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心理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作者:心馨心理

心理專家認為:“一個人的心理狀态常常直接影響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直接影響到他的某個具體行為。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顯得更為重要。”

心理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從理論上來說,一般的心理問題都可以自我調節,每個人都可以用多種形式自我放松,緩和自身的心理壓力,排解心理障礙。面對“心病”,關鍵是你如何去認識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對待它。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學會心理自我調節,學會心理适應,學會自助,每個人都可以在心理疾患發展的某些階段成為自己的“心理醫生”。

心理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科學知識,正确認識心理問題出現的原因其次,能夠冷靜清醒地分析問題的因果關系。另外,恰當的評價自我調節的能力,選擇适當的就醫方式和時機。最後一點,也是日常生活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和處世觀,擁有正常睿智的思維,避免走入心靈的誤區。

心理學:做自己的心理醫生

1.要合理安排生活,培養多種興趣

人在無所事事的時候常會胡思亂想,是以要合理地安排工作與生活。适度緊張有序的工作可以避免心理上滋生失落感,令生活更加充實,而充實的生活可改善人的抑郁心理。同時,要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廣泛者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生活豐富多彩就能驅散不健康的情緒。

2.适當變換環境

一個人在一個缺乏競争的環境裡容易滋生惰性,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過于安逸的環境反而更易引發心理失衡。而新的環境,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生活,可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變換環境進而變換心境,使自己始終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避免心理失衡。

3.正确認識自我與社會的關系

要根據社會的要求,随時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為,使之更符合社會規範。要擺正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正确對待個人得失、成功與失敗。這樣,就可以減少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