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向文物原型NFT說“不” ,野蠻生長的市場該監管了麼?

據人民網報道,國家文物局有關司室近日在北京組織召開數字藏品有關情況座談會。

與會專家認為,近年來,文物數字化新技術、新方法、新業态不斷湧現,文博機關應積極推進文物資訊資源開放共享,滿足人民群衆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在文物資訊資源開發利用中,文博機關要堅持公益屬性。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正規授權方式利用文物資源進行合理的創新創作,以資訊技術激發文物價值闡釋傳播,文博機關不應直接将文物原始資料作為限量商品發售。

座談會指出,要建立權責清晰、程式規範、統籌有力的管理制度,牢牢把握正确的意識形态導向,確定文物資訊安全。消費者應選擇合理合法、健康有序的收藏方式,維護自身正當權益,遠離因盲目炒作産生的風險。

進入2022年,文博類NFT可謂是層出不窮。然而花樣繁多的産品是否也需要“修枝剪葉、澆水施肥”呢?

文物原型将被禁止

“複制”到虛拟世界

簡單而言,這次會議讨論涉及到最重要的、也是廣大藏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文博機關不應直接将文物原始資料作為限量商品發售”。

其實,早在兩天前(11日上午),中國文物交流中心召開的黨委擴大會暨規範數字化藏品授權專題會,就已經透露出了相關信号。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譚平指出,要向文物本體原型數字複刻品說“不”,鼓勵創作者基于文物内涵,設計并開發具有藝術性、獨特性和稀缺性的文博數字藏品,借助新技術講好中國故事。

與此同時,還将對單純發售文物本體原型發售項目進行堅決清理和整頓,并建立基于國有文物藏品進行創作的稽核機制,充分保障相關博物館在創作和發售過程中的參與權。

目前,以博物館館藏文物為代表的文博類數字藏品多以文物原型通過數字化制作成圖檔或者3D模型的方式呈現。

兩則消息的發出,也就意味着文博機關把文物原型“照搬”進虛拟世界的方式或将走到盡頭,而基于文物内涵,設計等元素的二次創作的數字藏品的數量将會增加。

文博NFT密集釋出

藏家追捧局面火熱

當下,随着藝術家、名人、頭部公司紛紛進入NFT市場,屢創新高的NFT藏品價格屢創新高更是讓它成為公衆關注的熱點話題。

與此同時,國内數字藏品平台的隊伍也在不斷也在不斷擴大,如唯一藝術、螞蟻鲸探、Hi元宇宙、阿裡拍賣、騰訊幻核等在内的國内各大平台百花齊放。這些平台上的數字藏品涵蓋了體育、藝術、文化潮玩等多類型的藏品。

向文物原型NFT說“不” ,野蠻生長的市場該監管了麼?

某平台發行的數字藏品

在“萬物皆可NFT”的潮流中,文博類的數字藏品也開始“入局”,并且十分火熱。相關資料顯示,全國被調查文物的數字化比例為44.11%,其中珍貴文物藏品的數字化比例為67.82%。

敦煌合作款NFT支付寶app頁面

其中比較“出圈”的藏品,如河南博物院發行的3D版數字文創“婦好鸮尊”、湖北省博物館發行的3D版藏品“越王勾踐劍”、中國國家博物館以四羊青銅方尊、西漢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婦好”青銅鸮尊、彩繪雁魚青銅釭燈4件文物為主題的數字藏品......

向文物原型NFT說“不” ,野蠻生長的市場該監管了麼?

河南博物館發行的3D版數字文創“婦好鸮尊”

這些文博産品多由企業或個人創作,在擷取IP授權後,對産品進行二次加工,之後通過區塊鍊技術對産品進行認證和加密,最後通過網際網路交易平台進行交易。

2022年開年的前兩月,全國各大博物館數字藏品及文博NFT密集釋出,3月份更多的機構開始試水,發行平台與釋出内容也愈發多樣化。

這些博物館的數字藏品,不但價格适中、且具有天然的收藏屬性,自然受到了一部分文博愛好者以及藏家的關注。一時間,博物館數字藏品成為了“香饽饽”,往往在交易平台上一經發售,就會造成迅速售罄的局面。

野蠻生長的市場

政策能否正确指引

博物館數字藏品的發行的的确确讓許多擺在博物館的藏品,真正走進人們的生活,鼓勵藏家們了解和探索曆史文化,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

然而,在這“火熱”局面的背後,也暗含了一些“消極分子”。

市場需求量的加大,讓不少數字平台看到了“商機”,于是他們争相“瓜分”全國各大博物館文物,這也導緻文博類數字藏品出現“濫發”的情況。

本月2号,在某數字交易平台上發行了一款法門寺博物館名為“唐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的數字藏品。然而這個香囊一經上架,就被人指出與前一日在另一數字平台發行的藏品重合。此事一出,便引來了藏家的不滿。

向文物原型NFT說“不” ,野蠻生長的市場該監管了麼?

兩家平台上釋出的法門寺博物館“唐鎏金雙蛾團花紋銀香囊”數字産品

後兩家數字交易平台釋出公告表示,各自獲得了數字藏品的發行、售賣、展示、宣傳推廣等全部合法權利。出現數字藏品重合的原因為“版權方疏忽,出現重複授權”。事後,雙發對重合數字藏品做下架處理。

這類的“撞車”事件并非第一次出現,當然随着數字藏品平台的不斷增多以及版權授權鍊路的混亂不堪,這類事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此外,各大平台上除了推出“複制粘貼”的文物數字藏品以外,還相繼推出了二次創作的數字藏品。但是,這類二次創作的藏品品質參差不齊,“品控”還需要繼續加強。

向文物原型NFT說“不” ,野蠻生長的市場該監管了麼?

某平台釋出的首期南靖土樓數字藏品

有觀點認為,文物原型的數字藏品,其實在文物的藝術性、獨特性和稀缺性上并沒有特别大的優勢。

如何才能夠盡可能的發揮數字平台的價值,并把博物館裡的文物價值“最大化”、讓廣大藏家心甘情願的去購藏這些數字産品,是目前博物館以及各大數字交易平台急需解決的問題。

限制文物原型數字藏品的發售,從積極角度來看,有可能推動二次創作數字藏品的加大發行;然而從消極的角度來看,也極有可能因文物原型數字藏品的稀缺,導緻市場上不良“炒作”行為的發生。

-END-

圖文資訊來源丨國家文物局、網絡

禁二改丨盜用

文字、編輯丨mura

向文物原型NFT說“不” ,野蠻生長的市場該監管了麼?

數字藏品給版權産業帶來新機遇與新挑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