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維吉尼亞·伍爾夫:不幸而偉大的作家的一生

作者:精讀君
維吉尼亞·伍爾夫:不幸而偉大的作家的一生

1、成長經曆

對于一部優秀的作品,其背後的作者本身的人生又何嘗不是一部傳奇。

伍爾夫是享譽世界的天才女作家,被譽為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與女性主義的先鋒。她才思敏銳,但性格敏感,一生在優雅與瘋癫間遊走。

1882年1月25日,她出生于倫敦南肯辛頓海德公園門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和母親都有喪偶的經曆;是以伍爾夫從小就與異父、異母的七個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

母親茱莉亞很漂亮,有着高貴的氣質,曾擔任當時著名的畫家愛德華•波昂一瓊斯的模特,是父親的第二任妻子。

父親菜斯利•史蒂芬爵士是當時有名的出版社編輯,同時是文學評論家和傳記作者。他的第一任妻子是大作家薩克雷的女兒。

出生于這樣的文藝世家,伍爾夫除了享受開明的家庭所帶來的福利外,也在後來承受了其複雜不幸的部分。

在19世紀80年代,即便像伍爾夫這樣的精英家庭,也隻有男孩子才能有機會去正規學校讀書。

但母親堅持認為,女孩子同樣需要接受教育。于是,茱莉亞在家裡教育五個孩子。

然而,這種好光景并沒有持續多久,在伍爾夫十三歲那年,母親因風濕熱去世,她經曆了人生第一次精神崩潰。

兩年後,代替母親照顧他們的異母姐姐也去世了。在接下來的1904年,父親去世,又一次的沉痛打擊,給伍爾夫帶來了一生都揮之不去的悲痛陰影。她曾以試圖跳窗自殺來結束這一切。

此後的一段時期,她随家人搬家到了布盧姆的戈登廣場。期間,她常遭到同父異母的哥哥的性侵。

2、創作生涯

伍爾夫從小就對文學情有獨鐘。

還是在1891年,僅有九歲的伍爾夫就在父親的鼓勵下開始嘗試寫作。她和家裡的兄弟姐妹創辦了名為《海德公園門新聞》的手寫周報,用自己喜歡的生動詞語代替玩具,并傾情于這種遊戲間。

在1897年到1901年期間,她在倫敦國王學院接受了古希臘語、拉丁語、德語及曆史教育。

在1905年,伍爾夫開始正式的職業寫作,最初是在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

後來,她和姐姐萬妮薩,哥哥索比,弟弟艾德裡安及幾位朋友一起創立了活躍于當時文藝界的“布盧姆斯伯裡派”文人團體。

這個團體成員擯棄傳統,不囿于成規,對自由和理想有着自己的見解;他們的作品和觀點也深深地影響了衆多的後來者。

其中,團體中成員多半是當時優秀學子與精英,同這樣的一批知識精英切磋文學和藝術,無疑是幸運的。

在這樣的團體裡,她不僅獲得了友誼,智慧和信心,還有平等的精神養料汲取,這對她以後的文學創作無疑有很大的幫助。在此後的創作中她也更注重對精神層面的追求。

在團體諸多的事迹裡,有一件特别值得一提的事情:

“在1910年2月10日,伍爾夫女扮男裝,裝扮成阿比尼亞的門達克斯王子,弟弟艾德裡安假扮她的翻譯,賀拉斯•科爾假扮成英國外交部官員,鄧肯•格蘭等裝扮成‘王子’的随從。

他們一行前往韋默斯通路了當時英國皇家艦船的‘無畏戰艦’,在艦船上受到了高規格的接待。”

這一行動計劃設計的天衣無縫。“神話事件”被媒體披露後,引起朝野震驚,英國海軍頓感顔面盡失。而曆經這件事的人無不稱贊伍爾夫的裝扮和演技。

讀到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她出版于1928年的一部驚世駭俗的小說《奧蘭多》一一主角是英國一個不同時期擁有着不同性别的年輕貴族。

讀過《奧蘭多》這部小說,或就不難了解閃耀在伍爾夫腦袋中某些“怪異”的思想之光。

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她都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以當時的環境,生活艱難,但在創作上伍爾夫卻日益走向成熟。

1912年,她和公務員兼政治理論家倫納德•伍爾夫結婚,雖然岀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但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是伍爾夫一生中最明智的決定。

倫納德•伍爾夫一直愛慕她,在婚後也不改初衷的了解與支援她:無論是婚後分床睡還是在創辦他們自己的出版社事情上。

經營獨立的出版社是極其辛苦的一件事,有時他們不得不從商業的角度考慮選擇出版物。其中最遺憾的應該是他們拒絕了當時同樣具有前衛思想的意識流作家一一詹姆斯·喬伊斯的新作《尤利西斯》。

但從另一角度說,出版社的存在確定了伍爾夫文學生涯的順暢展開。

1913年到1915年,在經曆了兩次嚴重的精神疾病後,她的第一部意識流小說《遠航》出版,1927年伍爾夫出版了人生中的颠峰之作《到燈塔去》,1928年《奧蘭多》,1929年《一間自己的房間》等等。

在近三十年的時間裡,他們創辦的霍加斯出版社出版了伍爾夫所有的作品。

1940年二戰時期,他們在倫敦的家在戰争中被炸毀,為了更好的寫作,他們搬到了鄉間居住。

1941年2月完成最後作品《幕間》的寫作,3月28日,伍爾夫感到又一次的精神崩潰即将開始,她預感自己不會再好起來,在分别給丈夫和姐姐留下短信後,于清晨來到離家不遠的烏斯河,在衣服的口袋裡放滿石頭,走向了河水深處。

伍爾夫去世後,倫納德依然努力把出版社經營到1946年,共出版了527部作品。

當半個多世紀過後,出版社于2012年重新成立,成為出版業巨頭企鵝蘭登旗下的一個品牌。

3、成為自己,比什麼都重要

伍爾夫的一生既是不幸的,但也是絢爛的;她是一位優秀的意識流寫作者,在創作上對英國文學有着不可替代的卓越貢獻。

同時,她除了努力探求女性寫作權力的自由與價值外,還關心經濟、教育;但不幸的是,至死,她都遭受着精神疾病的困撓。

英國早期女性文學除了教會群體産生的文字外,其它是從18世紀以後逐漸發展與成長起來的。但最初仍然受限于諸多外部環境影響。

女性沒有接受正規教育的機會,生活也多局限于家庭之中,有着幹不完的家務活。

寫作和表達自己的願望并不會得到支援和鼓勵,反而是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

就如簡•奧斯汀在《成為筒•奧斯汀》中的描述的那樣——清晨,在漢普郡的史蒂文頓小鎮上,奧斯汀也隻能早起在共用的起房間裡寫作。

寫作時需要謹慎,為了不讓仆人、訪客,或任何人對她的寫作有所猜疑,在有人走近時,她會快速地把手稿藏起來或是用吸墨紙蓋住。

那時的女性的作品發表常常需要借助一個男性的筆名。

兩性權力平等的道路是漫長的,但正是因為伍爾夫一樣的先峰者們的不斷努力,和甚至是需要通過法律來訴求改變的抗議,女性的不平等遭遇才得到不斷改善。女性的自我意識也逐漸被喚醒。

真正的平等意義也絕不會如一個節日所渲染的那樣,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不必匆忙,不必火花四濺,不必成為别人,隻需做自己”,是伍爾夫一生踐行的箴言。

伍爾夫在她的小說《一間自己的房間》裡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女人想要寫小說,她就必須有錢,還有一間屬于自己的房間。”

時至今日,這仍然是值得女性深思的課題。

本文的資料參考于《一間自己的房間》的中文譯者,于是所作序章一一房間内房間外。

作者:簡y,精讀讀友會會員,從簡約中汲取生活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