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曹元林:一雙巧手烙出“葫蘆畫”

葫蘆,諧音福祿,代表着富貴、長壽,被人們視為吉祥之物。如今,人們常把烙畫和葫蘆相結合,葫蘆烙畫成為了一種集拙樸自然、高雅精美為一體的傳統民間藝術品。在青州市廟子鎮楊集村,就有這樣一位文藝愛好者,對葫蘆烙畫情有獨鐘,技藝精湛。

曹元林:一雙巧手烙出“葫蘆畫”

今年49歲的曹元林是廟子鎮派出所一名工作了27年的老輔警。見到曹元林時,他正專心地在葫蘆上用烙鐵作畫。山區長大的他從小愛好繪畫和書法,2019年,他又喜歡上了葫蘆烙畫,不到三年的時間,曹元林便摸索出了一套成熟的制作技巧,并以傳統題材為主創作了近百幅作品。

“從國小過素描、工筆畫,後來喜歡上葫蘆烙畫,就買了一個電烙鐵開始自己慢慢摸索。葫蘆烙畫首先要選葫蘆,然後用鉛筆把圖案描在上面,最後把烙鐵溫度調好開始進行創作。溫度高了顔色就深點兒,溫度低了顔色就淺點兒,通過顔色的深淺,把葫蘆畫的縱深感表現出來。”曹元林告訴筆者。

曹元林:一雙巧手烙出“葫蘆畫”

走進曹元林家,博古架上放滿了葫蘆烙畫,他們形态各異、惟妙惟肖,葫蘆上烙畫了各式各樣的花鳥、山水、走獸,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葫蘆烙畫亦稱燙畫、火筆畫,是用電烙鐵在葫蘆上熨出烙痕作畫。一件上好的葫蘆烙畫作品,需要把握火候、力度和技巧。還需要根據葫蘆的不同形狀,經過構思創作不同的烙畫作品。“簡單的需要幾個小時,繁瑣的則要花費幾天的功夫。制作葫蘆烙畫時,首先需要對葫蘆進行挑選,根據葫蘆的形狀、皮色、皮質來進行一個提前布局,在心裡打草稿,再根據布局、空白進行綜合考量,最後才能下手。”

曹元林:一雙巧手烙出“葫蘆畫”

葫蘆烙畫是個精細活,要求眼、心、手的默契配合,稍有不慎就會功虧一篑。但因為有多年的繪畫基礎,曹元林對葫蘆烙畫可謂如魚得水,他将國畫中的一些表現手法運用到葫蘆烙畫中,這使得他的作品不僅有着豐富的層次與色調,還具有較強的立體感和悠遠的意境。

“我喜歡這個東西,是以覺得有很多樂趣在裡面,有時候烙好了一件作品,後來想想總覺得有些遺憾在裡面,應該能做得更好,這或許就是我不斷進步的動力吧。”

曹元林:一雙巧手烙出“葫蘆畫”

作為一名輔警,曹元林的日常工作比較繁忙,但因為熱愛,他總會想法設法得擠出時間來烙畫。一開始,他也很難掌握電烙鐵的溫度,一不小心就會把手燙傷或把葫蘆燙壞。為了創作出好的烙畫作品,曹元林反複揣摩和構思畫面布局。通過選葫蘆、構思、烙畫,一道道工序,一次次打磨,曹元林的烙畫技藝日漸成熟。

“一開始也是遇到不少困難,因為烙鐵的溫度、手的筆速控制不默契,有時溫度低了,烙得顔色很淺,有時溫度深了,一不小心就把葫蘆烙個洞。後來慢慢摸索,熟能生巧就好多了。現在葫蘆烙畫也成為我每天工作之餘緩解勞累、陶冶情操的一種方式,平時就是利用晚上的時間進行創作,對我來說是一種樂趣,也是一種鍛煉。”

曹元林:一雙巧手烙出“葫蘆畫”

曹元林表示,今後會繼續堅持烙畫之路。他的心願就是把自己的技藝進行推廣和延續,讓作品有一個更大更好的展示空間,同時他希望創作更多的作品,保護和傳承好優秀民俗文化。

“現在涉獵比較廣泛,也烙了不少作品,有時候自己看看也覺得很有成就感。我打算将針刺、墨刻和烙畫這三種手藝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品,也算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一種傳承和創新。”曹元林說。

大衆報業·大衆日報用戶端記者 石如寬 通訊員 冷文雪 魏奉祯 報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