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觉统合及感觉统合失调的概念
感觉统合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A.Jean Ayres博士于1972年提出的。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身体各部分感觉器官(眼、耳、鼻、肤等)输入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组织加工、合处理的过程。只有经过感觉的统合,人类才能完成高级而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推理能力等)。

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号无法在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进行有效的组合,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久而久之形成各种障碍最终影响身心健康。学习能力是身体感官,神经组织及大脑间的互动,身体的视、听、嗅、味、触及平衡感官,透过中枢神经分支及末端神经组织,将信息传入大脑各功能区称为感觉学习。大脑将这些信息整合,作出反应再透过神经组织,指挥身体感官的动作,称为运动学习。
感觉学习和运动学习的不断互动便形成了感觉统合。一旦感觉统合发生问题,就会出现各种障碍,如运动作不协调,不能完成复杂的动作和行为,不能正常的生活、学习和游戏。因此,矫治儿童的感觉统合失调对于儿童心智成长和心理健康都是极为重要的。
在一系列有关儿童自身运动经验对早期认知发展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婴儿爬行动作的获得改变了其与物理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模式,促使婴儿对外界环境保持敏感,促使其活动手段目的的分化与协调,增强了其对无数行为的抑制以及认知操作的序列化,因为促进了儿童深度恐惧、延迟搜寻、客体永久性概念、迂回行为、空间定向、共同注意等方面的发展。
二、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表现
感觉统合失调有一些普遍并且常见的行为表现:
(1)好动不安
好动不安的儿童并不一定都是感觉统合失调,周围的环境以及成人的引导可能是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但是如果排除了其他可能因素后,仍然找不到因,教师和家长就要考虑,这种好动现象是不是由于感觉统合失调造成的。(2)行动笨拙,反应迟钝
运动能力发展不良的幼儿,动作大多数不灵活。这些儿童在手部运动方面表现的特别困难,在身体运动上也表现出一定的困难,运动技能发展的水平有限。婴幼儿有时候对高度引发的恐惧十分迟钝,转圈跑的时候不会晕,对疼痛的感觉也比较少。这可能是脑神经中枢感觉统合不良的结果。
(3)厌恶被触摸
感觉统合失调的婴幼儿,会表现出对触觉过于敏感或者迟钝。过于敏感的儿童会十分厌恶身体的接触,洗头、洗澡、剪指甲或者换衣服都会反抗。这样会引发儿童注意力不集中、耐心不足等问题的人际关系的发展会受到严重阻碍。另外,触觉过于迟钝,例如笨手笨脚、懒惰、行为涣散等现象也要得到重视。特别是缺乏痛觉和味觉等不正常情况,有必要进行专门的系统分析。
(4)语言发展迟缓
语言的发展包括发音技巧、词汇的认知以及语言相关逻辑的使用习惯等,属于感知觉综合运用的层次。不过发音牵涉到听觉的辨识能力,唇、舌、声带的使用技巧,词汇的认知更必须依靠视、听、嗅、味,触的综合作用。感觉统合不良往往会影响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感觉统合失调的成因分析
(1)先天不足
有的职业母亲在怀孕期间工作忙碌、紧张、焦虑、运动不够、家务劳动多势不佳等,都会影响到胎位,进面影响胎儿平衡的学习;有的母亲吸烟或被动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会引起胎盘血管萎缩,影响胎儿营养的摄人,遂成胎儿大脑发育不足,引起出生后感觉发育不正常,早产、剖腹产的婴儿关节触觉学习不足。
(2)生活环境过于封闭
0-3岁是建立感觉统合能力的最佳时期。而现在的儿童都“独苗”,居室又都是“独门独户”,3岁以内缺乏同龄伙伴,无兄弟姐妹可模仿,儿童易养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孤僻任性的性格,这些儿童可能会有语言发育和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
(3)缺乏应有的活动
当新生儿在接触母亲温暖的怀抱,听到母亲亲切的呼唤,吸吮母亲甜蜜的乳汁时,躺在晃来晃去的摇篮中时,他们便感知大千世界的光亮、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等刺激;婴儿在“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周走”时。幼儿在玩耍中,感觉统合功能就在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然而现在的家长对儿童从小宠爱有加,生怕儿童摔跤,该让儿童爬时不让儿童爬,该学步时还不让走,还老早就给儿童买好童车。另外,现在儿童玩具铺天盖地,儿童们很少有在室外奔跑跳跃、翻墙、涉水、玩泥沙的体验,一些传统的游戏如:打弹子、滚铁环、玩纸板、捉迷藏,儿童也没有机会玩了。儿童身体各方面的平衡控制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发展。结果到上学时,就容易发生抄写漏字,速度慢等情况由于眼、手协调能力差,大脑无法有效地驾驭身体各部分,常常发生错误的判断与行为的缘故。
(4)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对儿童保护过度、娇宠溺爱,造成儿童身体操作能力欠缺:不会使用筷
子,不会自己穿衣、系鞋带,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连球也拍不了几下,而很多家长重心放在“智能”培养上,有的家长则过分注重儿童视觉能力与听觉能力的开发,让儿童学钢琴、画画、外语等,这使儿童的负担过于沉重,压制了儿童参与玩耍和接触外部世界的体验,抑制了儿童爱玩耍的天性,助长了儿童日后的厌学心理,以前的小孩玩耍就是玩耍,游戏就是游戏,可是现在的儿童就连做个游戏玩个玩具都要益智型的,要能够培养某方面的能力,反而使儿童失去了自然而可贵的童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