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情懷,不是無價的

圖文:淩霄風

編輯:梅梅

車壇長青六十餘載,歸來仍舊是少年。

時間來到2022年,有關豐田皇冠複出的消息甚嚣塵上,根據此前一些媒體公布的消息,皇冠的繼任車型依舊是轎車,新車将基于TNGA-K前驅平台打造;動力将搭載2.4T和2.5L混動動力,售價在40-45萬元之間;新車預計将在2022年中釋出,仍是一款全球車型,上市後将在日本本土、北美以及中國市場銷售;中國地區将以進口方式引進。不過,以上資訊還沒有得到豐田官方的确認,是以僅作為參考和猜測,不過按照車型邏輯推演的話,這應該是十六代皇冠。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豐田皇冠,一款集齊夢想、情懷與豪華情結的車,一款與人生、時代、浪潮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的車。客觀地講,皇冠是一款好車。

這款車之是以被奉為經典,除了其60多年的車型曆史外,更因為與中國有着甚深淵源,從周總理親自點名引進,作為廣交會接待禮賓車;到風光無限的上世紀80年代,成為改革開放先富起來的那批人的夢想座駕;再到正式國産,并一度成為豪華中大型轎車市場的“扛把子”……以至于後來即使在中國市場沒落,很多人心中依舊有一股揮之不去的“皇冠情結”。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2020年4月28日,在中國經曆了十二代、十三代、十四代三代車型國産,累計生産15年、産量達483679台的皇冠正式停産。禍不單行的是,在2020年末,豐田宣布因需求下降,将在日本停産皇冠車型,彼時,日本市場銷售的是十五代皇冠,當時的說法是,十五代皇冠停産後,未來或将以SUV車型重新推出,并将引入北美、中國和日本銷售,繼任新車有望在2022年、也就是今年釋出。

雖然有些“捕風捉影”的意味,但是“皇冠回歸”的消息也引起中國市場的一片騷動,遙想兩年前皇冠停産,圈内就有人發出“我若悄然離去,君将畢生歎息”的感慨,足以證明皇冠在一部分消費者群體心目中的影響力。皇冠的魅力,或許并不在于車本身,而是在于曆史,在于情懷,在于信仰……這或許才是皇冠“回歸”的理由。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皇冠,不止是一款車

不僅很多中國車迷有“皇冠情結”,對于豐田而言,皇冠的地位也是非同一般的,其代着豐田的旗艦級造車标準,代表着豐田對豪華中大型轎車市場的沖擊,也曾為豐田立下過汗馬功勞,功成名就;盡管因為皇冠沒有跟得上時代的變遷,不得已走向停産的局面,但這位“功臣”依舊是豐田念念不忘的英雄。何況皇冠在日本本土、北美以及中國市場有着大量的忠實擁趸,其本身就具有不菲的商業價值。關于這一點,我們結合皇冠車型的曆史來說,可能會更明确一些。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第一代皇冠是1955年1月1日在日本本土下線的,需要說明的是,這是日本汽車工業史上首款純自主研發的車型。并且上市後,銷量奇好,不僅在日本本土,還遠銷歐美,豐田見機,直接把皇冠放到了家族旗艦的地位,成為市場的“頂梁柱”,并代表日本汽車工藝的集大成者走在世界前列。第一代皇冠不僅采用對開門設計,還應用了日本首創的雙橫臂獨立前懸架。

第二代皇冠在1962年推出,借着日本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和美國同期大型轎車的元素,皇冠也被定位寬大舒适的豪華轎車,車身尺寸急劇擴張,初顯旗艦風範;後期還衍生出高端版本Crown Eight“皇冠8”(也就是後來的豐田Century世紀的雛形);更因為在1967年的《007之霹靂谷》電影飾演邦德的座駕的而名聲大噪。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第三代皇冠誕生于1967年,這代皇冠盡管在機械上延續了二代車型的大緻結構,但在定位上卻不再那麼商務,而是開始瞄向“先富起來的人群”,搖身一變成為當時高端私人用車的典範。

而1971年面世的第四代皇冠,在設計上前衛的采用了楔形仿生學手法,并且除了四門轎車外,還推出了旅行版和轎跑版,且頂級版本首度應用“Royal Saloon”,并一直延用到2020年。而第四代皇冠與中國的結緣,還是在1973年廣交會時,周總理親自與日方談判引進200台四代皇冠作為廣交會接待車。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1974年釋出的第五代皇冠,在設計上褪下了時髦元素,換回了端莊路線,并大量采用銀色鍍鉻裝飾,營造優雅而不失動感的風範;技術上更是成為全球首款搭載帶超速比擋4速自動變速箱的車型,甚至還有随速助力轉向、四輪盤刹、雙活賽制動卡鉗等一系列在當時看來驚為天人的技術。

從1979年的第六代皇冠開始,豐田對這款車未來的設計風格走向和定位有了更加清晰的規劃,自此,大氣、穩重、豪華成為皇冠的DNA。第六代皇冠繼續高端路線,不僅在配置水準上直逼同時期的奔馳S級轎車,并且提供10種動力組合供消費者選擇。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紀70代石油危機的背景下,豐田研發出的全球第一台2.0T渦輪增壓發動機就搭載在第六代皇冠上;到了1982年還有2.4T渦輪增壓發動機版本推出,以适應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口味。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進入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經濟泡沫時期,由于民間購買力驚人,車廠開啟了“軍備競賽”,瘋狂在豪華車上堆砌高科技配置。這種背景下,于1983年推出的第七代皇冠就本着“世界最進階旗艦車”的開發理念,應用了ABS、ESC、TEMS 電子控制主動式的懸架系統、四輪獨立懸架,以及可根據轉彎力道和車速感應的助力方向盤、八向記憶電動座椅、電動後視鏡、後座冰箱等等;同時,第七代皇冠還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款整體架構式量産的前置後驅車型。另外,這代皇冠也大量通過進口管道來到中國市場,成為改革開放初期國内汽車市場最受追捧的進階轎車。

1987年推出的的第八代皇冠繼續了“軍備競賽”路線,配置多得吓人,戰鬥力爆表,液晶儀表、CRT彩色觸控中控屏以及電動折疊後視鏡、車載電話、CD 播放器、後排彩色液晶車載電視等豪華配置都出現在第八代皇冠上。其中,中控屏還内置了EMV多媒體系統,可以看電視、檢視車輛資訊、進行音響控制等,甚至可以通過CD載入城市地圖,借助地磁傳感器來推算軌迹,了解實時交通狀況,可以說是現代多媒體車機的雛形,這些高科技放在上世紀80年代,恍如來自未來世界。第八代皇冠也創造了新的銷量記錄,1990年僅在日本本土的銷量就高達20.8萬輛,而國人非常熟悉的“皇冠133”就是1991年推出的第八代後期車型。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全球汽車界都開始流行豐盈圓潤的設計風格,于1991年誕生的第九代皇冠同樣順應了這波潮流,這一代皇冠除了繼續加碼和優化高科技配置,如電動座椅調節、安全氣囊、安全帶未系提醒、電子駐車、車載電視等,還别出心裁的推出了極具曆史意義的MAJESTA版本,這顯示了豐田意欲将皇冠打造成豪華旗艦的決心。該車首度采用承載式車身,從車身内外設計到底盤都獨立完成,标準看齊雷克薩斯LS,技術上采用了四輪轉向、VSC、HUD等先進科技配置,豪華更科技。

1995年推出的第十代皇冠換上了簡潔硬朗的身段,耐看而優雅,這一次,豐田為皇冠首度引入GOA安全車身理念,并配備VSC車身穩定控制系統、側安全氣簾等;動力搭載3.0L直列6缸發動機,更有後排空調系統、後排座椅電動調節、後排多媒體控制系統等豪華配置。這一代皇冠也大量進口到中國市場,且全球累計銷量過到400萬輛,意義非凡。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1999年推出的第十一代皇冠,國内比較陌生,但是在這代跨世界的車型上豐田首次應用了Mild Hybrid系統,也就現在常見的智能啟停;而在第十一代皇冠對應的MAJESTA版本上,還搭載有4.0L V8發動機和i-Four四驅系統;另外為了迎合當時年輕人的口味,第十一代皇冠還推出了Athlete運動系列。

第十二代至第十四代皇冠,國内消費者都比較熟悉了,其中,第十二代皇冠國産後,在國内中大型轎車市場市占率超過30%,力壓BBA同級行政級轎車,當時的皇冠可謂風光無兩。隻不過,普通品牌的高端車型在國内市場确實難與豪華品牌對抗,再加上皇冠在後來兩代車型的市場定位出現偏差,以及國内使用者剛需的改變,最終使得該車型退出國内市場。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2018年,皇冠來到了第十五代,采用了全新的TNGA架構,并化身溜背運動轎車,以迎合年輕人的喜好。十五代皇冠未引進國内,并且在日本本土市場也表現乏力,不得已,豐田也在2020年底宣布停産這款車型。

“借屍還魂”,第十六代皇冠前景幾何?

從日前媒體曝光的資訊和車型圖檔來看,十六代皇冠與以往的皇冠不僅設計上進行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再延續皇冠一貫沉穩和豪華的設計理念,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強大的科技感和運動感;而且基于TNGA-K前驅平台打造,實際上是将定位下放了一級,與凱美瑞、亞洲龍等車型相同,但是從曝出的40-45萬元的售價,是要比雷克薩斯ES還要高一級的存在。

深評丨皇冠或将複出,平台降級,價格提升,生存空間有多少?

現在看來,豐田在2020年宣布停産皇冠,卻是為了今日的重塑新生,為了迎合目前這個時代,借用了“皇冠”這個名字,但車子本身與以往的皇冠并沒什麼關聯,純粹為了恢複原有的品牌形象而推出,除了賣情懷,更需要擷取利潤,是以屬于靠“借屍還魂”來為車企盈利。

寫在最後

皇冠的故事或将持續,這一款有着深厚曆史沉澱的車型如今已淪為迎合市場的産物。至于未來十六代皇冠真的量産并引進國内,是否能靠一個名字作為噱頭讓消費者買單,還是要看市場反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