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嗎?

作者:中國小康網絡

“宰相劉羅鍋”,對于中國的老百姓來說這五個字一定不會陌生。1996年,一部風靡全國的電視劇《宰相劉羅鍋》引起了萬人空巷的收視熱潮。

劇中的劉羅鍋劉墉,忠君愛民,一生清廉,完全符合了中國人民對好官的所有映像,深得老百姓愛戴。

而劇中的和珅,溜須拍馬,很能讨得皇帝的歡心,兩人一清一貪,一正一邪,他們之間的較量讓人津津樂道,可曆史上的劉墉真的如劇中所繪的那樣嗎?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嗎?

乾隆朝時期,曾有一幅人物畫像名為《劉統勳畫像》,畫像的主人公名叫劉統勳,是清代乾隆一朝的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在乾隆朝劉統勳是乾隆帝頗為信任的肱股之臣,而劉墉正是這位劉統勳的兒子。

劉墉在官場上的應變,很大程度上與其父親有關,乾隆皇帝重視劉統勳,自然也對劉墉多加關照。

外号由來

在當時的社會,一個人想要入朝為官,途徑隻有一條——科舉考試,而劉墉因為父親的門蔭,自己的試卷擺到了皇帝面前,而乾隆看後淡淡的給了個進士,這就是劉墉初入官場的官位。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嗎?

其實當時劉墉的答卷要是放在所有考試之中,定會是名列前茅的,但乾隆正考慮到他是劉統勳的兒子,如若給的名次過高,即便是他有真才實學,也難免會遭到非議。

到了科考的最後一關,按照乾隆朝的規矩,為官者必須要儀表堂堂,而影視劇中将劉墉塑造成一個羅鍋,這顯然與曆史有所出入,無論是流傳下來的畫像還是史料,都證明劉墉從哪個方面看,都是個身材瘦俏,身體健康,一表人才的男子。

至于為什麼會有“羅鍋”這一外号,就得說道有一天乾隆帝心情不錯,就拿彎腰寫字的劉墉開玩笑,說他瘦弱的身子弓着背寫字,太像“羅鍋”了,就好像漢字的“心”少了三個點一般,于是他親口為劉墉封字——“羅鍋”。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嗎?

按照清朝的規矩,在朝官員每年的嘉獎按皇帝給予的封字平定,一個字一千兩白銀,而乾隆給劉墉賜的“羅鍋”二字,也就意味着劉墉這一年的賞銀要達到兩千兩。

而到了嘉慶朝,嘉慶皇帝也曾喚劉墉作“劉駝子”,“羅鍋”駝背的形象就此一直被流傳了下來。

與和珅為官

與劉墉同朝為官,名氣最大的要數大清第一貪官和珅了。據史料記載,和珅此人唇紅膚白,柳眉細目,鼻梁高挺。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嗎?

和劉墉不同,和珅出生于福建一個滿洲正紅旗的将門世家,他的祖上因随清太祖、清太宗常年征戰而獲得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襲爵位。

成年後,和珅繼承了祖上的官爵,他為官謹慎小心,從不放過任何一個升遷的機會。二十三歲時便就任管庫大臣,他頭腦活絡,邊做邊學,不但熟練掌握了理财工作,還讓庫存大增,受到乾隆帝的賞識。

到二十六歲時,和珅就穩坐内務府大臣的位置,而後不斷受到乾隆帝重用,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第一官。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嗎?

面對如此善于心計的和珅,同朝為官的劉墉。出生于乾隆十五年的和珅要比劉墉小了三十歲,兩人在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交集,哪怕是日後兩人同朝為官,兩人也差着輩分,基本沒有交集。

乾隆四十七年,禦史錢沣參劾山東巡撫國泰和布政使司于易簡勾結,營私舞弊、勒索下屬,導緻山東各州縣出現巨額虧空。乾隆得知後,立即派和珅、劉墉、錢沣三人成立調查組進行調查。

而乾隆未曾想到的是,和珅與國泰、于易簡關系非同小可,在查辦中和珅若是有意包庇,那案子自然會不了了之。劉墉深知和珅與國泰的關系,于是他經常撇開和珅與錢沣秘密商議對策。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嗎?

可見,面對和珅的勢力,劉墉并不懼怕,但如此雙方就難免要針鋒相對了。和珅給出的處理辦法是抽查山東地界的幾十個庫就可以了,而劉墉和錢沣要求先将所有庫封庫,然後徹底盤查。

按劉墉的方法,二人很快發現,庫中的銀兩成色不對。通過盤問得知,這些銀兩,是從各商鋪借來充數的,劉墉立即向乾隆皇帝報告,國泰和于易簡被繩之以法,一大批有關的官員被免職,百姓為之大快。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嗎?

扳倒和珅

貪官伏法,大快人心,但劉墉和腐敗集團的梁子也就此結下,劉墉不久又将和珅包庇之事透露給乾隆帝,但乾隆帝并沒有追究。看到乾隆的反應,劉墉立即明白,和珅這個年輕人在乾隆心裡已經占據了不可撼動的地位。

自己已經年過半百,如果再與之交鋒,總有一天會變成孤家寡人,事已至此劉墉選擇了作罷。不但作罷,還要短時間裡讓他放下對自己的戒心。

劉墉是書法大家,在當時備受推崇,作為晚輩的和珅也是他書法作品的粉絲之一。想到這裡,劉墉趕忙提筆研磨,工工整整地寫了兩幅字親自送到和珅府上。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嗎?

和珅自然是聰明人,看見前輩如此畢恭畢敬,自己又何必不依不饒呢?于是趕緊收下道謝,笑臉相送。兩人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交鋒,就這樣化解了。

曆史上的二人從來沒有平起平坐過,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兩人的家族問題。劉墉雖出生于官宦世家,但他是一名漢族官員,和珅雖然作為晚輩,但卻是實打實的滿族血統,且出生于滿族貴族鈕祜祿氏。

是以,劉墉若想在朝中保全自己,并取得一定的建樹,就必須左右平衡,小心為官,和劇中的劉墉不同,曆史上的劉墉在很多事上都不喜歡與人争鬥。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嗎?

雖然當年不得已主動向和珅求和,但劉墉始終秉持着自己的原則。1796年,乾隆皇帝禅位皇位于皇十五子永琰,自己做了太上皇。

而在劉墉的單獨求見下,乾隆皇帝最終将皇帝的玉玺交給了永琰,完成了禅位大典,可見直到乾隆晚年,他對劉墉的重視程度也絲毫未減。

而對此事,嘉慶皇帝自然也由衷地感激劉墉,從此便把劉墉視為當朝元老,以心腹相托。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嗎?

1799年,乾隆帝駕崩,劉墉希望剛剛即位的嘉慶帝能夠有一番作為,這麼多年,表面上劉墉依然保持着中庸之風,可暗地裡他手中和珅的罪行,也在不斷增加。

在乾隆駕崩的兩天後,嘉慶命和珅總理太上皇喪儀,随即派人搜集資料,彈劾和珅弄權,劉墉在此期間出了不少力。僅僅三天,和珅就被嘉慶皇帝革職、抄家、查辦。

晚年的劉墉,依然保持着年輕時的清正廉潔。1804年,劉墉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在家中去世。回看他的一生,可以說完美地诠釋了“以柔克剛”四個字。

清朝名臣劉墉,配得上“好官”之稱嗎?

若是以好官的标準來衡量他,那麼他是完全合格的,但由于局勢所限,劉墉在年輕時未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但他在官場的大染缸中能保持自身清正,嫉惡如仇,也無愧于後人對他的稱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