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作者:中国小康网络

“宰相刘罗锅”,对于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这五个字一定不会陌生。1996年,一部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引起了万人空巷的收视热潮。

剧中的刘罗锅刘墉,忠君爱民,一生清廉,完全符合了中国人民对好官的所有映像,深得老百姓爱戴。

而剧中的和珅,溜须拍马,很能讨得皇帝的欢心,两人一清一贪,一正一邪,他们之间的较量让人津津乐道,可历史上的刘墉真的如剧中所绘的那样吗?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乾隆朝时期,曾有一幅人物画像名为《刘统勋画像》,画像的主人公名叫刘统勋,是清代乾隆一朝的东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乾隆朝刘统勋是乾隆帝颇为信任的肱股之臣,而刘墉正是这位刘统勋的儿子。

刘墉在官场上的应变,很大程度上与其父亲有关,乾隆皇帝重视刘统勋,自然也对刘墉多加关照。

外号由来

在当时的社会,一个人想要入朝为官,途径只有一条——科举考试,而刘墉因为父亲的门荫,自己的试卷摆到了皇帝面前,而乾隆看后淡淡的给了个进士,这就是刘墉初入官场的官位。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其实当时刘墉的答卷要是放在所有考试之中,定会是名列前茅的,但乾隆正考虑到他是刘统勋的儿子,如若给的名次过高,即便是他有真才实学,也难免会遭到非议。

到了科考的最后一关,按照乾隆朝的规矩,为官者必须要仪表堂堂,而影视剧中将刘墉塑造成一个罗锅,这显然与历史有所出入,无论是流传下来的画像还是史料,都证明刘墉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个身材瘦俏,身体健康,一表人才的男子。

至于为什么会有“罗锅”这一外号,就得说道有一天乾隆帝心情不错,就拿弯腰写字的刘墉开玩笑,说他瘦弱的身子弓着背写字,太像“罗锅”了,就好像汉字的“心”少了三个点一般,于是他亲口为刘墉封字——“罗锅”。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按照清朝的规矩,在朝官员每年的嘉奖按皇帝给予的封字平定,一个字一千两白银,而乾隆给刘墉赐的“罗锅”二字,也就意味着刘墉这一年的赏银要达到两千两。

而到了嘉庆朝,嘉庆皇帝也曾唤刘墉作“刘驼子”,“罗锅”驼背的形象就此一直被流传了下来。

与和珅为官

与刘墉同朝为官,名气最大的要数大清第一贪官和珅了。据史料记载,和珅此人唇红肤白,柳眉细目,鼻梁高挺。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和刘墉不同,和珅出生于福建一个满洲正红旗的将门世家,他的祖上因随清太祖、清太宗常年征战而获得三等轻车都尉的世袭爵位。

成年后,和珅继承了祖上的官爵,他为官谨慎小心,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升迁的机会。二十三岁时便就任管库大臣,他头脑活络,边做边学,不但熟练掌握了理财工作,还让库存大增,受到乾隆帝的赏识。

到二十六岁时,和珅就稳坐内务府大臣的位置,而后不断受到乾隆帝重用,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第一官。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面对如此善于心计的和珅,同朝为官的刘墉。出生于乾隆十五年的和珅要比刘墉小了三十岁,两人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交集,哪怕是日后两人同朝为官,两人也差着辈分,基本没有交集。

乾隆四十七年,御史钱沣参劾山东巡抚国泰和布政使司于易简勾结,营私舞弊、勒索下属,导致山东各州县出现巨额亏空。乾隆得知后,立即派和珅、刘墉、钱沣三人成立调查组进行调查。

而乾隆未曾想到的是,和珅与国泰、于易简关系非同小可,在查办中和珅若是有意包庇,那案子自然会不了了之。刘墉深知和珅与国泰的关系,于是他经常撇开和珅与钱沣秘密商议对策。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可见,面对和珅的势力,刘墉并不惧怕,但如此双方就难免要针锋相对了。和珅给出的处理办法是抽查山东地界的几十个库就可以了,而刘墉和钱沣要求先将所有库封库,然后彻底盘查。

按刘墉的方法,二人很快发现,库中的银两成色不对。通过盘问得知,这些银两,是从各商铺借来充数的,刘墉立即向乾隆皇帝报告,国泰和于易简被绳之以法,一大批有关的官员被免职,百姓为之大快。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扳倒和珅

贪官伏法,大快人心,但刘墉和腐败集团的梁子也就此结下,刘墉不久又将和珅包庇之事透露给乾隆帝,但乾隆帝并没有追究。看到乾隆的反应,刘墉立即明白,和珅这个年轻人在乾隆心里已经占据了不可撼动的地位。

自己已经年过半百,如果再与之交锋,总有一天会变成孤家寡人,事已至此刘墉选择了作罢。不但作罢,还要短时间里让他放下对自己的戒心。

刘墉是书法大家,在当时备受推崇,作为晚辈的和珅也是他书法作品的粉丝之一。想到这里,刘墉赶忙提笔研磨,工工整整地写了两幅字亲自送到和珅府上。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和珅自然是聪明人,看见前辈如此毕恭毕敬,自己又何必不依不饶呢?于是赶紧收下道谢,笑脸相送。两人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交锋,就这样化解了。

历史上的二人从来没有平起平坐过,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两人的家族问题。刘墉虽出生于官宦世家,但他是一名汉族官员,和珅虽然作为晚辈,但却是实打实的满族血统,且出生于满族贵族钮祜禄氏。

因此,刘墉若想在朝中保全自己,并取得一定的建树,就必须左右平衡,小心为官,和剧中的刘墉不同,历史上的刘墉在很多事上都不喜欢与人争斗。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虽然当年不得已主动向和珅求和,但刘墉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原则。1796年,乾隆皇帝禅位皇位于皇十五子永琰,自己做了太上皇。

而在刘墉的单独求见下,乾隆皇帝最终将皇帝的玉玺交给了永琰,完成了禅位大典,可见直到乾隆晚年,他对刘墉的重视程度也丝毫未减。

而对此事,嘉庆皇帝自然也由衷地感激刘墉,从此便把刘墉视为当朝元老,以心腹相托。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1799年,乾隆帝驾崩,刘墉希望刚刚即位的嘉庆帝能够有一番作为,这么多年,表面上刘墉依然保持着中庸之风,可暗地里他手中和珅的罪行,也在不断增加。

在乾隆驾崩的两天后,嘉庆命和珅总理太上皇丧仪,随即派人搜集资料,弹劾和珅弄权,刘墉在此期间出了不少力。仅仅三天,和珅就被嘉庆皇帝革职、抄家、查办。

晚年的刘墉,依然保持着年轻时的清正廉洁。1804年,刘墉以八十六岁的高龄在家中去世。回看他的一生,可以说完美地诠释了“以柔克刚”四个字。

清朝名臣刘墉,配得上“好官”之称吗?

若是以好官的标准来衡量他,那么他是完全合格的,但由于局势所限,刘墉在年轻时未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他在官场的大染缸中能保持自身清正,嫉恶如仇,也无愧于后人对他的称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