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作者 | 樊登讀書 · 微芒

主播 | 樊登讀書 · 聞悅

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曾說:

“悲傷可以自行料理,而歡樂的滋味如果要充分體會,就需要有人分享才行。”

生活中确實如此,難過的時候分享,痛苦便能減少一半,開心的時候分享,快樂便能增加一倍。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會因為分享而變得更加親密、和諧,也會因為失去分享欲,變得越來越疏遠。

最好的關系中,往往都有着旺盛的分享欲。

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有網友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每年臘月,家裡都會收到一份來自4000公裡以外的土特産,幾十年來從未間斷。

送土特産的是父親的朋友老李。

老李和父親從小玩到大,長大後又在一起工作,曾約好要一起成家,買一個小區的房子。

但事與願違,父親和老李不但沒能成為朝夕相處的鄰居,反而相隔萬裡。

但即使這樣,兩人也從未生分過。老李每年都會坐飛機,跨越4000公裡的距離,與父親見面吃飯。

兩人見面了,不聊什麼國家大事,隻是聊一聊過去的歲月,談一談現在的生活。

這個習慣已經保持了20多年,每次見面,老李都會帶上自己親手做的土特産,父親也會回一些薄禮。

父親覺得自己每年最大的期盼,就是能和這位老友叙叙舊,和他說說自己的煩惱,聽他唠叨唠叨他的心事。

他還說,人生能得一這樣的知己,足矣。

有句話說得好:

“不常聯絡, 是因為倆人的關系不需要靠常常聯絡來維系;

時常想起,因為不管在哪裡,看到合适你的東西,看到美麗的風景,總想和你分享。”

雖然不常見面,但從未缺席的分享,滲透着我對你的惦念,也承載着你對我的關心。

以前總以為,真正的朋友就是要經常每天聯系,時刻相伴。

後來才知道,不管相隔多遠,時隔多久,隻要保持着對彼此的分享欲,友情就不會褪色,反而會日久生香。

因為一次次舉重若輕的分享,就像一根無形的藍絲帶,能拉近心中的距離,維持對方在心中的分量。

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知乎上曾有個熱門話題:兩個人是怎麼走散的?

有個戳心的高贊回答寫道:

“我不願意再跟你說話,你也不再關心我的世界發生了什麼。”

感情的破裂往往是從沉默無言開始的。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婚前,她和丈夫都說對方是話簍子,不管是菜市場的魚蝦降價了幾毛錢,還是對面商場的衣服又打折了這種小事,兩個人總能聊的津津有味。

随着時間的流逝,兩個人卻變得無話可聊了。

一次下班後,妻子企圖挑起話題,便和丈夫說:

“老公,我今天在公司被點名表揚了,上司讓我競争下部門主管,好開心啊。”

丈夫卻隻是毫不在意地回了一句:“哦”,便自顧自地玩起了遊戲。

妻子如同石化般站在原地,但很快她便調整好了心情,試圖再次開啟新的話題:

“老公,我今天不想做飯了,咱們去外面吃吧,樓下新開的日料店聽說很不錯。”

丈夫依然冷語回應:“太累了,不想動。”

妻子沒再說什麼,隻是回到房中暗自流淚,她回憶起當初兩人的親密無間,覺得如今的努力像打在棉花上的拳頭,毫無作用。

故事的最後,妻子選擇用離婚,來結束這段如一潭死水的關系。

在“婚姻失語症”盛行的年代,聾瞎式相處,已經是多數中年夫妻的常态。

多少濃烈的感情,都在日複一日的忽視和漠然中消弭不見了。

尼采說:

“感情生活猶如長期對話,能始終有話說的人,才能真正走到最後。”

世上最好的關系,就是有個聊得來的人,不嫌你話多,願意與你分享悲歡離合。

楊绛曾在《隐身衣》中寫到她和錢鐘書的相處細節:

“給你一件仙家法寶,想要什麼?”

“我們都要隐身衣,各披一件,同出遨遊。我們隻求擺脫羁束,到處閱曆,并不想為非作歹。

可是玩得高興,不免放肆淘氣,于是驚動了人,隐身不住,得趕緊逃跑。”

“啊呀,還得有縮地法。”

“還有護身法!”

他們的感情,沒有那麼多轟轟烈烈,但卻靠着一次次微不足道的分享,抵抗住了63年的風雨洗禮。

韓寒曾說:

“愛情的副産物就是廢話。”

好的感情不是時時刻刻相守在一起,而是哪怕隻陪你1分鐘,我也有萬語千言想說與你聽。

當戀愛的熱情消退,想在日常瑣碎中讓愛情保持活力,我們都要學會分享。

熱愛可抵歲月漫長,分享欲則可抵擋生活的消磨,讓愛情鮮活如初。

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有一種情感,它不像友情溫暖綿長,也不如愛情甜蜜熱烈。

它隻是靜靜地流淌在心間,給我們提供精神的養料。

它便是親情——陪伴我們最久,卻也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種情感。

我剛開始上大學時,想着終于擺脫了父母的管束,是以幾乎沒給家裡打過電話。

後來放寒假回家,卻發現媽媽用小本子記下了我在外面的許多事情:

喜歡吃學生餐廳的藍莓山藥、塗了果綠色的指甲油、第一次做了卷發、去看了故宮爬了長城。

這些我從未主動和家裡提起過,他們如何得知,不言而喻。

朋友圈不過是我随手記錄生活的方式,卻成了父母了解我的唯一途徑。

想象着父母如同一個“偷窺者”一般看着我的朋友圈,我不免心頭一酸。

自那後,我和父母的聊天框時常打開着:

我告訴父母我在的城市下雨了,父母和我說她們種的蔬菜大豐收;

我傾訴自己在學生會選舉中遭遇的不公,父母告訴我她們年輕時在職場上的經驗;

我會在節假日給父母發個小紅包,父母則經常給我郵送一些家鄉特産。

……

雖然相距千裡,但我卻覺得這些分享和互動,讓我和父母之間多了根親情的紐帶,牢牢地系在彼此的心上。

越來越多的人因為年歲漸長、代溝變大,不再和父母分享自己的生活,但父母對我們的牽挂卻未減少過分毫。

其實,父母與子女的溝通,不需要講究文采水準,隻是分享日常細碎,就能讓彼此感到溫暖。

《目送》中有這樣一段話: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隻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

一生不長,我們與父母的緣分很短。

抓住現有的光陰,和父母說一說自己經曆的酸甜苦辣,讓父母感受我們的喜怒哀樂,給他們一些“參與感”,比什麼禮物都可貴。

有了分享欲的親情,就像有了保護傘的樹苗,不管外面風雨多狂,太陽多烈,它都能安然無恙,成為我們心中最暖的存在。

我說你聽,才能活出有滋有味的人生;你分我享,才能催化出濃濃的親情。

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系,是保持分享欲

有人曾說:

“分享是一道簡單的公式,隻要你解開了,便得到了喜悅。”

于朋友而言,每次的聊天吐槽,不隻是無聊時的消遣,更是平凡歲月裡一份溫暖而感動的牽挂;

對夫妻來說,下班後的問候關懷,不僅是儀式感,也是在一地雞毛中讓感情保鮮的最好方法;

在親人心裡,周末的電話唠叨,不單是孝道傳承,而是在無法見面的時光裡給彼此最大的安心。

如果把每個人都比作一座島,那分享的意義,就是搭起連通彼此的路橋,讓我們不再孤單。

點個「在看」,餘生很短,願你我都學會用心分享,如此便能不辜負每一份愛,不辜負生活。

作者 | 微芒,眼裡有光,心中有愛,寫懂你的文字,過溫暖的日子。

主編 | 阿醫

排版 | 鄭向北

音樂 | 趙海洋 - 三寸天堂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