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30歲之前,我很慶幸能夠讀完這些書

直到今天,我依然是一個一事無成的廢物。

這不是虛假的客套,而是必須承認的事實。于世俗的成功标準而言,我是一項也沾不上。

尤其是相比于年少時的優秀學業,聯考後考上的985大學相比,今天的我,實在是把日子過成了一塌糊塗,用簡單的詞語概括就是:要什麼沒有什麼。

但我寫這篇文章,也并非是為了抱怨。

因為我在過去的生活中,已經發出過足夠多的抱怨了。我抱怨時運不濟,抱怨命運多舛,抱怨這個老天瞎了狗眼。但是這些抱怨,都沒有用。

抱怨過後,我依然是那個躺在地上的鹹魚,連自己翻身的資格都沒有。

而我今天很想分享一下,我是如何停止抱怨的。

答案很簡單:讀書。

此處我想說的讀書,不是狹義上的讀書,而是廣義上的閱讀。

在我18歲之前的世界裡,進行了大量的對于課本的學習。不得不承認,閱讀對我命運的改變是巨大的。從一個小山村裡走出來,靠着優異的成績,我考上了一所還不錯的985高校,并擁有了去城市的格子間當社畜的資格。

很多人都說社畜的生活,是苦難的。這我也承認。但苦難也怕比,跟父母一輩的耕作和收入相比,我在格子間裡的生活,是一種巨大的改變。我完成了這種改變。

我現在還不能斷言,哪一種生活更苦,因為這兩種生活,各有各的苦。但是我不得不承認,我更願意受現在的這種生活的苦,也不要再回到那個曾經的苦裡去。

這是讀書帶給我的第一重改變。

這一重改變,實在是算不得什麼。因為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種種方式,完成這種改變。能夠抓住時代機遇,并勇敢向前的人,實在是太容易抓住這種機遇了。

反而是讀書,很容易把人培養成敢想不敢幹的性格。

我就是如此。

但我依然感激讀書,因為讀書,讓我完成了以下三個方面的改變。

第一,認識并接納自己。

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過得很不開心。

這件事情,是在我為一份工作努力拼搏之後,出現的症狀。

那時候,我可以說是為一份工作癡狂。因為我愛這份工作,我也做得很有成果,老闆也答應了要給我一些東西。但是做到最後,老闆除了拿走我做起來的東西,并沒有給我兌現任何承諾。

我憤怒了。在憤怒之下,我做了一些出格的事情。每天在辦公室大吼大叫,動辄就大吵大鬧,無名怒火中傷很多無辜的同僚。

當我意識到我心理有問題的時候,我雖然萬般不舍,但我依然辭職了。

辭職之後的時間,我讀了好多心理學的書籍,我意識到了自己存在的問題。确實傷痛浮現的時候,說明你病了。而當你的病症浮出水面的時候,治療的契機也已經來到。

這個過程,很漫長。我痛定思痛的每一刻鐘,很多書裡的書籍,給了我很好的療愈。

現在的我,依然并不美好。但是我知道了,生命本就不美好,而生命的痛苦是可以被治愈的。

第二,閱讀讓我不再焦慮。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總覺得一切的一切都來不及了。

在我20歲的時候,就有人在20歲年入千萬,在我25歲的時候,就有人在25歲實作了财務自由。在我30歲的今天,就有30歲的人已經退休。

一切的一切,都讓我無比焦慮。對金錢的渴望,對成名的欲望,對豪華生活的想讓,讓我焦慮到完全靜不下心來去做事。

直到去年,我從事的一份工作比較悠閑。我得以在工作之餘,耐住性子,閱讀了大約40本書之後,我的焦慮慢慢治好了。

第三,閱讀讓我成為了一個更好的自己。

這個話,聽起來很雞湯。

但讀書确實有這個效果。因為更好的自己,總是由自己去發現,去定義的。

為什麼會有人說,讀書,是絕望中的一盞明燈?因為這個燈是需要你自己去點亮的。

至于讀書對生命的拓展,這确實是需要一個漫長的旅途去完成的。沒有哪個愛讀書的人,會說自己完成了這項事業。隻有不斷向前,才是這條路的歸途。

最後,不免俗地推薦一些書吧。

這兩年,我讀的心理學書籍比較多,但也讀了不少文學作品。把此時此刻,我覺得對我幫助很大的幾本書,分享在這裡。

心理學方面:《被讨厭的勇氣》《情感勒索》《原生家庭》《當蛤蟆去看心理醫生》

文學方面:《憤怒的葡萄》《悲慘世界》《血疫》《血殇》《歐也妮葛朗台》《殺死一隻知更鳥》《死魂靈》

其他:《潛規則》《病者生存》《你是吃出來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