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笔者在练习篆书

中国书法的每一种字体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而篆书的发展是与古文字发展紧密相连的。它作为篆、隶、草、行、楷五体书之首,是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立意义并独具特色的书体。

今天,篆书在文字应用方面虽不占主导地位,但由于这种书体处在前书法的文字起源与应用时期, 直接关系到研究大陆古代文明,追溯历史的重大课题,再加上这种书体在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中,经历了多次演变,又以它在书法上的独有特征和美的表现贯穿于整个书法史中。

因此,它是文化传承的命脉,在考古、文字研究、哲学、美学以及人类社会学诸方面,具有任何书体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研究价值。

大篆、小篆

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主要特点是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篆书作为最早的书体之一,其笔法相对简单,体划严肃,布白严谨,结字富有装饰性。所以有观点:书法从篆书开始,学习也亦先学篆书,可以避免弱、俗、荒、斜的毛病。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中国美术学院韩天雍老师作品

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在周朝,经过了几百年混乱,不同的国家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看成各种大篆。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中国美术学院吕金柱老师作品

小篆是指秦始皇时命李斯等人实行书同文,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中国美术学院余芳老师作品

小篆是大篆的简化字体,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而且有规可循,是识篆与了解文字本义的唯一门径。现代汉字都是从小篆演变而来,小篆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而且突破笔画粗细、迟速、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虽然小篆已经有近2200多年的历史,但它仍然出现在我们今天的许多场合中,尤其是艺术设计和书画作品中。

篆书的发展和演变

篆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是在文字发展的早期,也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形成而发展起来的。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文字的使用,以及对于文字的规范性有了进一步的要求,尤其是商周时代,周朝推翻了商朝之后,建立起来了封建制度,诸侯国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文化和经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当时文字水平的发展。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大国吞并小国,出现了战国七雄这样的一个局面,当时各个国家,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化和他们自己的造字观念,所以各个国家的文字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形成了文字史上非常有名的七国文字。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到了战国末期,秦国统一六国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帝国,这一时期,自然要把各个地方,不同地区文字,包括当时的度量衡等一些东西统一起来,便于管理和显示大一统国家的权威,所以当时的秦始皇颁布了书同文,车同轨,文字统一工作在全国地区开展。

文字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对各个地方的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交流产生了非常重要、深远的影响,当时秦朝建立起来的规范文字是大篆,但是大篆书写起来非常的麻烦,而且不便于书写,于是又出现了以李斯为代表,对于大篆进行简化的秦小篆。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小篆其实就是在不断地简化以及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真正从文字的符号性,以及文字与和图画文字的区别和分水岭来看,小篆可以算上算得上真正意义的符号文字。

历代篆书名家

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公元前208年),战国末期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李斯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有书法作品(刻石)传世的书法家,被誉为中国书法鼻祖、小篆第一人。传世书法作品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峄山刻石》等。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李阳冰

李阳冰(生卒不详),字少温、仲温,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其工篆书,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主要著作有《三坟记》、《怡亭铭并序》、《城隍庙碑》、《易谦卦》、《滑台新驿记》等。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周伯琦

周伯琦《1298-1369),字伯温,号玉雪坡真逸,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元代书法家、文学家。主要代表作品有《六书正伪》、《说文字原》等。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钱坫

钱坫(1744-1806),字献之,号小兰、十兰。自署泉坫,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嘉定区)人。清代书家。主要著作有《十经文字通正书》、《汉书十表注》、《圣贤冢墓志》、《十六长乐堂古器款识考》、《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篆人录》等。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伊秉绶

伊秉绶(1754-1815),字祖似,号墨卿,晚号默庵,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清代著名书法家,传世书法作品有《留春草堂诗抄》、《节临唐宋人书屏》、《临柳公权尺牍轴》、《自书诗册》、《七绝诗轴》等。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吴熙载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号让之、晚学居士、方林丈人。江苏仪征人,清代著名篆刻家、书画家。主要代表作有《再生人三乐三忧帖》《梁吴均与朱元思书》、《宋武帝与臧焘敕》等。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莫友芝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贵州独山人。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家,宋诗派重要成员。莫友芝为有清一代十大书法家之一,主要代表作有《知见传本书目》,《恃静斋藏纪要》等。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杨沂孙

杨沂孙(1813-1881),字子舆、子与,号泳春、濠叟,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书法家。其工篆书,融会大、小篆,篆法精纯,学力深厚,主要代表作有《赠少卿尊兄七言联》、《文字说解问伪》、《完白山人传》、《石鼓赞》等。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胡澍

胡澍(1825-1872年),字荄甫,又字甘伯,号石生。绩溪(今安徽省绩溪县)人,清代医家。胡澍工山水、篆书,著有《黄帝内经素问校义》等。

徐三庚

徐三庚(1826-1890),字辛谷,又字诜郭,号井罍,又号袖海,别号金罍山民、似鱼室主、馀粮生,浙江绍兴上虞人,清代篆刻家。主要著作有《金罍山民印存》、《似鱼室印谱》、《徐三庚书法及篆刻作品》《金罍山人印谱》等。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赵之谦

赵之谦(1829-1884),字益甫、撝叔,号冷君、悲庵、梅庵、无闷等,浙江绍兴人,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其为清末篆刻巨擘,“海上画派”先驱,主要代表作有《六朝别字记》、《悲庵居士文存》、《二金蝶堂印存》等。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吴大徵

吴大徵(1835-1902),原名吴大淳,号白云山樵、愙斋、郑龛,江苏吴县(今属江苏苏州),清代著名金石考古学家,著有《愙斋诗文集》、《愙斋集古录》、《古籀补》、《恒轩吉金录》等。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吴昌硕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号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清末海派四大家”之一。主要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篆书名家邓石如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邓石如 (1743—1805)安徽怀宁人。他的篆书,初学李扬冰的小篆,再学大篆,风格锐变,字体上紧下伸,充满金石器的活泼趣味,后来以以隶法入篆,自成一格。邓石如的书法四体皆工,尤以篆书成就最高,是大陆清代中叶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极富创新精神的书法篆刻大师。

邓石如书法之深广,可从其篆书渊源的自叙中可见一斑。他说:“余初以少温为归,久而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阙》致其朴,《之罘》28字端其神,《石鼓文》畅其致,彝器款识尽其变,汉人碑额博其体,举秦汉之际零碑断碣靡不悉究,闭户十年不敢是也。”

他的篆书一扫清前期瘦骨柴立的造型,表现出“茂密浑劲,苍古奇伟,雅健妙丽”的特色。邓石如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不谨守一家门庭,而是遍取古今之长。他“所见博,所临多,熟古今之体变,通源流之分合。尽得于目,尽存于心,尽应于手。如蜂采花,酝酿久之,变化纵横,自能成效。”

作品端庄见洒脱,遒劲呈婀娜。可谓“谨严而流畅,恢宏而秀逸,坚实而疏宕,丰厚而空灵。”

邓石如的篆书条屏的三个特点:

1.方与圆

笔法多变是邓石如篆书的一大特点。条屏中运用较多的是方笔和圆笔。方为刚,圆显柔,刚柔相济,才能相得益彰。邓石如善用他那柔韧而易于起倒的长锋羊毫和娴熟的技巧,方圆并用,大大的丰富了篆书的用笔。

“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入圆时觉更方。”他以隶作篆,提按起倒,极尽变化。把“方”与“圆”这对矛盾惜调得恰到好处,使刚与柔统一在一个整体之中,线条紧涩厚重,浑雄苍茫,已臻化境。

圆笔用逆锋入笔,向右行笔,至画末端,稍加驻笔,即提笔回收,得浑厚朴茂之致而无力怯之病。如“高”“蒙”“实”等字。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方笔用中锋逆入,杂锋铺毫,至画末端,戛然而止,猝提笔管,辄成方笔,得斩钉截铁果敢之力,而无折木之弊。如“层”“奇”“盖”等字。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这两种笔法极尽变化,或起方收方,或起方收圆,或起圆收方。有的似方实圆,有的似圆又方,方圆兼施,变化莫测,不可端倪。

2.齐与不齐

邓石如篆书与李斯,李阳冰篆书相比较,字形虽属长形,但他刚劲杂婀娜,在垂脚处理上更有特色,使人能于不齐中见齐,参差中见平稳。

长脚曳尾,是独具匠心的地方,在这里他运用了多种处理方法:

双垂脚,采用对称者齐平,如“高”“空”;非对称者一般左短右长,如“人”“如”。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三垂脚,对称者齐,余等长,如“不”“南”;非对称采用梯形,如“老”。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四垂脚及以上,采用两级方法,如“大”“北”;三级方法如“修”;采取多级多样的方式,以求统一,并于统一中求变化。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3.疏与密

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以隶书“精而密”的方法作篆书,达到“婉而通”的艺术效果,是邓石如此条屏字体结构的重要特征。

书法艺术就其直观来看,即是通过墨线或墨块对空间进行分割的艺术。邓石如“计白当黑”的艺术主张,把“笔不到而意到”的道理具体化并向前推进了一步。“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通风”的理论,在条屏的篆书结构和布白中相生相让。我们看到:有垂则疏,无垂则密;画少者则疏,画多者则密;缩者密,伸者疏;有垂脚者上密下疏;平脚者下密上疏;左垂右平者则左疏右密;左平右垂者则左密右疏。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密不透风”

字字须有紧密处,亦须有疏放处。紧则不致松懈,疏则绰有余地。这就加强了“分明”的效果,使得全篇章法光芒灿烂。我们从疏处不觉其空虚,而是有物有景,通过“疏与密”的配置,其篆书凝练团结,坚实浑厚,但至空白处则垂脚曳尾,极尽遒劲婀娜,诙谐流畅之致,从而形成疏宕与坚实,空灵而又不失丰厚的对立的多样美感。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陈海风中国美术学院学习笔记之篆书

“”疏能跑马”

简介

陈海风,1981-1993在马鞍山日报社担任资深美术编辑,十多年里发表了几千幅题图、插图、刊头、速写和漫画等作品。

1994-2021年,曾为中国一级广告企业、新三板上市公司——安徽海洋风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书记,马鞍山广告协会会长,安徽省广告协会副会长,中国广告协会常务理事。

目前于中国美术学院高研班进修研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