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魯迅是“思想爬坡”,對人生大有益處|讀+

讀魯迅是“思想爬坡”,對人生大有益處|讀+

《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現代文學研究自選集》

溫儒敏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中國小生應該怎麼讀魯迅?這方面最有發言權的人之一,無疑是北京大學原中文系主任溫儒敏教授。上周,溫儒敏教授接受了長江日報專訪。

讀魯迅是“思想爬坡”,對人生大有益處|讀+

溫儒敏。

他的“聊魯迅”系列視訊

常有數十萬閱讀量

今年76歲的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研讀魯迅60餘年,相關著述甚多。近兩年,他連續出版了《魯迅精選兩卷集》、《魯迅作品精選及講析》等與魯迅相關的書;他的自選集《為精神界之戰士者安在》,書名便是引用魯迅的話,書中有關魯迅研究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收錄的57篇論文,記錄了他從事魯迅與現代文學研究40年的斑駁光影。

他把多年來研讀魯迅的感悟和體會,錄制了“聊魯迅”系列視訊,每期經常有數十萬的閱讀量。

溫儒敏在北大學習、工作了40多年,下“笨功夫”做學問。1999年到2008年,溫儒敏擔任北大中文系系主任。他特别注重讓學生讀書,開設了《論語》《孟子》《左傳》《紅樓夢》等專題讀書課。他說:“中文系畢業的學生,如果有關中國文化的基本的書沒有完整讀過幾本,那是說不過去的。中文系不一定能培養作家,但必定要培養‘寫家’‘筆杆子’。中文系畢業的,筆頭要硬,這是社會需要,也是他們的飯碗。”

他還在全國率先提出博士論文匿名評審和導師回避制度,以及教師業績評定中的“代表作”制度,這些教學管理改進措施,被很多高校采納或借鑒。

2003年底,他主持成立了北大國文教育研究所,做了很多實事,包括組織對全國中國小國文教育狀況的9項田野調查、參與修訂國家國文課程标準、參與聯考國文改革的研究、連續多年教育訓練20多萬名中國小教師。

溫儒敏說:關注中國小國文是北大中文系的傳統,以前的老先生都關注,西南聯大時期中文系教授們編過《國文月刊》雜志,朱自清還教授過“中學國文教學法”,這并不妨礙他們學術上的成就,又讓中文系的學術與社會需求取得更密切的聯系。

2009年,溫儒敏從北大退休,返聘到2011年。

國文教學的“牛鼻子”

是培養讀書興趣

統編國文教材的編寫是國家事權,過程十分嚴謹。2012年,教育部聘任溫儒敏教授為中國小國文統編教材的總主編,從全國調集數十位專家和特級教師,曆時8年,先後組織各方面專家200多人,編撰一套全新的教材。

溫儒敏說:“以前的國文教材都是各個出版社編的,統編能調動全國的研制編寫力量,水準要提升。國文課本并不隻是美文的彙編……新教材有很多改革,都要有調查研究和論證。比如過去國小生一上學首先就學漢語拼音,而統編國文教材改為先認識一些字,再學拼音,而且拼音學習的難度也降低了。其可行性是預先做過專題調查論證的。”

關于國文教育,溫儒敏認為,國文教不好,最大問題就是讀書太少。一本國文教材也就十幾篇文章,如果隻讀課文,不讀課外書,無論怎麼操練,也是無法提高國文素養的。溫儒敏提出,國文教學的“牛鼻子”就是培養讀書興趣。新編的國小國中國文教材在激發閱讀興趣和拓展課外閱讀方面下了功夫,想辦法讓學生不要過早陷于流俗文化,比如增加古詩文誦讀和名著導讀,在國小一年級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讀”。他希望通過中國小生的多讀書來推進良性生活方式,帶動社會風氣的改善。

溫儒敏認為,學國文不隻是為提升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還有特别重要又容易被忽視的,就是通過國文學習進行思維訓練,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等。魯迅先生作品具有鮮明的創新思維,中國小生國文學習中閱讀魯迅作品,是“思想爬坡”。

【訪談】

讀魯迅讓人精神充實、有擔當,努力為國家社會做事

讀+:據說有些中學生中流傳這麼一句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溫儒敏:魯迅是現代文化經典。所謂“經典”,大概都難免有些“隔”的,可能是時代的隔膜,也有語言表達形式上的隔膜。

學魯迅的文章,要多少了解魯迅寫作的語境,閱讀時盡量結合特定的時代和情景去了解,然後才能體會其精神要義。至于有語言方面的“隔”,也很自然,國文課就要想辦法減少這種隔膜。魯迅寫作的年代,開始倡導白話文,他的文章有些文白夾雜,是時代的印記,也是有意為之。魯迅所表達的思想總是複雜、多義而富于張力,又常采取充滿個人體驗的文學性的表達,他不願意俯就過于平直的白話,甯可保留一些文言的因素,還有那種迂回曲折的句式和遊弋的語感。這也會讓人覺得魯迅的“難讀”。

中學生讀魯迅也許不能很快就深入堂奧,得其精髓,他們會覺得魯迅語言有點“怪”,有點“隔”,但多讀一些,慢慢讀進去了,就會體會到魯迅的思想和語言不是“怪”,而是獨來獨往,不同尋常,别具一格。讀點魯迅,會豁然開朗,有所超拔,甚至還能從魯迅那裡吸取語言運用的靈感,學會想問題與寫文章。

讀+:您認為,在當下,魯迅作品對于國文學習有哪些作用?

溫儒敏:魯迅是現代白話文寫得最好的作家,他的語言表達融彙古今,非常個性化,又帶有現代白話文形成時期的某些特點,讓學生讀點魯迅,接觸不同時代和不同風格的語言,能豐富語感,提升表達能力。

在中國小階段接觸一點魯迅作品,讓學生站到現代文學與文化的巅峰,多少體驗一下何謂經典,何謂深刻,對他們的思想、眼界和文化素養都大有裨益,也是為人生打底子。

我們常說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魯迅也已經成為一種“新傳統”,是徹底地反對古代文化之糟粕(主要是舊禮教)而形成的傳統,是那種清醒地揭示現實人生真相的傳統。

中學生通過國文課學習魯迅,還具有立德樹人的現實意義。如今網絡上一些灰暗和庸俗的東西,在魯迅那個時期都出現過,魯迅也都面對過。讀點魯迅,可以讓學生眼界高一點,精神充實一點,努力成為有理想、有擔當、能為國家社會做事的人。随着年齡和閱曆的增長,他們對于魯迅這份重要的精神遺産,會越來越體會到它的分量。

中學國文學魯迅,要充分考慮中學生認知的特點,不能要求過高。但也要讓學生知道,讀魯迅是“思想爬坡”,并不輕松,甚至費力、難受,這是必然的。魯迅不是優雅、平和、休閑的,而是真實、嚴峻、深邃的。讀魯迅,是要學習魯迅的思想方法,從他那裡擷取對我們民族曆史與現實的清醒認識,激發思想的活力。讓學生了解,作為現代中國人,如果沒有讀過幾種魯迅的書,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珍視魯迅這份可貴的精神遺産

讀+:魯迅是說不完的話題。關于魯迅的書也很多。去年您編撰的《魯迅作品精選及講析》與《魯迅精選兩卷集》兩種書都出版了,能說說編撰的意圖嗎?

溫儒敏:四十多年前,我在北大讀研究所學生,做的論文就是有關魯迅美學思想的,另外還寫過多篇闡釋魯迅小說思想藝術的文章。魯迅始終是我專業研究的關注點之一。魯迅精神滋養了我的學術人生,歲數越大,讀魯迅就越有體會。2020年悶在家裡,正好可以集中精力重新讀魯迅,研究魯迅,其結果,就是編撰了《魯迅作品精選及講析》和《魯迅精選兩卷集》,現在都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編這兩種書,我希望能把魯迅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普及的書,适合普通讀者和年輕人讀的書。

魯迅作品很多,人文社出版的魯迅全集就有18卷,750多萬字,一般讀者沒有必要全部都讀,那麼精選這兩種書,是可以滿足大多數讀者需求的。《魯迅作品精選及講析》所選都是魯迅有代表性又比較好讀的詩文,共79篇,《魯迅精選兩卷集》所選作品比前書多一些,有128篇。每篇作品都附有千把字的講析或者題要。為了編這兩種書,我重新通讀魯迅,搜集參閱學界有關的研究論著,再提出自己的心得,幾乎等于寫了幾十篇小論文,确實不容易,花了很多功夫,但也有收獲。未曾意料這兩種書問世後都還比較受歡迎,特别是“講析”,成了暢銷書,很多中國小國文老師備課時也拿去參考。我感到很欣慰,社會上對于魯迅這份精神資源,還是非常珍視的。

讀+:能否講講您對魯迅的認識,以及讀魯迅的感受?

溫儒敏:讀魯迅是為了了解和認識我們民族的文化,為了精神的建設與升華。

一百多年來,對中國文化有最深入了解的,魯迅是第一人。魯迅的眼光很“毒”,他是要重新發現“中國與中國人”。有關中國文化的研究論著很多,但魯迅作品很特别,是别人不可替代的。他對中國文化的觀察和思考,不是書齋裡隔岸觀火的學問,而是痛切的感受,是從生命體驗中總結出來的人生智慧。這和讀一些學問家的概論和曆史著作之類,是不一樣的,功能和感覺都不一樣。

魯迅絕非曆史虛無主義者。在如何為民族文化尋求新的出路這一點上,魯迅有其明确的主張,那就是,對于傳統一要批判,二要繼承,三要轉化。同時,魯迅又用大量精力認真整理、研究文化遺産。魯迅用了差不多30年的時間,整理了22部古籍,還曾試圖寫一部中國書法變遷史。他的《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講稿和著作,已經成了典範性的學術成果,其研究的某些方法、命題和概念,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為學術界廣為采用,影響巨大。

現今讀魯迅雜文和小說,給人印象最深的,恐怕還是他的批判。作為一個清醒而深刻的文學家,一個為社會與文明發展提供清醒的思想參照的知識分子,魯迅的文章真是我們的苦口良藥。是以,重要的是了解魯迅的用心。例如魯迅對“看客”心态的揭示,就很能說明魯迅的苦心和特色。魯迅寫得最多的,就是這種隔岸觀火,玩味、欣賞别人的苦難,是如同看戲。這是可悲的。這也是魯迅反複關注的問題。

從這個角度看,魯迅有棱有角,精神是非常可貴的,我們不能被所謂“尖刻”之類表面印象所左右,輕視乃至抛棄了這份可貴的精神遺産。

書摘:

讀點魯迅,讓我們的思想變得深邃

溫儒敏

傳統文化不能照搬,它是在古代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有精華,也有糟粕,有不适合現代社會的部分。我們要繼承的是精華,是優秀的部分。

讀魯迅,可以認識他了解和分析傳統文化的角度與方法,看這位思想家型的文學家,是如何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而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又如何展現為魯迅的思想與創作的。我們既要讀孔子、孟子,讀古代史、現代史,同時也要讀點魯迅,知識結構才比較全面,思想方法也比較辯證。

在網絡時代,過量的資訊沖刷可能會讓思維碎片化、平面化……讀點魯迅,讓我們的思想變得深邃,精神得到升華,意識更加清醒。

在“五四”時期,魯迅一談到舊禮教、舊制度,往往深惡痛絕,有時把話說得很“絕”。他甚至曾經用這樣義無反顧的語氣來表示:“我們目下的當務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苟有阻礙這前途者,無論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墳》《五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圖,金人玉佛,祖傳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華蓋集·忽然想到》)魯迅的偏激不隻是感情的表達,也是一種思想政策。

不能否認,在對待傳統的問題上,魯迅的确常采取與慣常思維不同的逆反質詢。這可能讓人震撼、驚愕,卻又頓覺清醒,思路洞開:“從來如此,便對嗎?”——這是《狂人日記》中的話,其實也是魯迅式的質疑。對普通人來說理所當然、司空見慣的事情,到魯迅那裡,就有疑問和反思,還可能有獨特的發現。

舉個例子。清代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共收錄三千多種著作,書目提要一萬餘種。一般認為是偉大的文化建設,有大氣魄。從文化史的角度來看,這種結論是毫無疑義的。四庫全書的确了不起,給後世保留了多少古代的典籍!但魯迅對此不以為然。魯迅不是否定四庫全書。事實上,很多被認為不适合所謂正統文化,特别是不利于清朝統治的書籍和文獻,或認為内容“悖謬”和有“違礙字句”的書,都分别“銷毀”和“撤毀”。人們都在稱贊這項文化工程時,魯迅卻來揭露真相……

魯迅最為一些人所“诟病”的,是他甚至主張不要讀中國書。光就這言論來看,的确又很絕對。問題是如何了解魯迅說這些話時的“語境”。

要了解魯迅所處的那個年代,是中國正受外敵入侵、挨打的時代,處于“弱肉強食”的國際環境,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但另一方面,封建傳統的思想文化又仍然在嚴重地禁锢民族精神,消解活力。在這種情形下,魯迅為了警醒人們,當然要大聲疾呼,用決絕的而不是溫溫吞吞的态度立場,去告别舊時代。不能當“事後諸葛亮”,離開特定的語境,摘出一些句子,就來否定魯迅。

(本文摘自溫儒敏《魯迅作品精選及講析》代序言,内容有編删,标題為編者所加)

(長江日報記者柯立)

【編輯:侯方隅】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下傳“大武漢”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