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斷油”之後 比亞迪、王傳福春天來了?

獨立 稀缺 穿透

“斷油”之後 比亞迪、王傳福春天來了?

忍先驅之壓、冒先烈之險

作者:穆甯

編輯:郝科科

風品:南辭

來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轉型一定徹底,要壯士斷腕,要狼性果敢。

從比亞迪最近動作看,王傳福無疑做到了。

4月3日,比亞迪汽車宣布停止燃油車的整車生産,未來汽車闆塊将專注純電動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業務,由此全球首個停産燃油車企誕生。

一石千層浪。

預兆是有的,2021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在關于“2040年停售燃油車,由新能源完全取代燃油車”議題中,沃爾沃、通用、福特、奔馳、比亞迪、捷豹、路虎等7家簽字,明确表示2040年徹底停售燃油車。

不到半年,王傳福便兌現了承諾。于是“說到做到”、“動作迅速”的贊美聲,不絕于耳。

王傳福曾言:“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70%石油能源都是依賴進口,石油儲備隻有28天,隻有新能源才能避免被石油卡脖子。”

的确,結合廣闊市場前景、技術面疊代成熟、資本加持熱情、消費者接受度提高、基礎設施逐漸完善等因素,車企新能源轉型勢在必行,隻是時間長短而已。

從此看,比亞迪“斷油”是一次實力秀肌。開行業之先、走出一條全新之路。

隻是如此,比亞迪的價值新“春天”就到了嗎?

01

停售真相 一箭四雕

丢掉“雞肋”?

LAOCAI

至少目前看,前景仍不算清晰。

往期,比亞迪燃油車不僅存在感低,且拉低新能源領域的高端屬性。有輿論質疑,停售燃油車有甩拖油瓶之嫌,是否一次經過包裝的商業行為?

資料說話,最新3月産銷快報顯示,3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産量10.67萬輛,銷量10.49萬輛,首次月銷破10萬輛,其中,比亞迪旗下DM插混車型銷量5.06萬輛,同比增長615.2%EV純電車型銷量5.36萬輛,同比增長229.2%。而燃油車産銷量均為0。

即使拉長次元,2022年一季度,比亞迪燃油車累計銷量也僅5049輛,同比降幅89.78%,僅占總銷量的1.7%。2021全年,比亞迪汽車銷售新車74萬輛,燃油車隻有13.6萬輛。

“斷油”之後 比亞迪、王傳福春天來了?

那麼,比亞迪“斷油”根本原因,是否是燃油車根本賣不動了?!

何況,停售燃油車,意味比亞迪還能獲得更高收入。

據金融界報道,《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拼行管理辦法》顯示,車廠生産新能源車可獲和碳排放配額類似的積分。

2020年比亞迪獲得467,525個機關積分,有望3.5億美元收入,相當于該年企業純利42.3億元人民币的一半有餘;但該年比亞迪尚銷售大量燃油車。

平心而論,比亞迪燃油車也有過輝煌曆史,甚至品牌力超過了吉利、長城、長安。然由于沒有跟上高端化轉型趨勢而慢慢掉隊。直到2021年3月,其新能源汽車銷量首超燃油車。

銷量之外,低高端分化也很明顯。如秦plus燃油車型售價低至10萬元以内,入門價格甚至僅為七八萬元,而電動版車型售價直接漲到十四五萬、甚至更貴。

由此觀,比亞迪停售燃油車可謂一箭四雕:扔了雞肋、打了廣告、赢了補貼、升了品牌。

當然,也有一種聲音認為,盡管對比亞迪來說,燃油車這條“路”很窄,畢竟是兩條腿走路。早早自斷一脈、不乏賭運考量。

不算刻意誇言。放眼行業,國内車企中包括北汽、長安等少數車企将在2025年全面切入電動車汽車。海外車企則大多在2030年之後,前文說到的沃爾沃、通用、福特、奔馳等将時間定在了2040年。

行業分析師于盛梅表示,之是以選擇平緩過渡,一方面是上述車企燃油車基數更大。另一方面,則是當下新能源汽車賽道,仍有很多技術、産業鍊、配套設施的不完善不确定因素。

審時度勢、平穩過渡,才能行穩緻遠。看看近來蔚來的停産、小鵬理想漲價,不算空穴來風。

02

補貼增淨利降

盈利能力咋樣?激進度幾何?

LAOCAI

聚焦比亞迪,也有尴尬與急迫。

2021年,可謂其銷量大年。全年銷售73萬輛,同比增長75.4%。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59.37萬輛,同比增長231.6%,銷量占比超80%,純電動車型和DM混動車型的累計銷量分别為32萬輛和27萬輛,增長44.9%和467.6%。

新能源高光表現,也是王傳福敢于自斷一脈的底氣所在。

尴尬的是,銷量破新高的同時,利潤不盡人意。

2021全年,營收2161.42億元,同比增加38.02%;淨利30.45億元,同比下滑28.08%;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公司淨利12.55億元,同比下滑57.53%。

行業對比更直覺:長城汽車營收1364.05億元,淨利67.26億元;吉利汽車營收1016億元,淨利潤48.47億元。

三強對比,比亞迪營收最大,淨利最低,業績品質幾何?是否有些大而不強?

毛利率也不樂觀,整體毛利率13.03%,同比下滑6.36個百分點,創近14年新低;其中,手機部件及組裝等毛利率為7.57%,汽車及相關産品毛利率為17.39%。兩大核心業務産品毛利率均為近14年最低。

值得注意的是,這還不是真實盈利成色。2021年報顯示,比亞迪新能源汽車補貼收入合計58.67億元,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22.63億元,占比亞迪淨利潤的57%。

若扣除補貼後,比亞迪2021年實際盈利還不到8億元。

拉長次元,2018-2020年,比亞迪獲得政府補助的數額分别是20.73億元、14.84億元和16.78億元。同期歸母淨利分别為27.80億元、16.15億元及42.34億元。

換言之,比亞迪2021年拿到了更多補貼,淨利反比2020年更差。

怎一個尴尬了得。

追其原因,或許就是其他車企不能立刻停止燃油車的一個重要考量---成本。

據21世紀經濟報道引述比亞迪内部人士透露:2021年,由于全球疫情影響,電子業務短期承壓受原材料及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公司整體成本上升。

所言不虛。以4月6日為例,上海鋼聯資料顯示,電池級碳酸锂均價報50.20萬元/噸,而2021年初為5.3萬元/噸。

另一廂,比亞迪短期内很難通過更大的規模效益來抵消成本。

因為産能擺在那。從一季度資料看,産銷量已經接近,基本處于滿産滿銷狀态。2021年财報釋出後的投資者會議紀要也透露,目前比亞迪累計未傳遞訂單量達40萬輛,且仍在逐月增加。

從此看,斷油之後,能否真正提振盈利能力、擺脫質疑,仍是一道時間考題。

由此,決策激進性也就不得不說。

海豚投研指出,公司毛利率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來自收入端車型結構的改變、激進的定價政策,另一方面來自成本端的上遊原材料的漲價。

如上文所言,去年三月,比亞迪的燃油車仍占比超4成。今年第一季度占比則不足2%。

很難想象,過去一年中,比亞迪的産品結構調整、轉型到底有多兇猛。

從王傳福言論中,或可窺得一二。“現階段用‘打仗’形容不為過,打仗要決策快,錯了就改,在執行過程中調整,快速疊代”。

“快速疊代”固然沒錯,問題在于,是否把控好分寸?諸如一年内如此大幅調整産業結構,是否科學?義無反顧背後,有無負面影響?是否過于自信激進?

步子太大,易扯裆。跑的太快,警惕冒進跌倒。

何況,審視新能源之路,比亞迪還有瓶頸尚未突破。

03

智能化短闆

吃好專業飯不容易

LAOCAI

最大掣肘,莫過智能化。進入賽道下半場,智能幾乎是新能源汽車高端化、品質化的代名詞,也是各家最核心比拼。

威爾森監測資料顯示,2021年1-7月,比亞迪單車均價15.18萬元;蔚來單車均價則是43.29萬元。

說到比亞迪的智能化短闆,已老生常談,卻不得不談。

媒體評論人何玺認為:與小鵬、蔚來、理想等新勢力以及洋品牌特斯拉相比,比亞迪最大短闆便是産品智能化,例如智能座艙、車機系統、車聯網、自動駕駛等領域比亞迪并不足以與競争對手抗衡。而品牌建設方面,比亞迪在很多人心中仍貼着廉價、低端标簽,未來如何打造品牌高端化和産品智能化是比亞迪思考的方向。

2022年2月25日,比亞迪選擇百度為其智能駕駛供應商。百度向其提供行泊一體的ANP智駕産品與人機共駕地圖。據悉,百度智駕團隊已提前進場配合比亞迪進行開發,不久将實作合作車型量産。

這被視為補齊短闆的重要舉措.隻是細觀,同樣存在變數。

事實上,早在2018年4月,比亞迪便率先與百度達成戰略合作。不過在比亞迪之前,百度Apollo計劃的合作夥伴已有99位。

另一位友商英偉達,合作夥伴更是包括通用Cruise、滴滴、Kodia等自動駕駛公司,還與奔馳、捷豹路虎等全球車企,以及中國“蔚小理”、上汽智己等新勢力達成商業合作。

換言之,上述賦能有多少特色壁壘、核心優勢值得觀察。

智能化之外,基本品控力提升更顯急迫。

4月6日,車質網編号【725963】投訴顯示:運作時車輛前端往駕駛室進風,左側車門也是這樣進風,當開啟内循環三擋熱風時,如有人說話産生哈氣,直接就上了前擋風内側,造成視線模糊看不見,嚴重影響安全,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此時必須馬上開啟外循環才能别說話了,才能慢慢看清前面。

4月5日,編号【725684】顯示:比亞迪秦車子16年買的,最近半年感覺電池續航很差,隻有6-7度電的樣子,這幾天去4S店測試,測試的7.7度電,原來是13度,整整衰減41%,要求重新換電池,4S店拒絕。希望盡快解決。

“斷油”之後 比亞迪、王傳福春天來了?
“斷油”之後 比亞迪、王傳福春天來了?

......

(以上投訴均通過平台稽核)

說千道萬,産品品質是王道,尤其敏感性更高的新能源賽道。上述槽點,對急于轉型的比亞迪、王傳福均值警惕。全面押寶新能源,真的準備好了嗎?

04

一切實力說話

LAOCAI

沒錯,自斷一脈、專注聚焦背後,吃好新能源這碗專業飯并不容易。

能否迎來“價值新春”,依然是實力說話。

客觀而言,“斷油”、停售燃油車,對行業加速轉型是一個推動力。也能釋放更多新能源産能,畢其功于一役,有利比亞迪提升規模效應。

如刀片電池方面,日前比亞迪在電話會議上表示,該電池規模效應、良率提升可帶來成本優化,使磷酸鐵锂路線重回主賽道。在化學成分、結構、生産工藝上都具備極高競争力,助力公司車型競争力顯著提升。

此外,比亞迪雖放棄了燃油車,混動仍在産,也能一度程度補回市場。

行業分析師李晨認為,比亞迪的超級混動系統 DM-i 在當下自主品牌裡知名度較高,且技術過硬,甚至媲美豐田。得益于該系統,2022款宋MAX DM-i 百公裡虧電油耗低至4.4L,出行每公裡低至0.3元;在市内通勤可選純電模式,實作日常出行0油耗;極緻油耗加持下,綜合續航可達1090公裡。亦是燃油到新能源之間的良好過渡。

顯然,比亞迪、王傳福有押寶底氣,并非一味博眼球。而遭遇業績瓶頸,也需要破而後立。

但開行業之先,也要忍先驅之壓、冒先烈之險。危機互顯中,能否真正大力出奇迹,做好第一吃蟹人,壯士斷腕隻是開始,後續品質打磨、精細化、專業化沉澱、技術優勢塑造才是關鍵。

新能源汽車業,迎來新弄潮兒。價值進階,還是遺憾折戟,一切實力說話。

本文為铑财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

本賬号系新浪财經/一點資訊/

鳳凰新聞/網易财經/搜狐财經/騰訊财經/今日頭條/藍鲸财經/百度百家/新浪微網誌/天天快報/中金線上/東方财富/雪球

等25家媒體入駐賬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