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把時間撥回到新世紀初,那時候大衆車的信仰可以說是巅峰時期,桑塔納賣到18萬人民币,作為政府專用車,進階穩定,比當時的一衆粗制濫造的國産車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那時候你選擇大衆汽車是對的,因為畢竟除了大衆真沒什麼好選擇了,但是在20年後的今天,你還覺得大衆是好的選擇嗎?

承認吧,作為普通人,大多數人都是不懂車的,你懂什麼駕駛感受啊,懂什麼底盤質感啊,懂什麼NVH啊,大多數人其實都是被營銷所引導的,大衆入華近30年,最成功的地方,不是造車有多麼好,而是影響和改變了幾代人對于汽車的認知,營銷才是大衆汽車最擅長的地方。
你想一想,你對汽車的認知是什麼時候建立的?你對于汽車是否進階、安全,是從什麼時候有了判斷标準的?恐怕都要從大衆汽車的營銷開始。
認為德系車就是進階,大多數都是來自大衆車型潛移默化的德系品質,德國人嚴謹,還有什麼青島下水道的油紙包,德國泰來洋行在1909年修建了蘭州黃河中山鐵橋,德國的電器,德國的高鐵,統統被神化,連帶着讓家鄉來自沃爾夫斯堡的大衆,也被蒙上了一層德國制造的金光。
認為車門厚重就是安全,普通人哪懂什麼安全性啊,懂什麼架構強度,懂什麼碰撞測試,懂什麼吸能設計啊,他們對于汽車安全的認知就是摁鐵皮,看能不能摁動,聽關門聲厚不厚重,看看這款車門能站幾個人,時到今日,還有很多中年人依然拿着這套标準來判斷車輛的安全性,而大衆汽車則在中間扮演了引導者的角色。而它給你帶來的,就是中保研正面碰撞測試分列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二的這樣出色的“安全性”。
認為雙離合變速箱更先進,10年前抱着這種觀點的人可不在少數,我有一位年齡比較大的同僚,買是較早搭載DSG變速箱的帕薩特,幾年下來的用車體驗令人崩潰,但是他還覺得是自己開車方法的問題,十幾年的老司機了,去論壇研究如何把雙離合開的平順。而他就是看了當初雙離合變速箱的宣傳,覺得這是來自于賽車的技術便入手了。當時為了在中國試驗這款雙離合變速箱,大衆在宣傳方面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甚至拍出了和凱美瑞對比起步時候平順性的視訊廣告。而大衆的DSG變速箱,坑害的何止幾十萬車主。
認為渦輪增壓發動機更有勁,很多人買車現在還有這樣的觀念,買車得買帶T的,加速更有勁還省油,自吸的車都是老頭樂。而在大衆推廣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的當時,各種技術領先,節能環保的宣傳是鋪天蓋地,影響力一代人的購車觀念。
實事求是地說,在20年前,大衆汽車造的還是比較紮實的,當時的大衆汽車嚴格遵守大衆本土的制造技術,整體的品質在當時是鶴立雞群,而當時能買得起大衆汽車的也是非富即貴,他們對于大衆汽車的良好印象一直這樣流傳了下來。但是這樣做導緻的結果就是,大衆車型的成本較高,售價較貴,而當時的中國人購買力較弱,大衆汽車的銷量上不去。最終,大衆汽車開始明白一個道理,車造的好不如營銷做得好,最好的賺錢方式就是資訊不對稱,最懂中國人的還是中國人自己,于是,大衆汽車開始大肆減配。減配前防撞梁,減配車架強度,大面積換裝DSG變速箱,在中國進行道路試驗,把國人當成了小白鼠,增加天窗、大屏和真皮座椅,把車皮造的厚一點摁不動就行,依靠着之前大衆留下來的品牌信仰,大衆汽車依然能夠穩居銷量冠軍。
但是在20年後的今天,我不覺得你還應該選擇大衆汽車,随着國産車的崛起,目前有很多國産車,要比大衆同級别車型更值得買。更别提,大衆連國六B都搞不定,屢屢出現顆粒捕捉器堵塞問題。國産的混動車型,能上綠牌,能純電行駛,駕駛體驗比你好,價格比你低,配置比你更高,除了車标以外,哪一點不如大衆?要說純電車型,那更是沒法比,大衆ID家族雖然在底盤質感方面表現不錯,但是在續航、成本效益、自動駕駛、配置、智能化等等方面,幾乎都不如國産的同級别車型。
随着電氣化轉型的不斷深入,以往大衆汽車在燃油車時代的優勢可以說是蕩然無存,除了大衆的品牌信仰之外,大衆汽車的産品力相比目前的國産車已經不具備絕對優勢,再考慮到高高在上的定價,大衆車型已經不是最理性的選擇,與20年前的形勢已經完全不同。
大衆汽車在華的崛起,和時代背景息息相關,正是在當時那個國産汽車工業幾乎一片空白的時代,大衆汽車作為首家真正意義上的合資汽車公司,取得了難以比拟的先發優勢。但是随着電氣化的浪潮襲來,大衆汽車已經頹勢盡顯,上汽大衆的銷量已經跌到了第六,一汽大衆的銷量也暴跌了40%,是以說,20年前你選大衆是對的,今天你不選大衆才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