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的愛太重了,我要不起。如何獲得一份輕快舒适的愛?

前兩天,朋友給我發來一張截圖:

你的愛太重了,我要不起。如何獲得一份輕快舒适的愛?

朋友很困惑,自己看來認真的愛,怎麼到夫妻那就變成了沉重的。

朋友甚至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是對方不夠愛吧。”

我了解朋友的煩惱,可我也認為這并不僅僅是“對方不夠愛”這麼簡單。那麼,為什麼有些愛顯得會特别沉重?愛得認真與沉重之間有關系嗎?到底什麼才是健康的愛呢?

來看今天的文章。

感到愛很沉重,

往往是關系失衡了

愛情,在理想主義裡,被描述為一種巨大的、永不妥協的、沒有限制的東西。然而現實裡,巨大的、毫不妥協的、超越限制的愛情,可能給雙方都帶來傷害。

當一個人愛得太多、太深,愛就顯得沉重。沉重的愛會讓伴侶感到窒息的壓力,尤其是在一段關系剛開始的時候。

愛得太多,可能對雙方都是一種折磨——

首先,作為愛的接收方,會感覺陷入了情感債務。

戀愛互惠效應講到,我們可能會因為一個人對自己很好,而想要在一定程度上為對方作出愛的回饋。然而,當對方對自己的愛遠遠超出我們所能輕松回饋的範圍時,我們就可能産生強烈的無力感和愧疚感。

“戀愛中,我總會有一種欠着她的感覺,可以感覺到當我無法用同等的愛回報時她的失望。但我不是她,有時候我會覺得挺無力的。”

Alex,29歲

長期處于這樣的關系中,“負債累累”的一方甚至可能會開始想要逃避和退出,或者通過貶低對方的愛來使情況合理化(Gunther, 2012)。

你的愛太重了,我要不起。如何獲得一份輕快舒适的愛?

同時,作為愛的施予方,也容易擠壓負面的情緒,形成低自尊。

研究發現,處于不平等的關系中的人更容易産生自卑感和動蕩感(Bringle et al., 2013)。

當自己真心的愛被對方拒絕,ta們會是以懷疑自己的價值。失去自我和個性、停止自我成長的同時,認定自己不值得被好好對待,進而導緻自尊水準下降。

另外,當長期得不到回報、伴侶無法滿足ta們的期望時,ta們會對自己和伴侶感到不滿,甚至産生怨恨感(Gunther, 2012)。

“我不明白,我付出了那麼多,從一線城市回到家鄉,她為什麼還是不能真正地愛上我。可能是我不夠好,滿足不了她的要求,我覺得自己也變得很扭曲。”

火火,27歲

當伴侶成為ta們世界的中心時,ta們往往會忽略那些曾經讓自己快樂的事情,忽略工作、愛好、甚至朋友和家人。

因為在這段關系中投入太多了,ta們甚至可能會在現實中迷失——因為太愛那個人了,早已放棄了自己标準、邊界和底線。

臨床心理學家Bringle等人(2013)将“不平等的愛情關系”與其他幾種類型的愛(暗戀不可能的人、暗戀身邊的人、單方面追求一個愛的對象、對前任耿耿于懷)總結為“沒有回應的愛(unrequited love)”的表現形式。

社會科學家研究認為,大約98%的人都有過這種“沒有回應的愛”的經曆(Baumeister, 1993)。

你的愛太重了,我要不起。如何獲得一份輕快舒适的愛?

沉重的愛是怎麼形成的?

1)戀愛需求“定性不對稱”

一旦浪漫關系開始,愛情的強度、兩個人所經曆的愛情性質,以及對關系發展速度的期望都會有所不同——心理學家将這稱為“定性不對稱”。

定性不對稱的關系中的雙方所感受到的激情、親密、承諾、對彼此的依戀程度、照顧方式、性欲望及癖好等各個方面都可能存在差異(Bringle et al., 2013)。

強烈的定性不對稱會給關系帶來諸多困擾。例如, 一段關系中的一方高激情和低承諾,而另一方低激情和高承諾,那麼就算這段關系中的兩個人都覺得自己很愛對方,雙方大機率都是不快樂的(Regan, 1998)。

總的來說,當雙方戀愛需求不一緻時,就會因為定性不對稱而出現失衡。

你的愛太重了,我要不起。如何獲得一份輕快舒适的愛?

2)對“真正的愛”的存在認知偏差

也有人因為本身就缺少的戀愛經驗,或曾有過不良經曆,導緻對真愛的認知存在偏差。

缺少戀愛經驗的人,往往會在自己的感情中重複父母間的互動方式,根據父母夫妻的方式來夫妻。但如果父母間的相處模式就是不健康的,那麼自己就很難知道健康相愛的兩個人應該是怎樣的。

比如,如果母親就是一個習慣降低自己的需求,專注于讓父親快樂的人,那麼自己也就可能成為,不論自己的真實感受如何,都必須讓伴侶心情好的人。如此便在關系中成了一個低自尊者、一個讨好者。

此外,如果過去的夫妻常以貶低、操縱等方式對待自己,那麼也很可能是以形成低自尊,認為自己不值得在基本的付出水準上就得到好的關愛,進而過度付出,讓愛變沉重。

3)饑餓式“索愛” vs. 真誠表達愛

即使沒有低自尊的問題,人們也可能因為不會健康地表達愛而讓自己的愛顯得沉重——這些人表達愛是為了得到伴侶不斷的認可、得到同等的回報。

心理學家将這種稱為情感饑餓式表達(Firestone, 2009),這種表達帶着一層“索愛”的動機,與健康表達,即真誠地向伴侶表達自己的熱情和喜歡,大相徑庭。

健康的給予,是從一個真正慷慨(generosity)的動機出發的,我們可能有豐富的,甚至過多的“愛的資源”可以提供(例如時間,支援,精力等)。

健康的給予愛讓我們感覺良好和充滿活力,往往是不必過度思考的行動,不期待任何回報的。

而過度給予者往往隻是聲稱自己不求回報,但卻會強烈期待,對方能因為自己的付出而對自己無條件的寵愛、稱贊或陪伴。

你的愛太重了,我要不起。如何獲得一份輕快舒适的愛?

陷入沉重的關系中怎麼辦?

這裡有3個tips——

1)通過角色扮演,溝通彼此真實的戀愛需求

不要等着伴侶來猜你的心思。直接地向伴侶表達你的真實訴求,并給對方時間去表現。不要帶着“ta是我最親近的人,ta就應該懂我”的心理,一次次錯過真誠表達的機會。

很多時候我們難以體會自己的言行舉止對身邊的人有什麼影響,直到我們真正親身經曆。可以與伴侶約定“扮演彼此一整天”。

這是家庭治療和戲劇治療中常用到的小遊戲——角色扮演(Superadmin, 2011)。通過這樣的方式直覺地讓對方看到自己眼中的ta是怎樣的。

交換時,甚至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加入一些即興表演的元素,用這種方式表達“你平時是那樣的,而我希望你可以這樣做。”

2)愛的接收方:調整被動給予的思維模式

很多長期處于不平等的愛中的接收方都是被動給予者。但被動給予,通常是由他人的要求引起的,它會導緻怨恨的感覺,會讓人筋疲力盡。

試着找到内心那些與對方的“要求”無關,純粹因為自己愛對方而想要ta好的動機,然後讓這樣的動機引領自己在愛中付出。

你的愛太重了,我要不起。如何獲得一份輕快舒适的愛?

3)愛的給予方:調整關系的生活占比

婚姻咨詢師Jane Reardon認為,與其思考怎麼經營完美平衡的關系,不如調整這段關系在你生命中的占比。如果你過去總習慣性地将一整天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伴侶的身上,不妨試着從小事做起,将生活的重心調整到自己身上。

試着每天為自己做一件事,或者規劃一些時間去獨處或與朋友度過。在這個過程中也要記得建立邊界,當你覺得雙方付出不平衡時,就要堅定拒絕内心想要繼續為伴侶去付出的想法。直到伴侶真正感恩你的付出,并以實際行動回饋你時,再允許自己繼續。

最後,以哲學家Ayn Rand的話與大家共勉:

“不要覺得你為一個人付出很多,對方就應該愛你。愛情裡的貨币從來不是付出的多少,而應該是每個人自己的品德。”

以上。

今日互動:你覺得“愛得太多”是什麼原因呢?你會因為“沉重的愛”而困擾嗎?來評論區和我們讨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