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舟:虛己以遊世

小舟:虛己以遊世

空舟

沈周畫過許多送别圖。

65 歲這年,他再畫一幅,名為《京江送别圖》。此時的江南,楊柳蔥郁,風光無限。所畫之人吳愈,是沈周的朋友、文徵明的嶽父,正赴叙州(今四川宜賓)任太守一職。他乘舟遠去,拱手看向岸邊,浩渺江水一側,衆人長揖作别。

小舟:虛己以遊世

《京江送别圖》局部 明代 沈周

受地理環境與高山走勢所限,由東向西去,駕舟而行,曆來是最佳選擇。

早在南宋時期,詩人陸遊就曾自山陰(今浙江紹興)出發,跨越 1500 多公裡至夔( kuí )州(今重慶奉節)赴任,這趟曆時約 160 天的旅程,被詳細記錄在了他的名篇《入蜀記》中,而其所用交通工具,正是舟船。

小舟:虛己以遊世

《京江送别圖》局部 明代 沈周

遠距離行舟,本不算安逸之事。好在,時人有解決之道,遠行便也變成為了雅事。正如明代畫家姚绶在錢選的《浮玉山居圖》末所題:舟中賴此能消日,半匹溪藤意趣多。

溪藤,即是畫畫用的宣紙。唐宋時期,江南地區大多采用古藤造紙,因當時的古藤多是來自嵊( shèng )州附近的剡( shàn )溪,這種以古藤造出的紙,常被稱作是溪藤或藤紙。是以,姚绶的題跋,道出了小舟中的文雅:舟中因為有畫畫用的藤紙,樂趣随即多了起來。

小舟:虛己以遊世

《浮玉山居圖》局部 元代 錢選

舟中畫畫,亦或賞畫,并不鮮見。

鑒定家傅申考證,明代董其昌八次宦遊,走的都是水路。水中行進,漫漫航程,帶上能夠記錄的紙筆和可供賞閱的佳作,是最為稱心的事。一來,文人可用筆墨勾畫景物,二來,随着心境變化,還可展卷讀畫、題寫畫跋以作留念。董其昌于王蒙的《青卞隐居圖》上端題寫的“天下第一王叔明畫”,恰是作于行舟之時:庚申中秋日,題于金阊( chāng )門季白丈舟中。

小舟:虛己以遊世

《秋山草堂圖》局部 元代 王蒙

隻是,可以畫畫的舟,已算不得舟,而應是有一定規制的船。真正悠然于水上的小舟,常見于吳鎮畫中——

他筆下的《蘆灘釣艇圖》,分為三個部分:左側為崖壁古樹,用筆率意粗犷;中間一片留白,景色荒寂,此時,唯有一葉扁舟飄然江中,舟中漁父挂起釣竿,撥棹( zhào )歸去;右側是平衡畫面的自題詩,他寫道:紅葉村西日影餘,黃廬灘畔月痕初,輕撥棹,且歸欤,挂起漁竿不釣魚。

小舟:虛己以遊世

蘆灘釣艇圖 元代 吳鎮

中國古代,漁父形象和漁隐的生活方式是隐逸文化的經典符号,也是象征。自蒙人南下,漢族文人仕進無門,社會地位驟降,多數選擇了隐逸山野,于是,漁隐便頻繁出現在了紙絹上。

隻不過,吳鎮的漁父,更加灑脫,他隻顧一份悠然,似并不在意瘾或不瘾,正如他所寫到的:輕撥棹,且歸欤,挂起漁竿不釣魚。

小舟:虛己以遊世

《蘆灘釣艇圖》局部

明代蔣嵩也畫小舟。他的《漁舟讀書圖》,着意刻畫一種閑适——群山繞湖的湖面上,一條篷船蕩漾駛來,隻見釣竿斜插于船上,無人打理,船尾一人靜坐讀書,或已入神。

小舟:虛己以遊世

漁舟讀書圖 明代 蔣嵩

由來已久的小舟,莊子也曾談及,他在《山木》篇中寫過這樣一則趣事:

一個人乘舟渡河,另一隻小舟正要撞來。他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于是破口大罵。待舟至,發現來者竟是一隻空舟,于是,他所有的怒氣,瞬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小舟:虛己以遊世

《漁舟讀書圖》局部

莊子接着寫: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大意是,情緒是否變化,取決于來舟之上是否有人,倘若将自己視作空舟,放低自己,虛己以遊世,又有什麼可以傷害到你呢。

顯然,比起吳鎮的漁父和蔣嵩的舟中讀書,莊子的空舟,更加入世。現世中的人,正如同這江面的航行者,隻是,要駕起怎樣的小舟,則因人而異。

作者:莫一奧,文字工作者,長期從事中西藝術史和人文曆史等泛文化内容寫作,目前所有文章均釋出在微信公衆号“LCA”和“莫一奧的”。

未經授權,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