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特效藥”與“好疫苗”:讀好書!出好書!

——中國企業需要“故事與哲理”,中國企業家需要“家訓”

文:中外管理傳媒社長、總編 楊光

2022年的“全球讀書日”剛剛過去。五年前的此時,我寫過一篇千字短文:《選擇讀書》。五年後,在病毒難控、防疫高壓的大環境下,宅家讀書,也許已是您不得已的選擇。但還能安心讀書,卻是您難上加難的考驗——除非,真是一本好書。

五年前,我曾說:“當我們的經曆需要沉澱,我們的經驗需要印證,我們的認知需要系統,我們的困惑需要解答,我們的重負需要解脫,我們的人生需要升華時,沒有比在夕陽下捧起一部好書,更好、更惬意的選擇了。” ——尤其是如今的外面充滿無奈時。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近代青年毛澤東選擇在鬧市讀書,都是因為,越是外面混亂乃至喧嚣時,讀書人越需要從好書裡找到動心的經曆,找到理性的思考,找到曆史的答案,找到未來的坐标——尤其是網際網路上已泾渭紛争,又真假難辨時。

問題是,好書從哪裡來?

“特效藥”與“好疫苗”:讀好書!出好書!

補品,藥品,和疫苗

當然是經典。不錯,經典永遠是最好的選擇。但問題是,越是經典,在因為普世而不朽的同時,也越是因為普世而存在距離感。能放之四海的,也就杳如四海。是以,經典更像是我們的營養補品,随時都可以吃,也最好經常吃,但疼痛發病時卻不可過高指望。

是以我們的人生,除了需要補品,還需要藥品。

那麼,好書裡的“藥品”,是什麼?凡是藥,都是對患于症而言,否則就成了毒。就我們企業家而言,就我們企業家心中既愛又期的核心團隊而言,“對症特效藥”無疑就是和自己路數近似但早走了一兩步的那些優秀企業和企業家,就自己所面臨諸多問題所能直接給出的答案。隻可惜,在企業經營管理中,“藥到病除”并不容易。

平時,我們總愛争個對錯,最近尤其如此。其實,立場再對立,我們都是在一起經曆。而經曆,往往沒有那麼明确的對與錯——經曆本身,就會告訴我們一切價值。經曆過,自然就懂了。沒經曆過,真正的領悟往往都在未來自己經曆之後。

凡人,是自己經曆之後才會懂得的人,為數最廣。智人,是通過洞悉别人的經曆就會懂得的人,注定不多。蠢人,是既看不懂别人經曆也悟不清自身經曆的人,其實還真不少。

我們做企業的,理應也有責任将自己塑造成第二種。因為責任重大,因為風險衆多,是以我們試錯不起,承擔不起。很多時候,我們必須一次就做對。記得一次圍棋講座,一位進階棋手講過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你要問我下一步應該究竟要走哪裡,我告訴你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和你們的差別,就是我很清楚我不能走哪裡。”

是以,作為企業家團隊,不僅需要“特效藥”,還需要“疫苗”。

而中國企業的“疫苗”,就是把企業成長過程中所經曆的悲歡,所淬煉的經驗,所激發的精神,和所沉澱的思考,所延展的成效,用短小而生動的故事,與更為短小而更為深刻的哲理相結合的形式,呈現且分享給所有需要成長、需要經曆的芸芸企業與企業家,進而實作提前免疫。

“特效藥”與“好疫苗”:讀好書!出好書!

盡快“打疫苗”

如果已有現成的 “好疫苗”,肯定要盡早去接種——讀好書。

做企業講究的就是效率。而最有效率的成長,最有效率的教育訓練,就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海爾創始人張瑞敏在掌舵30年之際所提出的最濃縮體會是:“企業即人,管理即借力”。而最有效的借力,不隻是請外部專家來講課,更包括直接借鑒那些和我們同路而行,隻是早走而領先了幾步的那些企業和企業家,他們經曆了什麼,他們面臨着什麼,他們是怎樣思考的,是怎樣行動的,又是怎樣應變的,最後他們達成了什麼,進而從中總結出了什麼,或反思出了什麼。

如果說個人性格千差萬别,民族文化千差萬别,唯獨夾在中間的企業邏輯,是最具有跨行業、跨地域甚至跨時空特征的,最适合舉一反三。因為商業和農業不同,它注定就是要在同一個邏輯體系内才能運作的。是以,一個有雄心壯志又尚未自鳴得意的企業和企業家,都應該(特别是疫情隔離期間)積極閱讀、思考、研讨和借鑒——那些同調性的領先企業(未必需要如雷貫耳)用幾十年坎坷所凝結出的“故事與哲理”。

好在我們身邊的“好疫苗”,在中外管理與各界朋友的努力下,已經越來越多。

那些好書,故事都是企業實打實幹出來的,哲理都是我們和企業一起心連心悟出來的。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您隻需拿來。

“特效藥”與“好疫苗”:讀好書!出好書!

提前“造疫苗”

除接種“好疫苗”之外,我們企業家團隊,同時還需要制造“好疫苗”——出好書。

企業和企業家,與其他社會角色明顯不同的是,你們是以創造和創新為天職的人。而企業和企業家所要創造和創新的,起點一定是“産品”,并綿延下去,高點一定是“人品”,并綿延下去。那終點呢,就是前兩點沒能綿延下去。從造物到造人,是優秀企業成長必然的曆程。而中間,一定還需要有一個紐帶來實作,那就是“作品”。

從“産品”到“人品”,都離不開“作品”。

企業和企業家,當然都是幹出來的。但也分怎樣一個幹法。一種是不擡頭、憑感覺的幹法,一種是有記錄、加思考的幹法。有了記錄,就有憑據,就有敬畏,就有邊界;有了思考,就有沉澱,就有借力,就能破界。

“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早在還是一個朝不保夕的造反部隊頭領,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人都無從預見他未來将會改變整個人類政治文明史時,他就把他和所有軍官的通信都做了保留。剛去世不久的“全球第一CEO”傑克.韋爾奇,其在通用電氣20年運籌帷幄日理萬機時,依然不忘儲存和部下之間的每一張便條。華盛頓早年留下來的信件,會使得後世明白他的所創所守、所作所為,都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以一人之力為人類結束帝制的空前創新,究竟是怎麼來的。而韋爾奇在工作中的點點滴滴,也成就了他兩本影響深遠的管理實戰經典《韋爾奇自傳》和《赢》,并讓世人明白了他持續不斷驚天動地的管理變革,究竟是怎麼來的。

這些“作品”,其實就代表着這些創新者,在整個創新過程中的記錄和思考,并惠及了全人類或至少整個業界。而且,并不是等到自己耄耋夕陽才悠然提筆,抑或者意味着蓋棺定論,而是如日中天就精心準備,并動态成長。

有的企業家朋友一定說:“您說的太遠了,我可沒有這份野心。”那好,我們不提惠及或改造世界,但我們至少應該惠及和影響自己的企業,或至少自己的家族吧。造出“好疫苗”,當然應該首先打給自己的事業,和打給自己最在意的人,讓事業和自己最重要的人共享“免疫力”。

古人說一個人有成就,就是“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立德,是修行出來的;立功,是實幹出來的;而立言,是品悟出來的。當您做企業已有所成、尚有所困、仍有所期時,可能并不缺前兩樣,但一定稀缺且最需要用“立言”的方式,來鼓舞自己,激勵他人,沉澱自己,誡勉他人。

“特效藥”與“好疫苗”:讀好書!出好書!

傳染,傳播,和傳承

造出“好疫苗”,初心就是為了大力廣而推之,進而避免“傳染”。凡是好的企業發展“作品”,一定同時還要具備另外兩個“傳導”功能:一是傳播,二是傳承。換言之,您隻要想不被“傳染”,您就必須要大力“傳播”與“傳承”。

這個時代,已沒有什麼價值是不需要傳播的。

比如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弱國無外交”的祖訓魔咒下,他依然通過自己作為專業演員的“傳播”,迅速影響了幾乎整個世界,不論是聯合國大會,還是音樂頒獎禮,他以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為自己的祖國赢得了在看似實力懸殊下的生存機會。甚至說,他僅僅憑借“傳播”本身,就極大改變了交戰兩國的實力格局和戰略走勢。誰說書生和戲子,百無一用?

“特效藥”與“好疫苗”:讀好書!出好書!

可以說,不管您的企業是做什麼産品,您又是怎樣的性格偏好,“傳播”都将左右您和您的企業命運,乃至個人命運。

既然如此,與其讓您的友商盡情傳播自己,或讓自媒體随意傳播您,都不如自己主動傳播。況且毫無疑問,不論做什麼行業,對于如今的好企業、好産品,品牌都必須要有。因為品牌,是基于客戶心中對您的認知。而這個您期待形成與植入的客戶認知,一定是在您持續言行合一之下“傳播”出來的。

資訊時代,注定就是傳播的時代。也是以,這個時代,更要精心去實作已有價值的傳承。

是的,中國古人一向主張讷言敏行,述而不作。但即便是主張小國寡民而老死不相往來的老子,也還是會寫下5000言(這在拿刀刻字的時代幾乎等于制作100集的電視劇)後,才飄然西去,讓那個時代和後世都充滿了思想的華彩。光有老子,但沒有《道德經》,是出不了莊子的。而有了莊子,但沒有《莊子》,後世中國人是沒法安頓自己受傷的心靈的。中國文化能綿延至今,與其說是因為這些聖賢,不如說因為這些聖賢通過“立言”,通過“作品”實作“傳承”,才使得“中國”不隻是一個地理學概念,而是一棵文明常青樹。

“特效藥”與“好疫苗”:讀好書!出好書!

而越在一個充滿不确定的時代,企業家越需要把自己的精神價值,傳播進而傳承下去。環境多變。意味着有形的器物都難持久,無形的理念才更重要。越是變的時代,明白什麼不變,就越重要。或者說,越是看不清楚時,我們越需要想清楚,進而把超越變化而能夠也需要去堅守的那一部分,傳承給後世。

很顯然,我們民營企業家内心都希望家族傳承,并發揚光大,隻要家族能夠願意接,并接得住。而不論家族後代願不願接、能不能接,乃至很遺憾沒有接班之後,我們内心其實都依然會有一個很樸素的願望:不論自己開創的企業今後變成什麼樣,我的孩子們、孫子們,都能夠幸福地生活,并且能夠按照自己和自己家族應有的格調,去幸福地生活。

而這,才是傳承的真谛。不是财富,不是企業,而是經商與做人的理念價值觀。

是以,于企業,您需要傳承一部“企業故事與哲理”;于家族,您需要傳承一部“家訓”。

總之,隻有有了主動的“傳播”,有了提前的“傳承”,您和您的企業、您的家族,才可免于不可預測的“傳染”。

疫苗時代的兩部書

因為新冠病毒,我們已開始不情願地步入了一個“疫苗”時代。

圍繞新冠病毒,疫苗要不要進口,特效藥何時出來,動态清零延續多久,我們都不知道。我們企業和企業家,隻能在自己的小環境裡,做好屬于自己的“疫苗”。

而在衆多不确定與挑戰之下,一部關于其他企業和企業家經曆與思考的書,一部關于自己企業和自身經曆與思考的書,就是自己企業與家族得以“雙重免疫”,而持續成長的“好疫苗”。

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