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說《蓮塘浮生》(199)三坊七巷内外名校林立

長篇小說連載:蓮塘浮生——福建閩侯程氏家人傳說(199)

(微信讀書上有機器人朗讀的本書音頻,歡迎收聽)

【逢周一、周二、周三釋出】

一九九,三坊七巷内外名校林立

話說,1933年6月的一天,作為福州吉庇巷人為有肉絨店的上司,老闆林方正利用午餐時間對兩位群衆徒弟依賢和天尺進行了人生觀教育,叫他們遠離賭博和毒品(那時候是鴉片),誰誘他們去賭博去食鴉片就是壞人,就要堅決跟他恩斷義絕。

他又回答了天尺的提問,指出家人親友相聚拍麻雀(打麻将)不算賭博。

兩位群衆,依賢和天尺受到了一次終身難忘的人生觀教育之後,人生觀都大有提高。

林老闆訓話完畢,大家午餐也吃完了。依賢去換了替班 店(看店)的老闆女兒大妹,其他人就準備進入下一個程式:睏晝(午睡)。

天尺正準備往自己屋裡走的時候,被老闆長子依平攔住了,央求他輔導他做作業。

依平7歲,已經是國小生了。1933年的上半年是他小一下學期。

那時,福州小孩6周歲就可以上國小。

而且,那時福州小孩上學也是按學區劃片上的。

那時候,三坊七巷是福州的富人區。

三坊七巷附近有不少很好的國小。

從吉庇巷東口出去往北,順着福州城古老的中軸線南街(今八一七北路)往北走,經過三坊七巷的另外六條巷子:宮巷、安民巷、黃巷、塔巷、郎官巷、楊橋巷,連接配接楊橋巷東口的是東街,順着東街往東走個500米,東街的路北有一所國小,福建省立第一國小,就是現在的福建省福州實驗國小。

小說《蓮塘浮生》(199)三坊七巷内外名校林立

不過,林方正沒給自己的兒子選擇省立第一國小,理由是“恰遠”,太遠。

遠近是比較而言。

比較之下,另一所國小近一些,全閩師範學堂附小。

從吉庇巷西口出來往南是通湖路,走那麼幾步拐彎往西是靈響路,順着靈響路一路往西、往南、再往西,來到靈響路西口,往南邊一看,就是全閩師範學堂附小,就是現在的烏山國小。

不不不,全閩師範學堂附小還是“恰遠”。

吉庇巷西口不要往南,繼續往西,是光祿坊。

光祿坊跟吉庇巷一樣是一條東西走向的路。

光祿坊就是吉庇巷往西的延長線。

光祿坊靠近東口的地方有一所道南國小。

離家實在太近了啊。

小說《蓮塘浮生》(199)三坊七巷内外名校林立

(上圖:吉庇巷與道南國小的地理位置關系。)

道南國小?

比起東街那所福建省立第一國小,比起靈響路那所全閩師範學堂附小來,太不高大上了吧?

那是因為你不了解“道南”這兩個字的含義。

它這個“道南”,不是道路的南邊。

實際上,這所國小,不在路南,在路北。

它這個“道南”,來頭是道南祠。

道南祠又是什麼來頭呢?

宋代的道南書院。

宋代寶祐六年(1258年)在這裡建了道南書院。

後來改成專門祭祀宋代理學家楊時的道南祠。

楊時就是那位程門立雪的楊時,福建将樂人,閩地理學的兩位建立人之一。

另一位是建陽的遊酢。

遊酢也是程門立雪的兩個人之一。

程門立雪的典故就不寫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上網檢索。

楊時和遊酢拜了程頤、程颢兄弟為師,攻讀程氏理學。

他們學成歸閩,在福建傳播程氏理學。

小說《蓮塘浮生》(199)三坊七巷内外名校林立

(上圖:楊時畫像。)

楊時号稱弟子千餘人,影響很大。

在他逝世一二百年之後,還能有人把道南書院改成祭祀楊時的道南祠,足見其影響力之深遠。

其實,在楊時之後,福建來了一位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的成就遠遠地蓋過了楊時,理學因而被命名為程朱理學。

楊時死後一百二十多年、朱熹死後幾十年的1258年,福州人建了道南書院,再過幾十年,改成祭祀楊時的道南祠。

殊為不易。

因為,那時候,人們都隻記得朱熹了。

實際上,道南祠裡也供奉着程頤程颢朱熹。

同時,道南祠也是一間學館。

光緒三十一年,道南祠改成南城國小。

光緒三十一年是1905年。

那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朝廷谕令,廢除科舉。

一聲令下,全國各地,新式中國小如雨後春筍冒起。

第一時間冒出來的新式學校,多半都是舊學館改制改名而來。

南城國小就是這麼來的。

民國初年,南城國小改名為縣立第三高等國小國民學校。

哪個縣?

閩侯縣。

福州這塊地方,千百年來,福州、長樂、閩侯,幾個地名來回換。

實際上,侯官縣的名字比福州早五百多年就有了,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就有了。

小說《蓮塘浮生》(199)三坊七巷内外名校林立

而福州之名,要到唐開元十三年(725年)才有。

閩國國王王延鈞自命為皇帝,福州改成長樂府。

清順治二年(1645年),有一個叫朱聿鍵的朱元璋後裔在福州稱帝,定都福州,福州府榮升天興府。

清順治三年(1646年),朱聿鍵朝廷覆亡,清廷廢天興府,改名福州府,侯官縣與閩縣同城而處,同為省府治所。

民國元年(1912年),閩縣、侯官縣合并為閩侯府,屬東路道(民國3年,改稱閩海道)。民國2年3月,改閩侯府為閩侯縣,福州為閩侯縣治,仍為省城。

南城國小改名為縣立第三高等國小國民學校,這個縣就是閩侯縣,一個府級縣。

就是說,縣立相當于府立。

1931年又改為道南國小。

又想起“初心”來了。

1949年之後,道南國小改為福州市鼓樓區第三中心國小。

這是本書作者程老漢愛女的國小母校之一,她在這裡念了幾年書,後來轉學去了烏山國小。

這所道南國小,遺址位于福州三坊七巷的光祿坊26号。

不是說改為鼓三小了嗎?怎麼變成“遺址”?

2007年拆了,三坊七巷保護改造工程中,鼓三小被拆遷。搬去林則徐紀念館旁邊的道山國小,兩校合并成為林則徐國小。

小說《蓮塘浮生》(199)三坊七巷内外名校林立

(上圖:福州林則徐國小。)

1932年秋天,福州吉庇巷人為有肉絨店老闆林方正的兒子依平到自家附近的道南國小就讀。

入學前,林方正拿了家裡戶口本,帶着依平去道南國小報名注冊,交了5毛錢“雜費”,依平就成為道南國小的學生了。

那時候已經是義務教育,學生不交學費,交一點“雜費”買作業本之類。作業本是校方到印刷廠統一定制的,向學生收一點工本費。

依平入學第一天,林老闆叫天尺送他去學校。

第二天天尺還要送,依平說了:“汝伓通(不要)去,先生會罵。”

就沒再送。

第一天上學回來,依平帶了些書回來,社會、國文、算術。

天尺看了看依平的課程表,除了社會、國文、算術之外,還有手工、圖畫、唱歌、體操……

天尺拿了《國文》來翻。

一翻就吓了一跳。

跟他在鄉下讀的完全不同。

根本沒有經文,全是白話。

那時已經白話文很多年了。

隻是天尺不知道。

天尺在鄉下讀私塾,前後兩位先生,全都是教他讀經,啟蒙讀物是“三百千千”,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

《三字經》一開口就是文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說的什麼?不知道。先生要不講解,根本不知道啥意思。

經書還沒有标點符号,要先生現教斷句。

當然《三字經》是3個字一句,但一個字挨着一個字,初學時會亂,一亂就不知道講什麼。

小說《蓮塘浮生》(199)三坊七巷内外名校林立

人家依平這個就不同。

有一課是這樣的:

午飯時 天氣熱

黑雲起

大雨至

電光閃閃

雷聲隆隆

雖然也沒有标點符号,可是人家把字用空格隔開。

而且,意思就在字面上,一目了然,不勞先生講解。

天尺告訴依平:“嚽是講晡時雨。”

福州人把夏季午後的西北雨叫做“晡時雨”,也可以簡稱“晡時”。

天尺覺得這樣的課本比自己當初念的好玩多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