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愛上非遺 :刈草采藍,種棉織布,機杼聲聲裁新匹

愛上非遺 :刈草采藍,種棉織布,機杼聲聲裁新匹

編者按

清代趙翼有詩雲:“染衣刈(yi)藍草,織布種木棉。”農耕時代男耕女織,紡紗、織布、刈草、染布、裁衣都由手工完成,千百年來積澱下來的古老技藝,散落在田間阡陌,在工業化大生産的時代,保留着樸拙的質感和傳統的審美。本期我們一同關注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德保隘章土布。

愛上非遺 :刈草采藍,種棉織布,機杼聲聲裁新匹
愛上非遺 :刈草采藍,種棉織布,機杼聲聲裁新匹

德保隘章土布制作技藝

類别:傳統技藝

級别: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

批次:第八批

地域:廣西·百色德保

壯族土布制作技藝,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隘章土布保留了純粹的手工紡織技藝,古樸的色調和紋樣留存着淳樸的鄉情風味,2020年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在廣西德保縣隘章屯的55戶人家中,至今還完整地保留着39台老式織布機,屯裡的中年婦女都會紡紗卷線,腳踏織布機穿經越緯織出花格條紋土布。這種土布用純棉織就,既厚實又透氣,從前當地人常用來做衣服做被面,穿在身上冬暖夏涼,套着被子結實耐磨。随着紡織工業化的普及,雖然手工制作的衣物逐漸淡出了本地人的生活中,但織造土布的技藝在織娘手中存留下來。

愛上非遺 :刈草采藍,種棉織布,機杼聲聲裁新匹

色彩鮮明的隘章土布,2020年被列入第八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胡兆雙 攝

據考證,壯族土布制作技藝最早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隘章土布的樣式以條紋、格紋居多,鮮豔的色彩和古樸的紋樣沉澱着壯族先民在曆史長河中形成的獨特審美,流露出壯族人民随和、樂天的個性以及溫情内斂的情感表達。

用隘章土布制作成的圍巾,曾經作為展品參展屢次獲獎,2018年作為民間工藝品的代表亮相第十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當時有位泰國客商一眼相中了隘章土布圍巾,得知隻展不賣之後,硬是軟磨硬泡找人說情,将展台上的圍巾全部買下。後來,這位客商成為隘章土布的長期訂購者,隘章土布就這樣走出了國門。

純手工織造的隘章土布,需要經過脫棉、彈棉、卷棉條、紡紗、卷線、繞線 、染線、漿線 、裝排筒、走線、織布、染布、洗布共十三道織造工序。胡兆雙 攝

現年63歲的許美遍是隘章土布紡織技藝傳承人,她家裡就有一台老式織布機,屯裡的織娘們常常圍在織布機旁,一邊唱山歌一邊織布。“從前年輕的時候,白天下地幹活,夜裡大家一起聚在煤油燈下紡線織布,那時蓋的被子、孩子的背帶、家裡老小穿的衣服,都是這麼一夜夜織出來的。”許美遍告訴記者,那時候,幾乎家家戶戶的女人都會織土布。這是世世代代由母親傳給女兒的手藝。織布用的也是自己種的棉花,把棉花摘下來之後,要經過脫棉、彈棉、卷棉條、紡紗、卷線、繞線 、染線、漿線 、裝排筒、走線、織布、染布、洗布共十三道工序,才能織成布匹。

愛上非遺 :刈草采藍,種棉織布,機杼聲聲裁新匹

隘章屯裡的老式軋花機。胡兆雙 攝

隘章屯一處小場院裡,古舊的木制軋花機、紡線車、紡錘、紡輪、織布機等工具一字排開,每一樣都是年深日久布滿歲月痕迹的老物件。許美遍和她的織娘姐妹們,常常在這兒向客人展示棉花脫籽彈松、搓撚子、紡穗子、拐線、結線、漿染等隘章土布的制作工序。

愛上非遺 :刈草采藍,種棉織布,機杼聲聲裁新匹

隘章屯裡的手搖紡線機。胡兆雙 攝

屯裡的織娘們駕輕就熟,手搖紡線機動作娴熟地繞滿一支紡錘。這是十三道織造工藝中的一道,看似簡單其實需要技術含量并不低。記者在許美遍的指導之下,試着從紡線車中牽出一條均勻的棉線,稍一用力線頭就斷了,試了幾回均以失敗告終。

紡出平滑均勻的棉線之後,就開始染色。在許美遍看來,布織得漂不漂亮,染色是關鍵的步驟。 用風化石作主料,配上藍靛草、楓葉、柚子果、紅藍草等,染出鮮亮的顔色。上色後的棉線經過煮晾之後,才能織成布匹。

愛上非遺 :刈草采藍,種棉織布,機杼聲聲裁新匹

非遺傳承人許美遍從國小習織布。胡兆雙 攝

“煮線一般要煮一個小時,加上玉米粉,就能讓棉線不毛躁,光滑平順。”許美遍從小就學習織土布,她愛琢磨,有不少自己的小技巧。她用心鑽研紡織技法,糅合條紋、花朵、格紋等元素,不斷改進土布的樣式,形成了自己的紡織風格。

許美遍年輕的時候,約莫20天能織成一匹布,那時家裡穿的蓋的用的全靠自己手工制作,村裡幾乎所有的女人都是織娘。如今成衣流行,村裡50歲以下的人沒幾個會紡紗織布。

愛上非遺 :刈草采藍,種棉織布,機杼聲聲裁新匹

隘章土布曾經在第15屆東博會上受外賓青睐。胡兆雙 攝

從前織娘們在煤油燈下織就生活的殷實溫飽,現在上織機多半因為來了訂單,世代相傳的土布被設計成工藝品,走進城裡走出國門。德保縣已準許同意在隘章屯建一個占地4畝的土布制作技藝展示館,把土布紡織與旅遊産業結合起來。

許美遍希望,隘章土布與現代設計融合,生産更多的工藝品,培養更多的新一代織娘。

—完—

關于愛上非遺

《愛上非遺》系列是廣西日報-廣西雲傾力推出的“廣西非遺傳承計劃”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期望用自己的筆觸和視角,将那些植根于壯美廣西大地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那些深融于壯鄉兒女血液中的文化印記真誠呈現。由此,彙聚起涵養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的涓涓細流,讓每一個人都成為非遺的踐行者、傳承者和受益者。

策劃統籌丨曾俊峰 羅莎

本期采寫丨謝琳琳

本期編輯丨李甯靜

視覺設計丨覃玉婷 馮善偉

影像攝制丨胡兆雙

校對丨吳煜衡

總值班丨黃俪 陳麗婕

廣西雲非遺傳播團隊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