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重回李渡考古現場 見證中國白酒的祖庭發現

2002年盛夏,一個平常的午後,一次偶然的發現,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得以重制天日。這座被公認為“白酒祖庭”的國寶級元代燒酒作坊遺址,首次将中國白酒的起始點标注為“元代”。甚至還有專家推斷,其曆史還可向前追溯。

從那時起,李渡酒業集古窖池、古菌群、傳統釀藝之功,陸續推出被譽為“液體古董”的李渡高粱1955、李渡高粱1308。古人不曾飲過今日的酒,但今人飲的酒,卻來自八百年前。

考古現場,三拍驚奇!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楊軍,是當年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的考古領隊。他從事田野考古發掘與研究30餘年,主持過轟動一時的南昌西漢海昏侯墓等考古發掘。時隔二十年,他依舊清晰地記得當年在李渡發掘現場的諸多細節。

重回李渡考古現場 見證中國白酒的祖庭發現

▲ 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明代水井

那是2002年的6月,正是酷暑二伏的時候,李渡酒業在改建老廠生産工廠中的房間時,勞工們在水泥路下發現了一口水井。

之是以認定是水井,是工廠老師傅根據旁邊那有着百年以上曆史,且尚在使用的酒窖而猜測的。畢竟,“水為酒之血”,有佳泉,才會有美酒。

考古隊員在實地勘測之後發現,老師傅的猜測極有道理。他們看到,水井上部有民國時期的遺存迹象,下部的時代更加久遠。伴随進一步發掘,他們發現,這個釀酒作坊遺址的環境和布局,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四川成都水井坊酒坊遺址極其相似。

“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的發掘工作,給了我們三次驚喜。”楊軍說,“第一次是通過水井,發現了宋元明清時期的遺物;第二次發掘出了最為完整的明代釀酒遺迹;第三次是發現了元代酒窖。”

重回李渡考古現場 見證中國白酒的祖庭發現

▲ 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珍存着元代、明代、清代至民國不同時代的釀酒遺迹,布局合理、砌疊精細,工藝獨特。350平方米遺址,形象再現了中國白酒八百年生産、技術、工藝進化史

整個發掘過程,堪稱跌宕起伏。據說,在發掘出明代釀酒遺址之後,大家都以為考古将接近尾聲,卻沒想到,真正的驚喜在後面——一個年輕的考古隊員,無意間發現了李渡元代窖池。

更令人驚喜的是,在窖池内殘存的酒醅中,被檢測出尚有活性,并陸續檢測出167個OTU(遠古時代的古菌群落)。這裡面,藏着李渡酒,以及中國白酒生生不息的久遠生命。

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的發掘為中國白酒肇始元代之說提供了堅實的實物證據。在此之前,中國白酒究竟起源于何時,在中國考古界、白酒界等領域,一直是未解之謎。

楊軍對此次發掘做了一系列的深入研究,根據遺址揭示的層位關系和出土文物的時代特征斷定,遺址的釀酒曆史至少源于元代、曆經明清,連續不斷,發展至今。他的這一學術論證得到了國内考古界、白酒界權威專家的共同認定。

在2003年元月舉行的“李渡燒酒作坊遺址考古論證會”上,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組長黃景略指出:“江西李渡燒酒作坊,是目前全國發現最早的一處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蒸餾酒生産作坊遺址。”

重回李渡考古現場 見證中國白酒的祖庭發現

▲黃景略在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現場

“就遺址的呈現看,從元、明、清到民國每個大時期都包括了幾個堆積,地層是連續的。尤其是發現了一批元代采用地缸發酵生産蒸餾酒的酒窖,而這批酒窖所打破的地層及酒窖内出土瓷片單純,均為宋代和元代遺物。是以可以認定,江西李渡元代燒酒作坊是目前全國發現時代最早的生産蒸餾酒的作坊遺址。”

與會的白酒泰鬥周恒剛同時指出,“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的發現,把固體發酵的時間推到元代,甚至更遠。”“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不同時代的釀酒遺迹,布局合理、工藝獨特,使人們清楚地看到白酒工業在技術與生産工藝上的進步。”

重回李渡考古現場 見證中國白酒的祖庭發現

▲ 周恒剛在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現場

此次發掘最重大的意義,是确定了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在考古界、白酒界,乃至科技史等領域的地位——它是中國最古老的白酒作坊遺址,是“中國白酒的祖庭”。

在發掘的當年,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便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及“田野考古三等獎”之譽。

2003年10月9日,2002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頒獎大會在南昌召開。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霁翔為獲獎機關頒獎,并指出“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對大陸蒸餾酒釀造工藝起源和發展研究提供了實物條件。”

2006年5月25日,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同年11月被中國國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當時,在全國3萬多家白酒廠裡,隻有四家入選——李渡、五糧液、泸州老窖、茅台。

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的橫空出世,則讓蒸餾酒再向前推兩百年,至少可追溯到元代至大元年,即公元1308年,且曆經明清,連續不斷,發展至今已近800年,堪稱白酒之最。

感觸李渡元代燒酒作坊

根據考古專家、白酒專家周密的論證與生動描述,我們大緻可以複原以下真實的李渡元代燒酒作坊:

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包括有南宋、元、明、清至近、現代六個時期的遺存。除南宋未見釀酒遺迹外,其餘五個時期的釀酒遺迹均十分豐富。

遺迹包括:水井、爐竈、晾堂、酒窖、蒸憎設施、牆基、水溝、路面、灰坑和磚柱等。出土的遺物有:石器、陶器、瓷器、竹木器、鐵器和銅器等,其中以陶器、瓷器為主,酒具最為豐富。

出土的元窖池有13個,明代9個,有6個至今仍在使用。若按平面形狀分,窖池可分為圓形、腰形和長方形三種。最古老的是元代的圓形小窖,其後逐漸演變為腰形、長方形。

重回李渡考古現場 見證中國白酒的祖庭發現

▲元代窖池

重回李渡考古現場 見證中國白酒的祖庭發現

▲明代窖池

重回李渡考古現場 見證中國白酒的祖庭發現

▲清代窖池

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很明顯是不同時代的釀酒遺迹。酒窖的建造、使用、廢棄及廢棄後堆積,在形态和時間上是各不相同的,證明酒窖一經形成,就會被長期使用,期間會經過多次增建和改造,有的甚至沿用至今。其布局合理、砌疊精細、工藝獨特,使世人能清楚看到白酒工業在技術、生産工藝上的進步,以及古人的釀酒巧思。

而步入明代釀酒作坊遺迹區域,我們會發現釀酒配套設施最為完整齊全,幾乎可以再現從原料煮熟、拌曲發酵,再到蒸餾的釀酒工藝全過程。諸多釀酒工序,對今天白酒行業恢複古代傳統工藝和進行技術改造,有着很大的參考價值。

其中至為重要的是,白酒專家通過遺址窖池的演變研究,幫助我們窺探到李渡酒工藝的傳統特色和演化過程。

研究發現,李渡元代窖池演變規律是從圓形磚砌地缸發酵池一腰形酒窖一窖地泥的磚砌長方形酒窖,這種變化既不同于四川濃香白酒的泥窖,貴州醬香型白酒的青條石泥土勾縫窖,也不同于山西清香型白酒地缸發酵池。據時任中國白酒協會專家組組長沈怡方研究,白酒發酵窖池最原始的時候就是地缸。

李渡元代圓形磚砌地缸發酵池,占地面積相對更大,雖然操作不便,但能使發酵溫度均勻,并能防止地下水位升高,浸入發酵酒醅,是以窖底埋缸,以擡高酒醅,并同時承接黃水,是國内絕無僅有的發酵窖池。

重回李渡考古現場 見證中國白酒的祖庭發現

▲ 明代蒸餾底座

漫步在這樣一個持續沿用至今的活文物,無異于品讀一部中國白酒釀造的無字史書。這一觀點得到當年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考古領隊楊軍的證明。他承認如果進一步發掘,遺址在曆史斷代、遺址規模上還将有更多發現,隻是為了對發掘現場和文物的保護,采取了最為穩妥的有限開發。

由此看來,我們所見的李渡元代燒酒作坊遺址,大概還隻是它的冰山一角。

摘自《白酒總裁參考(别冊)·國寶李渡酒莊》之觀景(有删減)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