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咨詢師解讀:你的不恰當情緒與反應的根源在這裡

廣州聽說吧心理咨詢導語:

在婚姻情感心理咨詢中,很多來訪者反映自己明明理智上知道,但情緒一上來就會沖動得說出一些很傷人的話、做出一些讓對方難以接受的事情。

很多人會覺得都是對方的錯,若不是對方的某些言行不當刺激了自己,自己也不會情緒失控。

不恰當情緒與反應的根源真的在于對方、外界嗎?

我們來一起探讨。

心理咨詢師解讀:你的不恰當情緒與反應的根源在這裡

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着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

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适當、适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緻不适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兩個人一起在路上,迎面碰到他們的一個新同僚,但對方沒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讓其中一個人很不爽,“這個人太不懂禮貌了,一點兒素質也沒有,見到前輩也不知道打聲招呼,真是‘目中無人’,以為自己是名牌大學生就了不起啊……”而另一個人對此确是這樣想的:“他可能正在想别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麼特殊的原因。”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緻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内心憤憤然,與這個新同僚就此結下了梁子,以至于在工作難以處理好與新同僚的關系;而後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幹什麼仍繼續幹自己的。

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後,有着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

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後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适當、适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緻不适當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在此我們詳細講一下“合理情緒療法”。該療法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建立,最主要的理論——ABC理論。

心理咨詢師解讀:你的不恰當情緒與反應的根源在這裡

什麼是ABC理論?

埃利斯認為激發事件A(activatingevent的第一個英文字母)并不是引發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直接原因,引起我們情緒和行為後果的直接原因是我們對激發事件A的所持有的認知和評價即我們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即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确的認知和評價所産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不合理的信念。

常見的不合理的信念有哪些?

1、每個人都絕對需要得到其他重要人物的喜愛與贊揚

人需要别人的稱贊與喜愛,能夠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喜愛與稱贊是一件好事。但若把這當作是絕對需要的話,就是一個不合理信念了。

因為它是不可能實作的。假如一個人相信這個信念,就會花很多的心思與時間曲意取悅他人,以求得對自己的贊賞。這樣不但會使人喪失自己,使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追求其他快樂,也會使人喪失安全感(如時時擔心能否被别人接納或接納的程度如何等),結果隻能令自己感到失望、受挫、沮喪。

2、一個人必須能力十足,在各方面至少在某方面有才能、有成就,這樣才是有價值的

一個有理性的人,凡事會盡力而為,但不會過分計較成敗得失,因為重要的是參與過程而不是結果。如果要求自己十全十美,或過分要求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為自己制定不能達到的目标,隻能讓自己永遠當個失敗者,在自己導演的悲劇中徒自悲傷。

3、有些人是壞的、卑劣的、邪惡的,他們應該受到嚴厲的譴責與懲罰

一個人在某些時刻、某些方面、對某些人是卑劣的、可惡的,但在另一些時刻、另一些方面、對某些人卻是和藹可親、富有愛心、重情義的人,是一個比卑劣更豐富的整體。

而且,每個人都會犯錯誤,責備與懲罰不但于事無補,而且會使事情更糟。是以對犯錯誤的人,要做的是接納、幫助他,使之不再犯錯誤,而不能是以否定他的價值,對其采取極端的排斥與歧視态度。

4、事不如意是糟糕可怕的災難

一個有理性的人應該正視不如意的事,尋求改善之法;即使無力改變,也要善于從困境中學習。

心理咨詢師解讀:你的不恰當情緒與反應的根源在這裡

5、人的不快樂是外在因素引起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痛苦與困惑

外在事物并不能傷害我們,倒是我們自己對這些事物的信念與态度讓我們自己受到了傷害。

是以,隻要我們嘗試改變自己有關的非理性思維内容,就可以有效地改變自己的情緒狀态。

6、對可能(或不一定)發生的危險與可怕的事情,應該牢牢記在心頭,随時顧慮到它會發生

考慮危險事物發生的可能性,計劃如何避免,或思慮不幸事件一旦發生如何補救,不失為明智之舉。

但過分憂慮,反而會擾亂一個人的正常生活,使生活變得沉重而缺乏生氣。

7、對于困難與責任,逃避比面對要容易得多

逃避困難與責任,固然可以得到暫時的解脫,但問題并沒有解決,而且會因贻誤時機而使問題變得越來越難以解決。是以,理性的人會通過實際的行動增加自信,使生活過得更加充實。

8、一個人應該依賴他人,而且依賴一個比自己更強的人

由于社會的分工、個人經曆的多寡、聞道的先後等原因,有時我們确實需要他人的幫助,此時,如為了證明自己的所謂價值而拒絕他人的幫助,反而是不明智之舉。

但這并不是我們時時事事都依賴他人的理由。在生活中,任何人都是具有獨特價值的個體,在大多數時候,他需要獨立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問題,是以,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對一個人的成長至關重要。

9、一個人過去的經曆是影響他目前行為的決定因素,而且這種影響是永遠不可改變的

無可否認,過去的經曆對人有一定的影響,有的影響還比較大,但這并不是說它們就此決定了一個人的現在與未來。因為人是可以改變的,隻要我們客觀地分析過去對現在可能存在的限制,善用自己的能力和機會,就可突破這種限制,使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充滿希望與生機。

10、一個人應該關心别人的困難與情緒困擾,并為此感到不安與難過

關心别人是人的一種美德,但我們無須為别人的困難與不安感到難過,需要的倒是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困難與情緒困擾,并早日走出陰影。

11、碰到的每個問題都應該有一個正确而完美的的解決辦法,如果找不到這種完美的解決辦法,那是莫大的不幸,真是糟糕透頂

世界上有些事物根本就沒有答案,凡事都要追求完美的解決是不可能的。完美主義隻能使自己自尋煩惱。

心理咨詢師解讀:你的不恰當情緒與反應的根源在這裡

以上是艾裡斯在1962年總結出來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通常會導緻各種各樣神經症狀的11種主要的不合理信念。

20世紀70年代以後,他進一步把這些主要的不合理信念歸并為3大類,即: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和糟糕至極。

一是絕對化要求:是指人們常常以自己的意願為出發點,認為某事物必定發生或不發生的想法。它常常表現為将“希望”、“想要”等絕對化為“必須”、“應該”或“一定要”等。例如,“我必須成功”、“别人必須對我好”等等。

這種絕對化的要求之是以不合理,是因為每一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不可能依個人的意志為轉移。對于某個人來說,他不可能在每一件事上都獲成功,他周圍的人或事物的表現及發展也不會依他的意願來改變。

是以,當某些事物的發展與其對事物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他就會感到難以接受和适應,進而極易陷入情緒困擾之中。

二是過分概括化: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不合理思維方式的表現,它常常把“有時”、“某些”過分概括化為“總是”、“所有”等。用艾利斯的話來說,這就好像憑一本書的封面來判定它的好壞一樣。它具體展現在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不合理評價上,典型特征是以某一件或某幾件事來評價自身或他人的整體價值。例如,有些人遭受一些失敗後,就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毫無價值”。

這種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導緻自卑自棄、自罪自責等不良情緒。而這種評價一旦指向他人,就會一味地指責别人,産生怨忿、敵意等消極情緒。我們應該認識到,“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犯錯誤的可能性。

三是糟糕至極:這種觀念認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将是非常可怕和糟糕。例如,“我沒考上大學,一切都完了”,“我沒當上處長,不會有前途了。”

這種想法是非理性的,因為對任何一件事情來說,都會有比之更壞的情況發生,是以沒有一件事情可被定義為糟糕至極。但如果一個人堅持這種“糟糕”觀時,那麼當他遇到他所謂的百分之百糟糕的事時,他就會陷入不良的情緒體驗之中,而一蹶不振。

是以,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當遭遇各種失敗和挫折,要想避免情緒失調,就應多檢查一下自己的大腦,看是否存在一些“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和“糟糕至極”等不合理想法,如有,就要有意識地用合理觀念取而代之。

未經察覺和矯正的不合理信念,會導緻我們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态之中時,最終将導緻情緒障礙的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