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德通力協作 解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在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正式亮相前,我們來到首創·郎園Station,鑒賞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的同時,更對奧迪中國設計負責人Stephan Fahr-Becker,以及奧迪中國内飾設計負責人武雲舟進行了專訪,深度暢聊關于這款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中德通力協作 解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相信随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的亮相,一款打破傳統車輛定義、聚焦在未來城市高端出行的大型車絕對給你帶來了十足震撼。作為奧迪sphere系列概念車的收官作品,驚豔亮相的背後,則是奧迪中國和德國設計中心通力協作的成果,也是奧迪首次将中國消費者的想法和意見融入進概念車設計中,實作創新共創的過程,這對于奧迪在中國的發展有着重要的含義。

中德通力協作 解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是中、德兩國設計團隊共創的結晶,奧迪中國的内飾設計團隊全權負責設計了這款車的内飾部分,植入了很多的想法,中國設計團隊将資料發送給德國,最終德國團隊将車輛制造出來。

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首次采用與中國使用者共創的方式,設計前期就邀請了包括KOL在内的目标客戶,收集了大家的意見和建議共同創造了這款概念車。前期,通過四場交流活動,目标客戶和KOL提出了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團隊收集後便融入進車型設計中;在後期,則通過VR的方式向這些目标客戶呈現他們的想法是如何在車上落地的。對于設計師來說,這也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經曆,碰撞出了很多思想上的火花。

中德通力協作 解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左:奧迪中國内飾設計負責人武雲舟、右:奧迪中國設計負責人Stephan Fahr-Becker

對話奧迪中國設計負責人Stephan Fahr-Becker、奧迪中國内飾設計負責人武雲舟,聊聊這款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Q:最初看到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名稱的時候,就猜測它應該是一款适合城市通勤的小型車。但是看到實車後發現這款車型的尺寸特别可觀,寬2.01米,高1.78米。如果是為城市生活設計的車型,是出于何種原因考慮設計成這麼大型的車身尺寸呢?

武雲舟:“urban”這個詞本身确實是城市的意思,而大家對城市的印象一般就是特别擁擠,空間特别狹小。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作為一款豪華車型,我們設計初衷更多地是為滿足客戶高端城市出行的需求。是以還是希望讓車内空間是寬敞開闊的。奧迪此前推出的奧迪AI:ME其實也是為城市出行設計,與這次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的設計出發點也是一緻的。

中德通力協作 解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Stephan Fahr-Becker:我們充分考慮了使用者在城市生活中對車身尺寸的需求。其實因車輛尺寸帶來停車困難的擔憂,主要還是在歐洲市場。同時,盡管這款概念車車身尺寸可觀,但在L4自動駕駛模式之下,車輛的自動泊車功能将大大減輕使用者在停車方面的負擔。是以我想說的是,我們更想讓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延展客戶的生活空間,為使用者帶來卓越出行體驗。是以,這款車型雖然專注使用者都市出行需求,但卻并不想以犧牲車身尺寸和車内空間為代價。

中德通力協作 解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Q:不同的車型對于奧迪的設計,包括内飾設計跟整體設計上,會有怎樣的差異?

武雲舟:比如,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和奧迪grandsphere概念車使用的設計語言是相似的,但是二者所注重的客戶體驗是不一樣的。奧迪sphere系列概念車對應着不同的車型,是以在關注重點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像駕駛體驗、旅行需求等等。不同的車型像兩廂車、三廂車或者SUV車型座椅很高的車,由于座姿不一樣,因而駕乘體驗也不同。這些都是我們以使用者為中心設計不同内飾的考慮因素。

Q:通過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可以清楚地看到奧迪在設計方面的創新。奧迪在過往車型設計上給人的感覺都是以科技為重,但這次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的設計卻明顯更加貼近生活,也更能彰顯出人們現代生活方式的個性化表達,是以這種設計風格及設計理念的轉變,是不是也會影響到未來的量産車型?

中德通力協作 解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武雲舟:我們可以看到這款車完美融合了奧迪的高端科技與精妙設計工藝。在内飾設計方面,我們想為使用者提供的感覺,就是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之中,還能擁有一份靜谧舒适的享受。内飾的科技感固然重要,但是舒适感更加重要。

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作為使用者日常生活空間的延伸,是在過往設計風格基礎上的一大創新。不同于傳統的車輛設計理念,我們這次更想強調的是舒适感,我們想把人們對都市生活方式的新訴求融入到這款車的設計之中。

Q:在看過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之後,覺得如果要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它的特點,那就是大空間、動感、豪華、以及依舊鮮明的奧迪特質。這樣大尺寸的車内空間也是奧迪過往車型所不具備的。在這個設計研發過程中,設計師們應該遭遇了很多挑戰,能不能具體舉例說明一下?

中德通力協作 解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Stephan Fahr-Becker:大空間、動感、舒适等都是我們的設計重點。與以往相比,這次在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的設計上,我們的重點其實發生了極大的轉變。不可否認,動感對于所有車型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在,我們更加關注新車所帶來的全感官享受。而如何将大空間與運動感二者相結合,對于我們來說也是設計的難點之一。

武雲舟:談到整個設計過程中的難點,有一些是以往設計方面的常見問題,也有一些是在如今疫情形勢之下出現的新挑戰,例如溝通上就遇到不小的挑戰。衆所周知,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的誕生離不開奧迪北京與英戈爾施塔特兩地設計團隊的緊密合作,但疫情确實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與德國團隊間的提案與回報帶來了不便。

中德通力協作 解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但這次,我很高興能看到我們團隊巧妙地化挑戰為機遇,充分利用時差,使我們的工作效率不降反升。比如,德國團隊的休息時段,恰巧就是我們的工作時間,那麼我們就可以用來解決德國方面提出的一些設計需求。反之亦然。如果我們所有人都在一個地方一起工作的話,那一天能充分利用的工作時間照常隻有8小時,但是設計這款概念車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兩地團隊共同合作,等于全天都可以投入其中,十分高效。

中德通力協作 解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Q:想了解一下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内部會有哪些螢幕配置?

Stephan Fahr-Becker:首先,在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内,前擋風玻璃下方實木面闆上會以高分辨率投影出相關車輛資訊等,這也是沿襲了奧迪grandsphere概念車的設計。在不同駕駛模式之下,投影或橫貫分布于整個車内空間,或單獨顯示于駕駛員或副駕駛面前,令人驚豔。此外,另一個可行的方案是,一塊大尺寸的透明OLED屏可從車頂垂直降至兩排座椅之間。我們注重打造車内空間的豪華寬敞之感,是以,即便在車内配置如此大屏,乘客也不會感到任何擁擠不适。

Q:還是關于這款車身尺寸的問題:是從設計之初就已經定下目标想打造這樣大尺寸的車型嗎?還是在與中國客戶溝通的過程中,不斷調整設計,才最終變成現在的尺寸?

Stephan Fahr-Becker: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其實一開始并沒有計劃設計成現在這樣大的尺寸,而是在跟客戶溝通後,基于客戶回報進行調整,最後決定車身長度設計為5.51米。另外,我們現在設計的車内“4+2”座位布局,其實也是與客戶充分交流、參考客戶建議後的結果。

中德通力協作 解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Q:在設計過程中與客戶溝通非常好,這是一個傾聽客戶的過程,但是消費者提出的體驗要求有時并不專業,那麼與潛在客戶溝通的過程中有沒有碰撞、沖突、争議?

Stephan Fahr-Becker:如您所說,我們的消費者可能并不是車輛方面的專家,是以在我們與使用者溝通的過程中有意見的重合,也有意見的碰撞。但這恰恰就是我們和使用者共創的目的 —— 我們期待通過不同的聲音、不同的視角,尋找有趣的點子。

武雲舟:消費者雖然有自己的想象,但是通過設計師專業的設計語言進行解讀,他們會覺得其實我們的創意更符合他們的需求。

中德通力協作 解讀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設計背後的故事

Q:這次請的消費者,在溝通過程中是否有投票權、否決權?還是僅是一個顧問?奧迪在以後量産車的開發設計過程中,會不會繼續引入這種模式?

武雲舟:這些客戶主要提供建議,比如某些設計是不好的或是不想要的。我們會把這些建議融入到設計中。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希望跟客戶保持順暢的溝通,像打乒乓球一樣,有來有回進行切磋,而不是針鋒相對,鼓勵他們可以盡可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真實感受。

在量産車方面,市場團隊會收集客戶回報,比如如果哪款車需要客戶參與,我們有專門負責客戶溝通的外研部門收集資訊,然後傳遞到研發部門再進行調整。

Q:電氣化的趨勢,給所有品牌創造了提升品牌形象的機會,包括奧迪在内。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在奧迪電動化轉型中扮演着什麼角色?它的設計對于其他的量産車有着什麼影響?

Stephan Fahr-Becker:奧迪urbansphere概念車處處彰顯了電氣化帶來的積極影響。我們會不斷聆聽媒體朋友和消費者的心聲,因為你們的意見至關重要。未來,我們希望能針對中國市場量體裁衣,打造出适合中國市場的車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