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尋匠心丨鄒溪:藝藏毫厘 微中見藝

記者 于熙

左手固定住一塊雞血石,右手持一把微雕細刀,刀鋒發力處穩、準、狠,盡顯鄒溪在毫厘之間進行雕刻創作的功力。

“微雕藝術‘藝在微、意在精’,講究屏息凝神、人刀合一。”50歲的鄒溪說。

尋匠心丨鄒溪:藝藏毫厘 微中見藝

4月20日,鄒溪正在“鄒氏雕刻工作室”進行微雕創作。 記者 于熙攝

鄒溪的父親鄒井人是微雕藝術家,自小受家庭熏陶,鄒溪10歲起便跟随父親接觸微雕。這項藝術的精美,讓他潛心在此至今。

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品中以微小精細技法見長的精微藝術,微雕對雕刻者的書法、繪畫功底,以及心性、悟性要求極高。

一遍遍臨摹研習書法,一首首吟誦唐詩宋詞,鄒溪在天津美術學院特種工藝班畢業後,深厚的國學造詣令他在微雕藝術之路上獲得莫大滋養。

“微雕需要苦力、耐力、功力!”鄒溪說,這門藝術要經過選材、創作、精雕、修添、着色等10多道工序。其間全神貫注的過程,讓他學會了享受寂寞,更于微觀世界中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尋匠心丨鄒溪:藝藏毫厘 微中見藝

4月20日,鄒溪在“鄒氏雕刻工作室”檢視展櫃上自己的微雕作品。 記者 于熙攝

最初上手微雕時,有一回鄒溪沒有注意到石頭上隐藏的裂紋,結果微雕中崩裂的石屑擊傷了他的眼睛。顧不上擦掉眼角的鮮血,鄒溪為多日心血前功盡棄懊惱不已。看到他的沮喪,父親鄒井人在一旁提點:“微雕是心雕,是意念雕,哪個環節都要精益求精。”在父親的指點下,鄒溪把石頭上的瑕疵悉數磨光,重新以刀代筆精雕書寫。

自此以後,鄒溪從事微雕藝術更用心了。刻刀是微雕人的“槍”,鋼材太軟,刻不出痕迹來;鋼材太硬,刻刀會在刻制中脆斷。為了打造出符合自身行刀習慣的刻刀,鄒溪夜以繼日研究各種材質,終于磨成了不同材質的刻刀。為了讓雙手穩定、不顫抖,鄒溪常常靜坐冥想練習氣息均勻。運刀雕刻時,常常十幾個小時不起身,沉浸在一刀一刻中不覺疲倦。

尋匠心丨鄒溪:藝藏毫厘 微中見藝

4月20日,“鄒氏雕刻工作室”内,鄒溪正用刻刀進行微雕創作。 記者 于熙攝

鄒溪從不滿足于作品僅停留在器物上的形似,他常說:“要為微雕作品注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魂’,才是微雕的‘王者’。”

《九儀昆侖》是鄒溪經過無數次構思、曆時5年精細打磨完成的微雕作品,曾獲得2013年“新藝杯”新疆工藝美術精品大獎賽銀獎。這件作品正面雕刻了9隻惟妙惟肖的老虎和莊子的《逍遙遊》,背面雕刻了老子的《道德經》。

“九隻老虎,每一隻老虎的毛都是一根一根雕出來的,第二遍雕毛覆寫第一遍,一共雕了四遍才能形成質感厚密的感覺。”鄒溪介紹,當然,最難的還是微雕文字,“《九儀昆侖》上最小的部分一平方厘米就刻有幾十個字,一個字都不能錯,用放大鏡觀之,每個字又要展現筆法起收頓挫,非常考驗微雕功力。”

《紫電昆崗》《阿房宮》《離騷》《關山月》……這些都是鄒溪傾心傾力打造的微雕作品。作品形态各異,造型生動,刻工細膩,書畫詞賦氣象萬千。在父親的引領下,鄒溪的作品以“精、奇、巧、絕”為特點,已形成了詩詞歌賦、古文名篇、國學經典等多個系列,具有鮮明的中華文明特色,以及濃郁的邊疆風情。

多年來,鄒氏父子潛心投入微雕藝術創作中,阜康石刻鄒氏微雕入選第四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鄒溪也先後被評為“新疆工藝美術大師”“自治區進階民間藝術師”。

“藝藏毫厘、微中見藝是我一生的奮鬥目标。”鄒溪表示,今後,他會繼續專注微雕藝術創作,讓更多人感受到微雕的獨特魅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