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自主車企多品牌戰略再現,重蹈覆轍還是大勢所趨?

近期汽車圈的熱門事件莫過于長安汽車推出全新品牌深藍,同時UNI系列也将進行品牌化營運。而長安汽車推子品牌隻是自主車企的縮影。最近幾年自主車企熱衷于推出一系列子品牌,甚至紛紛謀求子品牌的獨立發展,比如吉利的領克、幾何、極氪,長城的歐拉、魏牌、坦克等,同時,東風汽車的岚圖和奇瑞汽車的捷途都進行了品牌獨立營運。難道,多生孩子一定能好打架嗎?自主車企的多品牌戰略會不會重蹈覆轍?

自主車企多品牌戰略再現,重蹈覆轍還是大勢所趨?
自主車企多品牌戰略再現,重蹈覆轍還是大勢所趨?

多品牌戰略曾以失敗告終

曆史總是驚人的相似。現在自主車企的多品牌戰略與十多年前基本一樣。21世紀初,大陸汽車工業已進入高速發展階段,随着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斷提升,大陸汽車保有量也在逐年提升,發展狀态與當今的新能源車市場十分相似。

當時自主車企都希望獲得更多市場佔有率,較好的方法就是推出更多子品牌,打造更多新車進一步覆寫市場,于是當年能見到吉利帶來了全球鷹、上海英倫、帝豪等子品牌,奇瑞也形成了奇瑞、開瑞、瑞麒、威麟、凱翼和觀緻多品牌運作架構。另外,海馬也在積極籌劃多品牌營運的發展路徑。

自主車企多品牌戰略再現,重蹈覆轍還是大勢所趨?

确實,多品牌戰略能讓車企推出更多車型來滿足市場需求,進而提升細分市場占有率,同時也有利于車企内部實作資源共享,造車速度更快。更加重要的是,即使子品牌沒有成功,對主品牌的發展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可惜,當年自主車企還處于起步階段,技術不過關,産品主要面向幾萬元的低端市場,10萬元以上的市場基本是合資品牌的天下。然而低端車型的市場佔有率是有限的,自主車企推出更多廉價車型,車型在定位和價格方面會高度重疊,造成内耗。另外,子品牌在生産、服務等方面還需要增添團隊,這對車企的管理、營銷等方面的要求也更高。

自主車企多品牌戰略再現,重蹈覆轍還是大勢所趨?

最終結果就是當年自主車企大部分子品牌都是以失敗告終,車企也基本回歸到一個品牌戰略上,集中精力打造爆款産品。

自主車企多品牌戰略再現,重蹈覆轍還是大勢所趨?

新時代,新機遇

前車之鑒猶在,現在自主車企再次發力多品牌戰略又有何不同?在買車君看來,如今内外條件都有大變化。目前,自主車企的體系力逐漸強大,已經有了一定的技術和産品積累,同時消費者對汽車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此時大力發展多品牌戰略是一個很好的契機,也是順勢而為的展現。

多年以來,自主車企給人的印象就是低端、廉價,然而消費者的心智一旦建立了認知,就很難被改變。而自主車企的發展趨勢必然是一路向上,沖擊高端市場,想要自主高端産品獲得消費者認可,打造全新的高端子品牌是理想的選擇,于是吉利帶來了極氪,長城推出魏牌和坦克,同時還有北汽的ARCFOX、東風的岚圖等。

自主車企多品牌戰略再現,重蹈覆轍還是大勢所趨?

另外,汽車行業也正在迎來拐點,智能化和新能源化是發展趨勢,自主車企想要更好地擁抱市場變化,成立新品牌是不二之選。據了解,部分傳統車企由于體制和文化等方面原因,存在組織結構複雜、決策效率低下等問題,難以适應智能電動車領域的靈活變革和快速疊代需求。那麼成立新品牌後,既可以突破傳統造車思維的桎梏,又能夠在技術研發、人才儲備、管理體制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革,有利于新品牌更好地發展。

不僅如此,新品牌獨立後能夠更好地進行估值,是以能更好地進行融資。那麼在資金、人才、體制等方面準備充足的情況下,與對手競争也更有優勢。這些因素都是促進自主車企再次開展多品牌戰略的重要原因。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盡管車企的多品牌戰略與當年有相似之處,實質已經發生變化。當年車企推出的子品牌大多以産品線為核心,給不同的車型起了不同的名字,重合率較高,現在車企的子品牌基本具備不同的生态,更多是為了開辟全新細分市場,比如長城歐拉主打女性市場或新青年消費群體,魏牌主攻高端消費者,坦克走硬漢越野路線,而奇瑞捷途針對是旅行場景等,它們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多元化需求。

自主車企多品牌戰略再現,重蹈覆轍還是大勢所趨?

目前,如今多數自主車企的多品牌戰略已經取得階段性成功,長城歐拉、長安UNI、奇瑞捷途等品牌在各自細分市場都有很高的熱度。

不過,哪怕自主車企發展多品牌戰略的時機已到,但不意味着無壓力,随着車企的子品牌增多,它們之間的競争也愈發激烈,自主車企想要保證新品牌能成功,需要花費不少資源進行營運和維護,否則隻能是重蹈覆轍。

自主車企多品牌戰略再現,重蹈覆轍還是大勢所趨?

如果說十多年前車企和市場都沒有做好準備,導緻車企多品牌戰略失敗,那麼現在車企發展多品牌戰略是集合了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大力發展子品牌正當時。

但是,機遇與風險是并存的,汽車市場給了車企多品牌發展的好環境,需要車企有能力經營全新品牌,這考驗的是車企綜合體系力,隻有在思維、文化、體制、研發、技術等方面與時俱進,大膽創新,才能增加成功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