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的小張,終于在幾次努力下懷孕了。然而,似乎上天和她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在懷孕20周的時候,無意間發現自己右乳上似乎有一個硬硬的結節。

一開始,她安慰自己:這個結節一點都不疼,不會是什麼大病,可能是上火導緻的。但是,随着上網查詢資訊,她覺得這個結節可能不一般。于是,她來到了醫院。
初步檢查結果:雙側乳房大小對稱,無橘皮樣外觀,無酒窩征,乳頭無凹陷,無溢液;右側乳房外上象限可觸及腫物,大小約2厘米乘3.5 厘米,邊界不清,質地硬,活動度差,無壓痛感;雙側腋窩淋巴結未觸及腫大。
盡管她一再提醒自己一點都不疼,但醫生還是告訴她這不是一個好東西。醫生解釋說:這類疾病,在中早期一般都沒有什麼症狀。一旦有症狀了,大多數都不是早期了。
一下子,小張陷入了深深的沖突:如果做手術,麻藥或者化療藥可能就會傷到孩子;不做手術,病情可能就會發展。
就在醫生一度以為小張會選擇保命的時候,她選擇了出院。因為她咨詢了婦産科醫生,隻要堅持到28周,孩子就有更多存活下來的機會。到時候,再根據孩子的生長情況以及乳腺結節的情況決定。
在回家的這段時間,她的父母以及親友也多次嘗試勸她引産,但她仍然堅持自己的決定。
為了讓孩子健康生長,她甚至強迫自己忘記病情。
一晃兩個月過去了,小張來到了醫院。
此時,雖然結節略長大,但手術不存在難度,最大的難度是如何麻醉。家人最大的擔心,是麻醉藥傷到孩子。
此時,焦點都集中到麻醉科。
對于這個病例,麻醉科也感到非常棘手。關鍵在于,到底什麼時候麻醉、怎麼麻醉、甚至該不該麻醉等問題,縱觀世界範圍内也沒有含金量特别高的相關指南。僅有的,也隻是經驗而已或者理論上的認為。
如果大家對這方面不容易了解,我們從一個方面說起:這是有關孕婦麻醉的問題。試問,哪個孕婦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在肚子裡就接觸麻醉藥。如果不是十分危急的病情,一般都會堅持到分娩之後再做手術。
别說孕期沒有更多資料參考了,小于三歲的孩子麻醉用藥資料也相當的少。大多數麻醉藥說明書上,一般會寫藥物用于小兒的風險未知。
然而,她已經等不了了。經醫生評估,這個手術必須要盡快做完。
産科、兒科那邊,也不敢說孩子生下來就一定能活。一時之間,又陷入僵局。
面對這樣的病情,麻醉科立刻展開讨論。做肯定是要做,但怎麼上麻醉更安全是大家讨論的重點。
兩個小時的讨論,大家一緻認為采取複合麻醉比較合适,即神經阻滞複合全麻。
麻醉的基本作用,是控制疼痛。傳導疼痛的,是神經系統。乳腺這個位置比較特殊,其神經分布複雜。如果不複雜,完全可以依靠單純的神經阻滞來解決問題。是以,大家才認為需要上複合麻醉。就是想通過局麻藥的神經阻滞以及全麻的輔助鎮痛,來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
肋間神經是乳腺皮膚感覺的主要支配神經,具體為胸3-6肋間神經的前後皮支支配。肋間神經的後側支支配乳腺的外側半,其内側支支配乳腺的内側半。
乳腺的外側的皮膚感覺由肋間神經的後側支支配,内側的皮膚感覺由肋間神經的内側支支配,下部的皮膚感覺,也由肋間神經支配,上部感覺由第3、4頸神經的前皮支支配。
第2肋間神經的外側支較為粗大,在穿出前鋸肌後與臂内側皮神經相融合形成肋間臂神經,沿腋靜脈的下緣行走,支配上臂内側皮膚的感覺。
很顯然,隻要是分布于手術區的神經都要進行阻滞。
考慮到大量的麻藥也可能對胎兒發育有影響,是以麻醉科決定采用超聲引導胸椎旁神經阻滞。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藥物過量的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局麻藥中毒等風險。
全麻方面,麻醉科也精益求精。為了減少氣管插管對氣道刺激而“無畏”增加的全麻藥,麻醉科決定選用喉罩建立人工氣道。
做好計劃後,小張被推上了手術台。
術中間斷行胎心監測,每5~10分鐘監測1次,在麻醉誘導期和蘇醒期加強胎心監測。術中生命體征平穩,胎心正常。手術曆時一個半小時。術畢小張很快清醒,自主呼吸恢複良好。順利拔出喉罩後,繼續進行胎心監測。
術後随訪,小張于妊娠35周時順利自然分娩1名健康男嬰,體重3.5 公斤。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