義。

對于使用者來說,要的就是最低價格内最長的續航成績,600km已經是個極限,其實很多主流企業生産的電動車都是550km左右的産品。

在600km續航都過剩的年代,1000km續航就是為了擺爛?

比如說特斯拉、比亞迪等企業主流産品續航都在550km左右。

對于使用者來說,續航500-600km的電動車用車痛點已經非常弱,充滿一次電的安全感很足,目前需要優化的是充電速度以及安全性。

如果未來能夠真正做到30分鐘甚至20分鐘充滿電,那麼續航穩定在500-600km就更加夠用,完全沒有必要追求更長的續航裡程。

在600km續航都過剩的年代,1000km續航就是為了擺爛?

比如說手機,其實一個道理。

要不跟蘋果一樣把系統做得非常好,耗電量控制出色,要不跟安卓一樣提升充電速度,19分鐘充滿電,這也是安卓陣營最大電池容量5000毫安的根本。

更大的電池就意味着手機更重、手感更差,在更挑剔的環境中很難生存。

在600km續航都過剩的年代,1000km續航就是為了擺爛?

汽車也是如此,我們要操控、要安全、要價格優勢,過大的電池包隻會有一個續航優勢,但其它都是不複存在的,木桶效應明顯的狀态下,很難有更好的市場佔有率存在。

是以我們看,500-600km電動車銷量最好,1000km充滿噱頭的電動車根本沒銷量,或者說企業推出他們的目的隻是為了噱頭,隻是為了擺爛而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