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上非遺 :振臂抖腕向天抛,五色繡球随歌飛

編者按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是壯族、侗族、苗族、瑤族等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在這個特别的日子裡,廣西各地少數民族群衆穿上節日盛裝,向歌圩湧去,歡樂的歌聲在壯鄉大地萦繞,并開展抛繡球、搶花炮、竹竿舞、對歌等各種特色活動。

本期走進南甯市武鳴區,探訪三月三中的一項重要民俗體育活動: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武鳴壯族抛繡球,體會五彩繡球揮抛中展現的壯鄉風情。

武鳴壯族抛繡球

類别: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級别:自治區級非遺名錄

批次:第八批

地域:南甯·武鳴區

武鳴壯族抛繡球是廣西武鳴的壯族人民常在“三月三”歌圩或傳統佳節中開展的一項傳統活動,主要通過轉、甩、抛、接等動作,将繡球傳遞出去,以起到娛樂身心、溝通感情的作用。抛繡球從原先作為男女之間傳情達意的表達方式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到如今成為競技性群體娛樂活動,集民間體育與娛樂于一體,具有廣泛的群衆基礎,并兼具民族性、趣味性。2021年,武鳴壯族抛繡球入選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南甯市武鳴區是壯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被譽為“中國壯鄉”。“三月三”歌圩是武鳴壯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歌圩中衆多民俗體育活動也成了節日活動的一大“重頭戲”。節慶體育因其獨特的民俗性、趣味性等深受廣大群衆的喜愛。

“三月三”歌節上,壯家女正在抛繡球。圖源 南國今報

其中,抛繡球便是壯民族文化中獨特的人文景觀。小小的一個繡球,在壯族人民的手中流傳了兩千餘年。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在作戰和狩獵當中用青銅鑄造的古兵器“飛砣”以甩投,這便是如今抛繡球的雛形。唐代以後,随着生活水準及文化娛樂意識的提升,飛砣也逐漸發展成手工制作的繡花布囊即現在的繡球,人們在茶餘飯後互相抛接以娛樂身心,并逐漸發展成為壯族男女青年傳情達意的方式。宋代周去非在《嶺外代答》中記載:“上巳日男女聚會,各為行列,以五色結為球,歌而抛之,謂之飛砣,男女目成,則女受砣而男婚已定”。

而後随着現代體育的發展,抛繡球逐漸演變為一項正式的民族體育運動。1986年廣西正式設立抛繡球比賽;1991年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廣西抛繡球作為表演項目正式亮相。這項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活動從怡情到競技,被賦予了更深厚的意義。

目前,武鳴壯族抛繡球比賽主要分高杆和背簍兩種形式。

高杆抛繡球比賽分為單人和團體兩類,運動員需要在10分鐘内在場地中多次來回,将繡球抛過9米高的杆上直徑為1米的彩環,最終以抛中數量算分,是以保證抛繡球的速度和命中率顯得尤為重要。

武鳴壯族抛繡球代表性傳承人潘桂梅在介紹武鳴壯族抛繡球的規則。梁彬彬 攝

“要想讓繡球進得又快又多,耐力、速度、技巧是三個必備因素。”武鳴壯族抛繡球代表性傳承人潘桂梅介紹道。

武鳴區民族中學抛繡球項目體育老師羅仁進在示範高杆抛繡球的動作。陶潔 攝

提繩,伸臂,抖腕,送指,抛球......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繡球隻有獲得合适的速度及角度才能以抛物線的軌迹,順利準确地穿過彩環。胡兆雙 攝

抛繡球時,參賽人員要擺好準備姿勢,前後腳開立,正對高杆方向,以右手投球為例,左手掌托球,且手臂斜伸直于右前上方,右手握住繡球的提繩。左手腕往後撥球的同時,右手依次往下、前、上前送,身體重心前移,同時蹬地,手臂伸到最高點時,順着球的慣性,以合理的角度用力抖腕送指把球抛出。

學生們在集中練習高杆抛繡球項目。陶潔 攝

一個個繡球脫手而出,穿過了場地中央的繡球圈,參賽人員要立刻跑到對面撿球再抛,動作精準而快速,賽場上的氣氛通常緊張而熱烈,空中一個個繡球劃過,讓人目不轉睛。

繡球抛出後,需要立刻跑到對面準備撿球及下一次的抛投。胡兆雙 攝

由于需要在規定時間内往返撿球多次抛球,是以如何控制合适的落點是抛繡球中的重要技巧。潘桂梅說:“好的運動員會把落點盡量控制在比較近的距離,在抛球後立刻跑到對面等待,節約了彎腰撿球的時間,這是比賽中節約時間和體力的重要技巧。”

背簍抛繡球項目。胡兆雙 攝

背簍比賽為團體形式,一個隊伍由4名抛球手和1名接球手組成,比賽以投中次數算分定勝負,每隊投相同的球數,投中多者為勝,若數量相同則用時短隊獲勝。

比賽前,隊員們可商量本隊繡球擺放政策,以友善接力。陶潔 攝

背簍比賽中,抛球手跟抛高杆動作一樣,但需要放低出手角度;接球手則需要背着竹制背簍站在接球區内,用背簍接球,姿勢不限。

4名抛球手每人按順序分别抛同顔色的6個球。陶潔 攝

接球手背着敞口的背簍靈活接球。陶潔 攝

由于涉及到抛球手的接力、與接球手的配合等,背簍比賽更考驗的是團隊之間的默契。

不同的比賽會定制不同規格的繡球。陶潔 攝

與傳統壯族男女青年之間傳情達意所用的刺繡繡球不同,運動繡球省去了精緻的圖案和裝飾,更多是以抛球手感而考慮設計。運動繡球的形狀通常為圓形,用各色綢布或花布針織而成,下端系絲纓,上端提繩為90厘米。球内裝滿細沙與木屑的混合物,重量标準為150克。此外,不同的比賽也可根據需要定制繡球的形狀。

如今抛繡球項目已成了校園裡學生們課外活動的固定項目。胡兆雙 攝

根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傳承發展的實際需要,如今抛繡球運動也已融入廣西許多學校民族文化教育之中。以南甯市為例,2012年“抛繡球”成為南甯市中考體育選擇項目。

自1997年以來,傳承人潘桂梅緻力于将抛繡球這項運動教授給更多的學生,二十多年的體育任教中不斷規範抛繡球教學,并成立各年級繡球隊,鼓勵學生“一屆帶一屆”,抛繡球運動所傳遞的壯民族文化底蘊也根植在了每一個學生的心中。如今的武鳴區民族中學已成為武鳴壯族抛繡球傳承基地。

“我們希望能讓更多的人關注并真正參與到壯族抛繡球運動中來,争取讓廣西抛繡球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從表演項目成為正式的競賽項目。”對于武鳴壯族抛繡球的發展,潘桂梅表達了其期待與目标。

— 完 —

關于愛上非遺

《愛上非遺》系列是廣西日報-廣西雲傾力推出的“廣西非遺傳承計劃”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期望用自己的筆觸和視角,将那些植根于壯美廣西大地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那些深融于壯鄉兒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記真誠呈現。由此,彙聚起涵養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細流,讓每一個人都成為非遺的踐行者、傳承者和受益者。

策劃統籌丨曾俊峰 羅莎

本期采寫丨陶潔

本期編審丨王文英

視覺設計丨馮善偉

影像攝制丨胡兆雙

總值班丨曾俊峰 葉焱焱

廣西雲非遺傳播團隊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