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誰在用你家的電視大賺特賺?

誰在用你家的電視大賺特賺?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科技新知

2013年,時任樂視網CEO的賈躍亭,在為《中國企業家》雜志拍攝6月刊封面照時,絕對不會想到那篇名為《客廳大爆炸》的文章,在10年後的今天竟然一語成谶。

彼時樂視電視給中國客廳的硬體配置帶來了兩個爆炸性變化:一個是成本效益大屏,另一個是聯網内容。

樂視當時釋出的第一代電視X60,搭載60寸大螢幕+四核處理器,在行業同等配置的産品基本萬元以上的情況下,其以6999的發售價賣出30多萬台,一舉開啟智能電視元年。

雖然之後的樂視命途多舛,但是智能電視作為一種新的硬體産品開始逐漸走入無數的中國人家。

在以小米為代表的網際網路電視廠商,和以海爾為代表的國産傳統五大廠商的推動下,智能電視以更豐富的内容、更高的可玩性功能、更吸引人的成本效益,成為過去十年間引發大多數中國客廳發生爆炸性變化的硬體主角。

伴随着智能電視的普及,2013年樂視暢想的“硬體不賺錢,廣告内容付費”的商業模式,也在今天引發了客廳廣告大爆炸。

誰在用你家的電視大賺特賺?

根據QuestMobile釋出的《2021年中國網際網路廣告市場洞察大報告》資料顯示,2019年到2021年,OTT及智能硬體廣告管道占比超越PC廣告管道,從2019年的1.9%增長至2021年的5.8%,預計到2023年,這一數字更是将逼近10%左右。

誰在用你家的電視大賺特賺?

所謂OTT是指按照電視信源相關概念劃分,屬于常見智能電視的一種信源終端,是以激活的智能電視又被成為OTT TV 。根據艾瑞2020年釋出的中國聯網硬體裝置數量顯示,預計2021年全國擁有11.5億台個人電腦聯網裝置,3.4億台聯網電視。

依此粗略估算,2021年一塊智能電視螢幕可以産生112元的廣告收益,一塊PC螢幕可以産生30元的廣告收益,一塊智能電視螢幕約等于四塊PC螢幕的廣告價值。

雖然作為客廳裡的大螢幕,電視廣告管道的投放單價相比PC廣告更高,但是毫無疑問智能電視帶來了比傳統電視更多的廣告。

如果以2021年OTT等智能硬體廣告管道占比超過PC廣告管道占比為轉折點,這或将意味着客廳迎來了廣告大爆炸的元年。

那麼智能電視相比傳統電視廣告更多的原因是什麼?

硬體成本轉嫁到廣告是最佳答案嗎?

誰又是智能電視廣告的最大推手?

01、客廳廣告大爆炸

不管你看不看,智能電視的廣告正在越來越多,正在成為每一個中國家庭中樞——客廳的真實寫照。

以2021年東京奧運會為例,艾瑞咨詢統計顯示,18-40歲的觀衆使用手機觀看比賽的比例超過50%,使用電視裝置觀看比賽的則不足40%;今年北京冬奧會期間,移動端App裡王濛火出圈的解說視訊更是和電視端央視的落寞形成鮮明對比。

誰在用你家的電視大賺特賺?

奧運賽事帶不動年輕人看電視,電視主力人群老年人也正在被網絡視訊吸引。根據《2021年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調查》資料顯示,網絡視訊成為僅次于即時通信的老年人第二大網絡應用。截至到2021年12月,國内短視訊使用者規模達9.4億,近九成網民都在使用短視訊。

事實也确實如此,沒人看電視是事實,但是作為客廳的主要家裝娛樂中心,智能電視的開通率卻正在逐年提升。根據勾正資料顯示,2021年上半年智能電視激活數增長5.5%,接近2.7億戶。相比之下,傳統有線電視正在遭受打擊,使用者流失現象持續發生,從2015年的2.39億戶逐漸下降至2021年1.3億戶。

一邊是沒人看電視,另一邊是不斷提高的智能電視開通率。兩種沖突的現象背後是,大屏的觀影體驗依然是家庭娛樂的主要場景,但是體驗差,廣告多卻又在不斷地勸退大多人看電視的興趣。

在知乎一個“資料顯示,近五成老人找不到想看的電視節目,為什麼智能電視的操作設計得這麼複雜?”的問答下面,收獲1.9萬點贊的高贊回答道:“因為每多一步操作,就多一個頁面顯示廣告。在大陸,智能=更高效的廣告投放,而不是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澎拜新聞曾統計市場在售的12個主要智能電視品牌,其中創維、海信、康佳、TCL、長虹、夏普、海爾等7個品牌的全部型号智能電視均标配開機廣告。此外,小米電視僅有一款當時售價為4999元的電視沒有開機廣告,其餘型号智能電視均帶有15-30秒的開機廣告。

大多數廣告無法設定取消或者一鍵跳過功能,消費者隻能在看完15-30秒的廣告後,才能進行下一步操作。

有家電從業人士表示,不同于傳統有線電視的廣告整改,因為參與者少,沒有聯網性,産業鍊條簡單,往往從内容點播源頭就可以對廣告數量進行整改。智能電視的廣告整改,大多數主要以約談相關硬體品牌廠商的方式進行限制。

關于開機廣告問題,2019 年 11 月,江蘇省消保委曾依法約談了小米、海信、創維、夏普、長虹、海爾、樂視等7家一線電視企業,參與約談的7家企業均送出了整改回函,承諾按照要求有序整改。

但是整改三年後,根據2021年11月人民網财經研究院釋出的《2021年智能電視開關機廣告調研報告》顯示,超過90%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家智能電視含有“開關機廣告”,沒有開關機廣告的僅為一成。

不僅如此,根據整改内容,開機廣告需要給予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以及公平交易權。但是根據報告顯示,86%的廠商沒有設定開關機廣告的“一鍵取消/關閉按鈕”,85%的被調查者在使用時才發現有開關機廣告,購買前已知曉的被調查者占比僅為10%。

需要整改不隻是智能電視,甚至客廳裡有螢幕的智能裝置幾乎都有為客廳廣告大爆炸随時貢獻一份力量的潛力。比如2021年9月份,小米生态鍊品牌雲米智能冰箱就曾因為在冰箱智能螢幕上推送廣告被網友熱議沖上熱搜。

雖然之後廠商表示緻歉,但是一個可以肯定的事實是,得益于聯網帶來的智能性,客廳裡的每一塊螢幕都是硬體廠商潛在的廣告屏裝置。

02、硬體廠商真想跟你交朋友?

客廳廣告大爆炸現象,一個常見的解釋是:硬體不賺錢,服務賺點錢。這一小米在智能手機時代開創的“硬體+軟體”雙輪驅動模式,後來又被樂視活學活用在了智能電視硬體領域,并逐漸走入每一個家庭客廳。

是以在中國智能硬體的成本效益背後,往往伴随着越來越多的廣告,這一商業模式的邏輯合理性,使不少消費者甚至“PUA”自己——這麼便宜還要啥自行車?但實際情況真的如此嗎?

誰在用你家的電視大賺特賺?

根據申港證券資料顯示,以海信電視為例,在網際網路電視入場拉動價格戰期間,雖然其毛利率有所下滑至20%-16%之間。但是根據家電電視業務的平均毛利率來看,傳統國産電視的頭部品牌TCL、海信等平均毛利率都在15%上下。

可見雖然以成本效益著稱的網際網路電視品牌入場,使傳統電視頭部品牌廠商承壓,但是毛利率波動依然屬于正常的市場競争波動。

誰在用你家的電視大賺特賺?

反倒是作為制造業微笑曲線的底部,對于電視廠商來說,上遊面闆漲價帶來波動才是最為緻命的。以海信為例,根據平安證券2018年釋出的家電行業資料顯示,家電企業品牌的毛利率往往和上遊面闆價格呈現直接負相關回報。

是以當網際網路電視品牌以成本效益打開智能電視市場,啟用“硬體+軟體”的雙輪驅動模式時,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家電硬體行業本來毛利率就不高。所謂的雙輪驅動不過是網際網路品牌入場,讓本來就不賺錢的家電硬體生意,做成了具有賺錢想象空間的生意。

是以“硬體交朋友”的本質是,沒有廠商真心想跟消費者交朋友,不過是位于制造業微笑曲線底部的硬體廠商,難以形成品牌溢價,本來就賺不到錢。最終引入智能電視的概念,學起網際網路生意模式的概念,賺軟體的錢。

但是軟體服務的錢不好賺,作為貼牌的智能電視代工廠,幾乎大部分中國智能電商硬體廠商,都沒有能力賺軟體的錢。智能電視硬體裡面的内容是優愛騰的、系統是谷歌的安卓、唯一可以發揮想象力的空間就隻剩下廣告。

智能電視的雙輪驅動,和小米智能手機的雙輪一樣,走到最後發現軟體的錢賺不到,隻能犧牲消費體驗,賺流量廣告的錢。以智能硬體為主營業務的小米,根據财報統計顯示,同比去年增長42%的廣告營收至49億元,成為網際網路公司全年廣告營收排行榜的第8名。

誰在用你家的電視大賺特賺?

在行業側也同樣如此。以智能電視廠商強調的OTT系統為例,所謂OTT系統是指智能電視的增值服務,收入主要來自廣告、内容付費和流量分發、電商等營收結構,但是根據勾正資料顯示,2020-2021年廣告業務均占比營收結構的63%以上。

得益于“硬體交朋友”,曾經不賺錢的電視硬體也開始賺錢了。傳統電視廠商創維,2019年其電視業務在國内的營收下跌了15.8%,銷量僅增長2.6%,而旗下的軟體業務酷開系統的營收卻增長了50.2%,收入8.3億元。

03、誰是主要推動者?

顯然沒有硬體廠商真的想和你交朋友,不過是為了賺更多的錢。那麼一塊智能電視的螢幕到底可以有多少地方是可以賺錢的呢?

有廣告從業人士表示,一台智能電視常見的廣告位通常有15個。主要包括:開機、視訊前貼、關機、應用啟動、智能識别、AI 語音互動、屏保、霸屏、全局彈幕、頻道入口、專題、推薦位、活動、商城、遊戲場景。

誰在用你家的電視大賺特賺?

根據《2021年OTT商業白皮書》顯示,以小米OTT營銷為例,分為開機層、系統層、内容層、任意層四個不斷深入的廣告位。通過這些廣告位,可以給投放品牌帶來精準的品牌營銷,或者形成全鍊路、一體化的廣告轟炸效應。

除了開機頁面廣告位外,其他的十餘個内容廣告位主要由硬體廠商、牌照方(播控平台)、版權方(視訊網站)瓜分。比如根據騰訊科技2014年報道顯示,TCL和愛奇藝采取硬體利潤歸TCL,内容收益兩家分成的合作模式,後者僅在點播等付費内容上。

智能電視企業通過背景監測資料,與各視訊網站分别進行結算。這種模式已成為智能電商廠商企業的通用模式。

2013年,賈躍亭就認為電視機可以為其帶來龐大的收益,他曾對外表示:“網際網路電視使用者超過500萬時,其廣告規模将達到一個衛視的水準,而當使用者超過1000萬時,其廣告收入将達到央視訊道的級别。”

根據資料顯示,2017年樂視電視開機廣告賣到180 萬元/天。彼時,貴州茅台在《新聞聯播》前投放的20 秒廣告,一年5 億元,平均一天也不過136.98 萬元。

作為利益既得者,硬體廠商通過成本效益的硬體獲得使用者規模,視訊内容制作方則通過更多的流量内容獲得點播,二者合力推動智能電視業務發展。

但是不同于國外以優質内容形成付費服務,獲得軟體收入,國内視訊内容制作方主要以貼片廣告為主獲得收益,這意味短時間内客廳廣告大爆炸現象依然難以得到改善。

誰在用你家的電視大賺特賺?

不僅如此,根據勾正資料顯示,相比傳統電視的廣告接受度,智能電視更多的廣告位也意味着觀看電視時将更難以獲得良好的娛樂體驗。

如何把更多的使用者拉回到智能電視面前?憑借《CODA》獲得曆史性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成為首個赢得奧斯卡的流媒體營運商的蘋果,可能給出了新答案。

那就是,通過加大優質内容的制作投入。海外第三方資料顯示,截止2022年2月底,蘋果TV +的全球流媒體市場佔有率為5.6%,用時2年就已經逼近華納打造的流媒體平台HBO Max。這也使得蘋果TV得以實作真正的“硬體+軟體(内容)”雙輪驅動。

然而目前來看,沉迷于廣告業務的國産智能電視品牌裡,還看不到蘋果TV的影子。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