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新聞多一度丨23萬尾中華鲟放流長江 它們将遊向哪?

作者:Beiqing.com

4月9日,23萬尾子二代中華鲟在湖北宜昌放流入江。我們為什麼要保護中華鲟?為什麼中華鲟既生活在長江,又生活在大海?中華鲟的壽命有多長?……

實拍湖北宜昌中華鲟放流:超20萬尾被放歸長江。新京報我們視訊出品

23萬尾中華鲟放歸長江,啟程“回家”

新聞多一度丨23萬尾中華鲟放流長江 它們将遊向哪?

周星亮 攝

2022年長江三峽中華鲟放流活動”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舉行,23萬尾子二代中華鲟從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啟程,“乘”着“滑梯”快速遊入長江,奔向1800餘公裡外它們的祖輩生活的大海。23萬尾中華鲟放歸長江,大規格中華鲟放流數量創曆史新高。

此次活動由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湖北省農業農村廳、宜昌市人民政府、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共同主辦,旨在對天然水域中華鲟資源進行持續補充。

新聞多一度丨23萬尾中華鲟放流長江 它們将遊向哪?

劉康 攝

本次放流的中華鲟均為三峽集團自2009年以來繁殖培育的子二代中華鲟。放流延續“中、青、幼”相結合的科學政策,魚類年齡最大13歲,最小半歲,放流數量較往年大幅提升。

人工繁殖及放流是魚類物種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有助于實作魚類種質的延續并對野生資源形成持續補充。

新聞多一度丨23萬尾中華鲟放流長江 它們将遊向哪?

此次活動是三峽集團實施的第65次中華鲟放流,也是自2009年首次開展中華鲟子二代放流以來,放流子二代中華鲟數量最多的一次。截至目前,三峽集團已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鲟近530萬尾。

中華鲟有多古老?

  • 距今1.4 億年的白垩紀孑遺物種
  • 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期
  • 起源最早的脊椎動物類群之一

中華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曾與恐龍同時代,距今已有1.4億年曆史,是長江珍稀魚類保護的旗艦物種,有“水中大熊貓”和“水中活化石”之稱。

中華鲟的壽命有多長?

中華鲟屬鲟科、鲟屬,俗稱鳇魚、臘子魚。成年中華鲟體長可達4米,最大體重可達千斤,壽命可達百歲。

形态特征

體梭形,頭較大,略呈三角形。口大,下位,橫裂,能自由伸縮。身體具5行骨闆,屬軟骨硬鱗魚,背鳍位于身體後部。頭部和身體呈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最大個體重達500千克。

中華鲟有哪些生活習性?

  • 海河洄遊性魚類,江裡出生,海裡長大
新聞多一度丨23萬尾中華鲟放流長江 它們将遊向哪?

圖檔來源:三峽小微官方微信

中華鲟生活于大江和近海中,是底層魚類,具有洄遊性或半洄遊性。

每年春夏之交,成熟的中華鲟尋找到長江口,然後逆流而上,洄遊至上遊金沙江一帶産卵,孵化的魚苗沿循父輩“足迹”,漂遊入海。

多年以後,成年的中華鲟,又“尋根”’上遊,繁衍後代。

新聞多一度丨23萬尾中華鲟放流長江 它們将遊向哪?
  • 中華鲟吃飯的要決:吸、吸、吸

中華鲟靠口膜的伸縮将食物吸入,就像吸塵器一樣吸食浮遊生物、植物碎屑、小魚、小蝦等。

中華鲟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動遲緩的底栖動物為食,包括蝦蟹、魚類、軟體動物和水生昆蟲等,屬溫和肉食性魚類。因生活環境的不同食物種類也有所不同,幼魚在長江中、上遊江段主要以搖蚊幼蟲、蜻蜓幼蟲、蜉蝣幼蟲及植物碎屑等為食,到了河口鹹淡水域中的幼魚則以蝦類、蟹類及小魚為食。親魚洄遊期間不攝食。在長江口外近海水域,中華鲟攝食強度增大,通常在3-4級,食物以魚和蟹為主,還有蝦和頭足類等。

  • 中華鲟未解之謎
1.洄遊期間為何選擇“忍饑挨餓”?

洄遊過程耗時近兩年,遊程近萬裡,在此期間滴食不進,全靠消耗自身營養儲備,維系暢遊長江的體力,并供給自身性腺發育成熟。

2.繁殖季節為什麼和其他魚不一樣?

很多魚類春天繁殖,而中華鲟卻是在深秋繁殖。

中華鲟為什麼是瀕危物種?

  • 曆史上的中華鲟

廣泛分布于黃河、長江、錢塘江、閩江、珠江流域。

  • 如今的中華鲟

水體污染、航運幹擾、江底挖沙、人類長期過度捕撈、中華鲟意外死亡……導緻中華鲟野生自然種群規模持續哀退,長江成為野生中華鲟種群的唯一分布區域。

  • 保護級别

1988年,中華鲟被列為“國家一級野生保護動物”。

2010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将中華鲟列為“國際極危物種”。

新聞多一度丨23萬尾中華鲟放流長江 它們将遊向哪?

現狀

中華鲟過去9年中7年未自然繁殖 面臨野外滅絕危險

打電子标簽做野化訓練 記者帶你看中華鲟放流準備工作。新京報我們視訊出品

長江湖北宜昌中華鲟自然保護區是唯一已知的野生中華鲟産卵場,通過近些年的系統保護,保護區内江豚等珍稀水生物種數量持續增長。

作為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旗艦物種的中華鲟正在失去自我維持能力,目前處于極度瀕危狀态。從2013年開始,作為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旗艦物種的中華鲟9年中有7年未發生自然繁殖,這表明其正在失去自我維持能力,面臨野外滅絕的危險。

水利部中國科學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研究員廖小林說,在沒有找到可靠的資源保護和自然繁殖恢複途徑的時候,開展全人工繁殖、建構人工種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是未來恢複中華鲟自然繁殖的重要保護措施。

新聞多一度丨23萬尾中華鲟放流長江 它們将遊向哪?

人工繁殖及放流是魚類物種保護的重要措施之一,可通過人工技術手段實作魚類種質的延續并對野生資源形成持續補充。“近年來三峽集團加大中華鲟保護力度,投資3.6億元建設長江珍稀魚類保育中心,建成國内最大規模的中華鲟人工種群梯隊,對中華鲟物種保護形成了有效支撐,尤其在目前中華鲟野生種群繁殖艱難,種群數量極度瀕危的狀況下,依托人工種群開展的放流有利于中華鲟種群繁殖恢複。”中國三峽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雷鳴山說。

中華鲟保護曆史回顧

  • 1984年

    利用鲟魚腦垂體催産親魚成功,并進行首次放流。

  • 1985年

    采用人工合成激素代替腦垂體催産獲得成功。

  • 1995年

    大規格中華鲟培育技術取得突破,幼苗成活率大幅度提高。

  • 2000年

    中華鲟活體無創采卵技術取得突破。

  • 2009年

    世界上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華鲟在三峽壩區基地破膜而出,表明中華鲟研究所已具備不依賴野生親魚實作規模繁殖和放流中華鲟的能力。

  • 2013年

    首批人工誘導的雌核發育中華鲟在實驗室内誕生。

  • 2015年

    建構了中華鲟人工遺傳譜系。

  • 2017年

    初步完成中華鲟全基因組測序,建設完成中華鲟遺傳DNA資訊庫。

  • 2022年

    4月9日,第65次中華鲟放流,23萬尾子二代中華鲟放歸長江。截至目前,三峽集團已累計向長江放流中華鲟近530萬尾。

綜合整理自新華社、三峽小微官方微信号

編輯 王曉琳 校對 吳興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