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篇文章告訴你-孩子感統失調的成因、主要表現是什麼?

一、感覺統合及感覺統合失調的概念

感覺統合這一理論是由美國南加州大學臨床心理學專家A.Jean Ayres博士于1972年提出的。感覺統合是指大腦将身體各部分感覺器官(眼、耳、鼻、膚等)輸入的各種感覺刺激資訊(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組織加工、合處理的過程。隻有經過感覺的統合,人類才能完成進階而複雜的認識活動(包括注意力、記憶力、語言能力、組織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推理能力等)。

一篇文章告訴你-孩子感統失調的成因、主要表現是什麼?

感覺統合失調是指外部的感覺刺激信号無法在兒童的大腦神經系統進行有效的組合,而使機體不能和諧的運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種障礙最終影響身心健康。學習能力是身體感官,神經組織及大腦間的互動,身體的視、聽、嗅、味、觸及平衡感官,透過中樞神經分支及末端神經組織,将資訊傳入大腦各功能區稱為感覺學習。大腦将這些資訊整合,作出反應再透過神經組織,指揮身體感官的動作,稱為運動學習。

感覺學習和運動學習的不斷互動便形成了感覺統合。一旦感覺統合發生問題,就會出現各種障礙,如運動作不協調,不能完成複雜的動作和行為,不能正常的生活、學習和遊戲。是以,矯治兒童的感覺統合失調對于兒童心智成長和心理健康都是極為重要的。

一篇文章告訴你-孩子感統失調的成因、主要表現是什麼?

在一系列有關兒童自身運動經驗對早期認知發展影響的研究中,發現嬰兒爬行動作的獲得改變了其與實體環境、社會環境的互動模式,促使嬰兒對外界環境保持敏感,促使其活動手段目的的分化與協調,增強了其對無數行為的抑制以及認知操作的序列化,因為促進了兒童深度恐懼、延遲搜尋、客體永久性概念、迂回行為、空間定向、共同注意等方面的發展。

一篇文章告訴你-孩子感統失調的成因、主要表現是什麼?

二、感覺統合失調的主要表現

感覺統合失調有一些普遍并且常見的行為表現:

(1)好動不安

好動不安的兒童并不一定都是感覺統合失調,周圍的環境以及成人的引導可能是産生此種現象的原因。但是如果排除了其他可能因素後,仍然找不到因,教師和家長就要考慮,這種好動現象是不是由于感覺統合失調造成的。(2)行動笨拙,反應遲鈍

運動能力發展不良的幼兒,動作大多數不靈活。這些兒童在手部運動方面表現的特别困難,在身體運動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困難,運動技能發展的水準有限。嬰幼兒有時候對高度引發的恐懼十分遲鈍,轉圈跑的時候不會暈,對疼痛的感覺也比較少。這可能是腦神經中樞感覺統合不良的結果。

(3)厭惡被觸摸

感覺統合失調的嬰幼兒,會表現出對觸覺過于敏感或者遲鈍。過于敏感的兒童會十分厭惡身體的接觸,洗頭、洗澡、剪指甲或者換衣服都會反抗。這樣會引發兒童注意力不集中、耐心不足等問題的人際關系的發展會受到嚴重阻礙。另外,觸覺過于遲鈍,例如笨手笨腳、懶惰、行為渙散等現象也要得到重視。特别是缺乏痛覺和味覺等不正常情況,有必要進行專門的系統分析。

(4)語言發展遲緩

語言的發展包括發音技巧、詞彙的認知以及語言相關邏輯的使用習慣等,屬于感覺覺綜合運用的層次。不過發音牽涉到聽覺的辨識能力,唇、舌、聲帶的使用技巧,詞彙的認知更必須依靠視、聽、嗅、味,觸的綜合作用。感覺統合不良往往會影響語言能力的發展

一篇文章告訴你-孩子感統失調的成因、主要表現是什麼?

三、感覺統合失調的成因分析

(1)先天不足

有的職業母親在懷孕期間工作忙碌、緊張、焦慮、運動不夠、家務勞動多勢不佳等,都會影響到胎位,進面影響胎兒平衡的學習;有的母親吸煙或被動吸煙、飲酒、喝濃茶、咖啡等會引起胎盤血管萎縮,影響胎兒營養的攝人,遂成胎兒大腦發育不足,引起出生後感覺發育不正常,早産、剖腹産的嬰兒關節觸覺學習不足。

(2)生活環境過于封閉

0-3歲是建立感覺統合能力的最佳時期。而現在的兒童都“獨苗”,房間又都是“獨門獨戶”,3歲以内缺乏同齡夥伴,無兄弟姐妹可模仿,兒童易養成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孤僻任性的性格,這些兒童可能會有語言發育和社會交往方面的障礙。

一篇文章告訴你-孩子感統失調的成因、主要表現是什麼?

(3)缺乏應有的活動

當新生兒在接觸母親溫暖的懷抱,聽到母親親切的呼喚,吸吮母親甜蜜的乳汁時,躺在晃來晃去的搖籃中時,他們便感覺大千世界的光亮、顔色、聲音氣味、溫度等刺激;嬰兒在“三擡四翻六坐,七滾八爬周走”時。幼兒在玩耍中,感覺統合功能就在逐漸形成,不斷完善。然而現在的家長對兒童從小寵愛有加,生怕兒童摔跤,該讓兒童爬時不讓兒童爬,該學步時還不讓走,還老早就給兒童買好童車。另外,現在兒童玩具鋪天蓋地,兒童們很少有在室外奔跑跳躍、翻牆、涉水、玩泥沙的體驗,一些傳統的遊戲如:打彈子、滾鐵環、玩紙闆、捉迷藏,兒童也沒有機會玩了。兒童身體各方面的平衡控制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和發展。結果到上學時,就容易發生抄寫漏字,速度慢等情況由于眼、手協調能力差,大腦無法有效地駕馭身體各部分,常常發生錯誤的判斷與行為的緣故。

(4)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對兒童保護過度、嬌寵溺愛,造成兒童身體操作能力欠缺:不會使用筷

子,不會自己穿衣、系鞋帶,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連球也拍不了幾下,而很多家長重心放在“智能”培養上,有的家長則過分注重兒童視覺能力與聽覺能力的開發,讓兒童學鋼琴、畫畫、外語等,這使兒童的負擔過于沉重,壓制了兒童參與玩耍和接觸外部世界的體驗,抑制了兒童愛玩耍的天性,助長了兒童日後的厭學心理,以前的小孩玩耍就是玩耍,遊戲就是遊戲,可是現在的兒童就連做個遊戲玩個玩具都要益智型的,要能夠培養某方面的能力,反而使兒童失去了自然而可貴的童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