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崔健,好久不見

作者:十點讀書圖書旗艦店

近日,崔健舉辦了“繼續撒點野”線上演唱會,幾千萬人觀看,盛況空前,一舉打破了微信視訊号的直播記錄。

台上的他身着黑色西裝外套,戴着标志性的配有紅五星的白色鴨舌帽。

一如從前,他高亢而真誠的嘶吼,喊出了震天的力量。觀衆們沉浸在一首首老歌和新歌裡,感受着音樂的光芒。

跨越年代和時代的歌聲裡,盡是一代代人充滿理想、熱情和力量的迷惘歲月。

如果你知道這位音樂人的成長經曆,就會明白他被奉為“教父”的原因:

因為句句真情,是以刻入了靈魂;

因為始終堅持,是以成就了經典。

對于搖滾樂來說,出類拔萃的皮囊比比皆是,敢于求真的靈魂卻萬裡挑一。

“硬核”崔健就是其中一個。

崔健,好久不見

從真誠到真實

崔健出生于北京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文藝工作者,他受到了深厚的文藝熏陶,并從14歲起跟随父親學習小号。

20歲時,他成為北京歌舞團的專業小号演奏員。

不久,他迷上了西方搖滾樂,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經過漫長的摸索和練習,他也彈唱得有模有樣。

1986年,北京勞工體育館内舉行“首屆百名歌星演唱會”,崔健名列其中。

輪到他上場了,一件開襟大褂和褲腳一高一低的“癫狂”形象引得台下歡呼雀躍,《一無所有》也從此天下知:

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卻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直擊内心的歌詞和蒼老粗粝的嗓音,像是在發洩着心中的壓抑、憤懑、迷茫和希望,瞬間激起萬千共鳴。

這如平地驚雷的呐喊,也成為“一代人的覺醒和叛逆”。

事實上,在那之前,從來沒有人為“我”歌唱。

正因為有着面對内心與藝術的真誠,他的歌讓觀衆們感受到了深入骨髓的觸動,也點燃了他們磅礴的激情。

崔健,好久不見

古話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任何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總會受到懷疑和打壓。

這種歌唱形式得到大衆的喜愛,卻不被主流音樂圈所接受。

同一年,去參加其他賽事時,因為唱法乖張,他在首輪角逐中就慘遭淘汰。

好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為其正名的文章,他的搖滾生涯才慢慢有了起色。

既是如此波折,在搖滾樂的荒野上,他如一株堅韌的幼苗,雖渺小卻迸發着蓬勃的生機。

不盲目跟風地翻唱英文歌曲和練習吉他,他隻有一個念頭——堅持做原創。

兩年後,雙眼蒙着一塊紅布的崔健站在台上,用沙啞的嗓音唱《一塊紅布》。

崔健,好久不見

一曲終了,他一把扯下紅布,用力地扔在地上,頭也不回地走了,全場掌聲雷動。

初聽,以為是情歌;再聽,才知是生活。

在歌裡,觀衆們聽出了彷徨、愁悶、孤獨和無助。其實,這與他們的生活感受相契合。

他将自己關注社會時的所思所想都融入作品中,實作了從真誠到真實的跨越。

但這種放蕩不羁的表達方式不為時代所接受,很快,質疑聲、謾罵聲如潮水般湧來,他的演出再次受阻。

翻唱的歌曲,招緻一部分人的讨伐;因“過激”的言論,全國巡演也被叫停。

自此,這個“麻煩制造者”不得不陷入漫長的沉寂期。

崔健,好久不見

《禮記·中庸》中說,“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藝術貴在真,隻有“真”才能打動人心。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崔健拒絕平庸、忠于内心的作品,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是以,即便這樣的人身處迷失的季節,也終将會看到春天的花朵。對此,他深信不疑。

崔健,好久不見

從沉寂到回歸

有人把華語樂壇的崔健,比做現代文學的魯迅。

他們都懂得,“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是以,面對不公時,他們敢于發聲,敢于對抗。久而久之,這種執念已深。

2000年初,崔健與學者周國平進行了一場對談。

後來,兩人對談的内容合成了《自由風格》一書。

周國平在書中寫,“從崔健的作品中,我們一方面可以聽到生命本能的熱烈呼喊,另一方面可以聽到對生命意義的倔強追問。”

崔健,好久不見

事實也是如此。崔健聽從心底的呼喊,也希望音樂能真正地關注人們對生活的需求和渴望,是以在任何虛假的形式面前都不肯動搖。

他認為,藝術的真實是不能妥協的,且要成為一個無法逾越的底線。

因為愛得深厚,也愛得純粹,他無法接受音樂裡摻和雜質,比如假唱。

從2002年開始,他就在各種場合呼籲抵制假唱,發起了一場高調的真唱運動,并邀請一些音樂界和電視界名流來簽名宣誓。

可直率的性格和剛正的行為與時勢格格不入,他遭來外界的不少非議。

為了這份“真”,他不争不辯,而且身體力行。但凡是需要假唱的電視節目,他一律拒絕。

兩年後,首都體育館舉辦了一場音樂商業演出,作為嘉賓的崔健終于有了登台演出的資格。雖然隻能唱5首歌,但每一首,他都唱得極為用心。

因為長期毫不保留的努力,他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很快,個人演唱會“陽光下的夢”順利舉行,他真正地走到了陽光下。

距離首次登台演唱已經過了整整十年,十年的心酸不可說,十年的隐忍不願提。

崔健,好久不見

十年裡,他如歌裡所唱,“我要結束這最後的抱怨,那我隻能迎着風向前。”沒有大演出,就參加小演出,他從來沒有放棄過對音樂的追索和探求。

卡夫卡說,書籍是一把能夠鑿穿人們心靈冰川的神斧。音樂也是如此。

被喚醒的人們不再向世俗低頭,不再向生活屈服,而是選擇勇敢做自己。在崔健的歌裡,他們找到了共鳴。

歌手程琳評價崔健,“音樂界像他這樣的人他是唯一的一位。他是一位硬骨頭,是一個不放棄的人,他的心和行為是在一起的。”

崔健憑借一腔孤勇,斬除前行路上的無數荊棘,孤獨地堅守着自己的音樂理想,用一首首動人肺腑的歌照耀着一顆顆澎湃的心。

崔健,好久不見

從A面到B面

在2015年的《中國之星》節目中,擔任巨星推薦人的崔健不顧娛樂圈内的商業利益、直批新人許志安的做法引發了網絡熱議。

許志安用粵語唱了一首經典情歌,台下的崔健“直言痛批”歌曲不合時宜,導緻現場氣氛一度尴尬。

人如其歌,歌如其人。

崔健,好久不見

他和他的歌一樣,簡單直白,恣意灑脫,不願在旁人面前僞裝。

誰人不知,活得真實,唱得盡興,更能快意人生?

是以,困于重重壓力之下的人們,需要崔健和崔健的歌帶來的豪氣和激勵,引領自己邁過人生的坎坷和崎岖。

第二年,“滾動三十”演唱會在北京舉辦,現場火爆至極。

三十年前,一身奇裝異服的他,有着一副青澀的容顔;

三十年後,頭戴紅五星帽的他,眼袋已是格外地顯眼。

可是,三十年,從《一無所有》到《死不回頭》,崔健卻又似乎什麼也沒變,還是那般鋒銳和硬核。

2021年,他發行了新歌《時間的B面》。

“我隻能随風搖擺,如同蕩着秋千,向前搖是A,和時代一起變遷,向後擺是B。”

按照崔健的話來說,人生的前三十年是A面,昂揚奮進,不屈不撓。

如今,他來到了B面,少了凜冽的銳氣,多了真切的寬容。

但他一貫的音樂表達方式沒變,仍然是希望通過歌曲,最真實地表達當下人們心中的焦慮和煩惱、掙紮與抗争。

肖複興曾在文中說,“崔健的意義,不在于他僅僅隻是一種發洩,他的叛逆姿态中融有批判的同時,更有難得的追求。”

一把硬骨頭不願用高大上的“搖滾教父”來定位自己,更喜歡被稱為一名“匠人”。

崔健,好久不見

匠人有匠心,做任何事情都有專注的态度、拼搏的動力和精益求精的品質。

崔健的音樂不止于音樂,還加入了文學和哲學的内容,是以不同的人,聽出了不同的味道。

而且,音樂是宣洩情緒的方式之一。通過聽歌讓積郁于心的焦慮一洩而出,他的歌确有這樣的魅力。

從A面到B面,以赤誠之心直面真實的他,喚醒了人們對自由的向往,實作了一位音樂人的夙願。

是以,他才可以自信滿滿地喊出這番話來,“我和人們一樣,隻看到自己的臉,莫非裡邊也有你,正在被時代改變。這時有人大聲吼,嘿,老子根本沒變。”

崔健,好久不見

喬治·赫伯特說,“唯有一顆美好而高尚的心靈,猶如風幹的樹木,永不腐爛。即使整個世界都化為灰燼,他依舊風骨不散。”

一代人也将老去,崔健精神卻不會落幕。

他對音樂的堅持和執着沒有變,對世俗的鞭撻和批判沒有變,對疾苦的悲憫和怒徹沒有變。

時過境遷,他仍像一位鬥志昂揚的騎士,以驚人的活力、熾烈的熱情奔跑在中國搖滾的新長征路上。

賦得真情最動人。崔健堅持做真實的自己,将對現實的體會和感悟表現在了音樂中。

一直以來,字字句句裡都有從未喪失的勇氣和一往無前的倔強。

他的歌如烈酒,我們舉杯對飲,以敬沉浮滄桑的歲月和追求自由靈魂的自己。

無論到什麼時候,即便腳下一片黑暗,也要奮力去仰望頭頂的星光璀璨。

從熱血沸騰到熱淚縱橫,每一個人,看懂了生活,也聽懂了崔健。

現今世事維艱,我們這些從南走到北、從白走到黑的“假行僧”,更應該心懷無畏的勇氣和堅定前行的信念,讓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遠、越走越寬。

作者 | 蔔一,漫遊雲水間,閑記紅塵事。

圖檔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