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筆者在練習篆書

中國書法的每一種字型都有自己發生和發展的曆史,而篆書的發展是與古文字發展緊密相連的。它作為篆、隸、草、行、楷五體書之首,是書法藝術中具有獨立意義并獨具特色的書體。

今天,篆書在文字應用方面雖不占主導地位,但由于這種書體處在前書法的文字起源與應用時期, 直接關系到研究大陸古代文明,追溯曆史的重大課題,再加上這種書體在兩千餘年的發展史中,經曆了多次演變,又以它在書法上的獨有特征和美的表現貫穿于整個書法史中。

是以,它是文化傳承的命脈,在考古、文字研究、哲學、美學以及人類社會學諸方面,具有任何書體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研究價值。

大篆、小篆

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統稱。主要特點是筆法瘦勁挺拔,直線較多。起筆有方筆、圓筆,也有尖筆,手筆“懸針”較多。篆書作為最早的書體之一,其筆法相對簡單,體劃嚴肅,布白嚴謹,結字富有裝飾性。是以有觀點:書法從篆書開始,學習也亦先學篆書,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中國美術學院韓天雍老師作品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國文字,它們儲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在周朝,經過了幾百年混亂,不同的國家發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們可以把它們都看成各種大篆。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中國美術學院呂金柱老師作品

小篆是指秦始皇時命李斯等人實行書同文,以秦篆為基礎,統一六國文字而出現的一種簡化的規範文字。其特點是形體均勻齊整、字型較籀文容易書寫。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中國美術學院餘芳老師作品

小篆是大篆的台灣字型,筆法圓融平正,結體典雅和平,而且有規可循,是識篆與了解文字本義的唯一門徑。現代漢字都是從小篆演變而來,小篆發展到清代,線條變粗,而且突破筆畫粗細、遲速、頓挫、輕重、方圓的變化。雖然小篆已經有近2200多年的曆史,但它仍然出現在我們今天的許多場合中,尤其是藝術設計和書畫作品中。

篆書的發展和演變

篆書産生和發展的曆史,是在文字發展的早期,也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形成而發展起來的。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春秋戰國時期,随着文化藝術的不斷發展,人類對于文字的使用,以及對于文字的規範性有了進一步的要求,尤其是商周時代,周朝推翻了商朝之後,建立起來了封建制度,諸侯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不斷的發展自己的文化和經濟水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當時文字水準的發展。

到了戰國時期,随着大國吞并小國,出現了戰國七雄這樣的一個局面,當時各個國家,他們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化和他們自己的造字觀念,是以各個國家的文字是不盡相同的,這就形成了文字史上非常有名的七國文字。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到了戰國末期,秦國統一六國建立起了大一統的帝國,這一時期,自然要把各個地方,不同地區文字,包括當時的度量衡等一些東西統一起來,便于管理和顯示大一統國家的權威,是以當時的秦始皇頒布了書同文,車同軌,文字統一工作在全國地區開展。

文字的統一在一定程度上對各個地方的文化以及當時的社會交流産生了非常重要、深遠的影響,當時秦朝建立起來的規範文字是大篆,但是大篆書寫起來非常的麻煩,而且不便于書寫,于是又出現了以李斯為代表,對于大篆進行簡化的秦小篆。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小篆其實就是在不斷地簡化以及滿足實用性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如果真正從文字的符号性,以及文字與和圖畫文字的差別和分水嶺來看,小篆可以算上算得上真正意義的符号文字。

曆代篆書名家

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蘆岡鄉李斯樓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是中國曆史上記載最早的、有書法作品(刻石)傳世的書法家,被譽為中國書法鼻祖、小篆第一人。傳世書法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李陽冰

李陽冰(生卒不詳),字少溫、仲溫,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其工篆書,被後人稱為'李斯之後的千古一人',主要著作有《三墳記》、《怡亭銘并序》、《城隍廟碑》、《易謙卦》、《滑台新驿記》等。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周伯琦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溫,号玉雪坡真逸,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元代書法家、文學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六書正僞》、《說文字原》等。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錢坫

錢坫(1744-1806),字獻之,号小蘭、十蘭。自署泉坫,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嘉定區)人。清代書家。主要著作有《十經文字通正書》、《漢書十表注》、《聖賢冢墓志》、《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考》、《浣花拜石軒鏡銘集錄》、《篆人錄》等。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府甯化縣人,清代著名書法家,傳世書法作品有《留春草堂詩抄》、《節臨唐宋人書屏》、《臨柳公權尺牍軸》、《自書詩冊》、《七絕詩軸》等。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吳熙載

吳熙載(1799-1870),原名廷揚,字熙載,号讓之、晚學居士、方林丈人。江蘇儀征人,清代著名篆刻家、書畫家。主要代表作有《再生人三樂三憂帖》《梁吳均與朱元思書》、《宋武帝與臧焘敕》等。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貴州獨山人。晚清金石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家,宋詩派重要成員。莫友芝為有清一代十大書法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知見傳本書目》,《恃靜齋藏紀要》等。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楊沂孫

楊沂孫(1813-1881),字子輿、子與,号泳春、濠叟,江蘇常熟人,清代著名書法家。其工篆書,融會大、小篆,篆法精純,學力深厚,主要代表作有《贈少卿尊兄七言聯》、《文字說解問僞》、《完白山人傳》、《石鼓贊》等。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胡澍

胡澍(1825-1872年),字荄甫,又字甘伯,号石生。績溪(今安徽省績溪縣)人,清代醫家。胡澍工山水、篆書,著有《黃帝内經素問校義》等。

徐三庚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又字诜郭,号井罍,又号袖海,别号金罍山民、似魚室主、馀糧生,浙江紹興上虞人,清代篆刻家。主要著作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魚室印譜》、《徐三庚書法及篆刻作品》《金罍山人印譜》等。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趙之謙

趙之謙(1829-1884),字益甫、撝叔,号冷君、悲庵、梅庵、無悶等,浙江紹興人,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其為清末篆刻巨擘,“海上畫派”先驅,主要代表作有《六朝别字記》、《悲庵居士文存》、《二金蝶堂印存》等。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吳大徵

吳大徵(1835-1902),原名吳大淳,号白雲山樵、愙齋、鄭龛,江蘇吳縣(今屬江蘇蘇州),清代著名金石考古學家,著有《愙齋詩文集》、《愙齋集古錄》、《古籀補》、《恒軒吉金錄》等。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吳昌碩

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又署倉石、蒼石,号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今湖州市安吉縣)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吳昌碩畫集》、《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篆書名家鄧石如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鄧石如 (1743—1805)安徽懷甯人。他的篆書,初學李揚冰的小篆,再學大篆,風格銳變,字型上緊下伸,充滿金石器的活潑趣味,後來以以隸法入篆,自成一格。鄧石如的書法四體皆工,尤以篆書成就最高,是大陸清代中葉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極富創新精神的書法篆刻大師。

鄧石如書法之深廣,可從其篆書淵源的自叙中可見一斑。他說:“餘初以少溫為歸,久而審其利病,于是以《國山》石刻,《天發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氣,《開母石阙》緻其樸,《之罘》28字端其神,《石鼓文》暢其緻,彜器款識盡其變,漢人碑額博其體,舉秦漢之際零碑斷碣靡不悉究,閉戶十年不敢是也。”

他的篆書一掃清前期瘦骨柴立的造型,表現出“茂密渾勁,蒼古奇偉,雅健妙麗”的特色。鄧石如成功的關鍵,就在于他不謹守一家門庭,而是遍取古今之長。他“所見博,所臨多,熟古今之體變,通源流之分合。盡得于目,盡存于心,盡應于手。如蜂采花,醞釀久之,變化縱橫,自能成效。”

作品端莊見灑脫,遒勁呈婀娜。可謂“謹嚴而流暢,恢宏而秀逸,堅實而疏宕,豐厚而空靈。”

鄧石如的篆書條屏的三個特點:

1.方與圓

筆法多變是鄧石如篆書的一大特點。條屏中運用較多的是方筆和圓筆。方為剛,圓顯柔,剛柔相濟,才能相得益彰。鄧石如善用他那柔韌而易于起倒的長鋒羊毫和娴熟的技巧,方圓并用,大大的豐富了篆書的用筆。

“筆從曲處還求直,意入圓時覺更方。”他以隸作篆,提按起倒,極盡變化。把“方”與“圓”這對沖突惜調得恰到好處,使剛與柔統一在一個整體之中,線條緊澀厚重,渾雄蒼茫,已臻化境。

圓筆用逆鋒入筆,向右行筆,至畫末端,稍加駐筆,即提筆回收,得渾厚樸茂之緻而無力怯之病。如“高”“蒙”“實”等字。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方筆用中鋒逆入,雜鋒鋪毫,至畫末端,戛然而止,猝提筆管,辄成方筆,得斬釘截鐵果敢之力,而無折木之弊。如“層”“奇”“蓋”等字。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這兩種筆法極盡變化,或起方收方,或起方收圓,或起圓收方。有的似方實圓,有的似圓又方,方圓兼施,變化莫測,不可端倪。

2.齊與不齊

鄧石如篆書與李斯,李陽冰篆書相比較,字形雖屬長形,但他剛勁雜婀娜,在垂腳處理上更有特色,使人能于不齊中見齊,參差中見平穩。

長腳曳尾,是獨具匠心的地方,在這裡他運用了多種處理方法:

雙垂腳,采用對稱者齊平,如“高”“空”;非對稱者一般左短右長,如“人”“如”。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三垂腳,對稱者齊,餘等長,如“不”“南”;非對稱采用梯形,如“老”。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四垂腳及以上,采用兩級方法,如“大”“北”;三級方法如“修”;采取多級多樣的方式,以求統一,并于統一中求變化。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3.疏與密

孫過庭“書譜”雲:“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以隸書“精而密”的方法作篆書,達到“婉而通”的藝術效果,是鄧石如此條屏字型結構的重要特征。

書法藝術就其直覺來看,即是通過墨線或墨塊對空間進行分割的藝術。鄧石如“計白當黑”的藝術主張,把“筆不到而意到”的道理具體化并向前推進了一步。“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使通風”的理論,在條屏的篆書結構和布白中相生相讓。我們看到:有垂則疏,無垂則密;畫少者則疏,畫多者則密;縮者密,伸者疏;有垂腳者上密下疏;平腳者下密上疏;左垂右平者則左疏右密;左平右垂者則左密右疏。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密不透風”

字字須有緊密處,亦須有疏放處。緊則不緻松懈,疏則綽有餘地。這就加強了“分明”的效果,使得全篇章法光芒燦爛。我們從疏處不覺其空虛,而是有物有景,通過“疏與密”的配置,其篆書凝練團結,堅實渾厚,但至空白處則垂腳曳尾,極盡遒勁婀娜,诙諧流暢之緻,進而形成疏宕與堅實,空靈而又不失豐厚的對立的多樣美感。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陳海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筆記之篆書

“”疏能跑馬”

簡介

陳海風,1981-1993在馬鞍山日報社擔任資深美術編輯,十多年裡發表了幾千幅題圖、插圖、刊頭、速寫和漫畫等作品。

1994-2021年,曾為中國一級廣告企業、新三闆上市公司——安徽海洋風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書記,馬鞍山廣告協會會長,安徽省廣告協會副會長,中國廣告協會常務理事。

目前于中國美術學院高研班進修研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