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4 月 19 日是個啥節日?是老司機們想的那個,for one night 嗎?

咳咳,正經點,就連旁邊的狐妹,都說果子車速過快了。4 月 19 日,是微信朋友圈的生日。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多少數位部落客在頻繁換新手機時,被聊天記錄遷移反複折磨;多少普通使用者在半夜點進别人的朋友圈吃瓜時,不小心尴尬地拍了一拍……但無論你喜不喜歡都無法否認,微信已經成為大陸使用和普及率最高的通訊軟體,和在全球有超過 12 億使用者這個事實。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這個已經融入我們生活的 APP ,已經走過了十一年,而奠定其使用者活躍度的朋友圈功能,也即将迎來十周歲生日。那就跟着果子一起,一起看看被我們稱作“萬票“的朋友圈,都經曆過什麼改變。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朋友圈的誕生

2012 年 4 月,蘋果微信 4.0 版本首次支援“朋友圈”功能,而安卓版本則在 5 月 25 日推出。果子記得,那時候自己還在用着,人生的第一台安卓手機:魅族 MX。在使用者首次打開時,封面上有這麼一段話:“如你所知,微信不隻是一個聊天工具。一切從照片開始,你拍了一張照片,你就擁有了自己的相冊,在「朋友圈」你可以了解朋友們的生活。如你所見,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從一開始,微信團隊便已經展現了要徹底融入使用者生活的野心。十年後往回看,當我們碰上什麼事情時,第一反應都是“發條朋友圈”冷靜一下時,正好證明:微信做到了。前期的朋友圈,隻給了使用者釋出文字、圖檔、音樂的權限,和允許使用者給彼此的朋友圈點贊和評論。盡管它看上去和 QQ 空間的功能十分相似,卻是建立在“共同好友”的基礎上,能夠在提供了一個“小圈子社交”的基礎上,又一定程度保護了個人的隐私。在微信的早期發展階段,能夠加入某人的朋友圈,自然也就代表了一種身份的認同:我們是一路人,我願意和你一起玩。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朋友圈與公衆号推文

随着微信公衆号的誕生,2013 年底,微信新增了分享資訊到朋友圈這一功能。微信龐大的使用者基數,使越來越多的自媒體人、傳統媒體賬号、政務新媒體等,把更新陣地轉移到微信公衆号。微信公衆号的原生性和使用者粘性,也使使用者養成了分享推文到朋友圈的習慣。自此,微信朋友圈成為了繼微網誌後,又一個重要資訊的擷取管道。而且朋友圈裡的微信爆文,也成為了輿情發酵的源頭。因為相比其他平台,朋友圈裡更容易形成高度的共鳴,以及形成跟風轉發,并附上自己對某個事件的見解和分析。在量和質的雙重推動下,朋友圈刷屏行為拉動了一個又一個輿情事件的熱度,也改變了我們看待世界的角度。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朋友圈的三天可見

2017 年 2 月,微信推出朋友圈“最近半年可見”的功能,這或許是朋友圈發展史上最重要的功能。一個月之後的 2017 年 3 月,微信又補充了朋友圈“最近三天可見”的功能。從分享到隐藏,越來越多的朋友躲在了那條橫線後:倘若他三天之内沒有發過朋友圈。這功能的上線,以接近 300 萬的搜尋量、6.8 億的閱讀量,以及 8.6 萬的讨論量登上了當時的微網誌熱搜榜,其熱度甚至要比同期的微信漂流瓶下線還要高出不少。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而在 2019 年微信之夜上,微信聲稱:“朋友圈三天可見”功能,使用數已經破億。天下苦黑曆史久矣,躲起來的,并不是少數人。朋友圈的初衷,是給身邊好友、家人分享生活中的美好事情。但随着年紀增長,以及微信愈發被廣泛地應用,我們的“朋友圈”也越來越大:同僚、客戶、上司老師、聚會加的陌生人、購物需求的微商……在這種情況下,朋友圈不再是分享生活的首選,倒有可能因為過往的朋友圈,而暴露了個人隐私。但删了吧,又會覺得可惜,畢竟都是曾經美好的記錄。如此一來,“三天可見”也就成為了大家的剛需。限制朋友圈的可見範圍,正是朋友圈太擁擠的縮影。有資料顯示,近六成的微信使用者,新增好友大部分來自工作環境,有超過八成使用者在微信上有過工作行為。即便有“釘釘”、“企業微信”這種更為專業的辦公通訊軟體,但微信群依然成為了承載工作的主要管道之一。在依然程度上,微信朋友圈已經從熟人社交,轉為包括職業在内的泛社交關系。那這是好還是壞?在社交廣度上,泛社交關系無疑是一種延伸,它使獨立個體間、個人群體間的社交資源得使提高,快速積累社會資本,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積累人脈”。但在社交深度上,泛社交關系對社交也同樣是一種退化的表現。如果你微信朋友圈裡,加滿了成百上千的所謂好友,你可能不能及時回複每一條資訊,會錯過他們發在朋友圈裡的最新動态,甚至會忘了這個人是誰,當初為什麼會加好友。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若是無法維護重要的社交關系,流連于“認識了很多人”的泛泛之交,隻會讓越來越多的熟人變為陌生人,讓自己的社交關系趨向表層。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朋友圈還需要什麼?

盡管已經成長了十年,但微信向來保守、節奏較慢的更新,使其實際表現遠落後于廣大使用者的需求,對于朋友圈這個王牌功能更是如此。于是,果子整理了一些大家呼聲較高的,希望微信推進的朋友圈新功能。僅為一家之言,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裡補充。首先是,共同好友點贊不提醒。果子自己每次在點贊朋友的生日、畢業、結婚、紀念日、旅遊等朋友圈時,通常都會是最後點的那個,因為都是可預見的、會有數十個共同好友贊的朋友圈。盡管微信并未給出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卻也開放了屏蔽單條朋友圈點贊提醒的設定。通過【我】-【相冊】-【我的朋友圈】-【右上角消息框】的路徑,進入到曆史消息提醒裡,就可以選擇自己點贊過的資訊進行長按,并在彈出對話框裡選擇“不再通知”即可。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隻可惜,它隻是針對單條朋友圈,果子還是希望,能有一個一勞永逸的開關。其次是,朋友圈編輯功能。我們都知道,現在删除朋友圈後都有重新編輯的功能。但倘若在你發現有錯字前,已經有人評論或點贊,便會陷入“該不該删了重發“的社交尴尬。反觀隔壁,微網誌早早便已經上線了編輯微網誌功能,雖說隻是會員專屬功能,但也比沒有強啊對吧?考慮到作者編輯後被謠傳,又或是編輯後的評論區與原文不一緻的情況,微網誌的編輯功能還附帶了對閱讀者的“檢視編輯曆史“功能,可以說是做得十分周到了。或許,這也是微信團隊所顧慮的地方吧,開放編輯功能,必然要附帶檢視曆史功能,無形中便增加了伺服器的儲存成本。最後是,朋友圈的圖檔評論功能。果子記得,曾有一段時間,這個功能是作為灰階測試開放過的。當時朋友圈裡好不熱鬧,鬥表情包和發搞笑圖啥的都有。一滑下去盡是神圖,每個朋友都在不亦樂乎地發和存着新表情包。好景不長,這個功能隻存在了極短的時間便被迅速下線,包括已發送的朋友圈,也看不到期存在過的圖檔評論的蹤影。果子猜測,微信最終沒有開放這項功能,想必是考慮到最終的閱讀體驗,稽核成本,以及剛剛同樣提到的,儲存成本。朋友圈走過的十年裡,有人像果子一樣,依然樂此不彼地刷屏分享生活,也有人開了半年可見,又或是把曾經的曆史統統删光、鎖上。但無論如何,朋友圈始終是是自樂此不彼一次形象展現,也是我們了解新朋友的最直接入口。希望微信朋友圈的下個十年,會在被新社交軟體重重包圍的當下,再次綻放出獨特的光芒。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朋友圈 10 年了,1 億人關閉這個功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