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躺平之後我發現,父母的焦慮都是自找的

圖 | 小舍得

文 | miki粥

發現沒有?中國的父母特别熱衷在數學領域,展現自己的雞娃能力。

比如,3歲小孩可8個月速成,做4年級奧數題;5歲大班會初一簡單有理數計算、會三元一次方程;還有國小生,在研究線性代數、微積分…

照這群家長的速度發掘數學天賦,這群神奇的小孩,中學就應該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未來的數學界遍地都是華羅庚…

明明已經卷到了天邊,雞血父母還一臉的雲淡風輕:雞娃數學,輕輕松松,簡直太easy…

這曾讓我這個養數學渣的老母親,一度無地自容。

姐姐讀一年級的時候,掰手指做十位數加減;3分鐘速算,永遠都空掉一半的題目;應用題看見數字,就不假思索地照抄,根本不去管它到底有沒有用。

接到數學老師的奪命連環CALL更是家常便飯。速算成績再不達标,就是拖累全班成績,家長要給予高度重視,帶娃勤學苦練。

為了表示重視,我特意買了一摞速算書,每天逼娃10頁10頁的刷。

剛開始,小孩都是甯死不從的,因為刷題太枯燥乏味了。老母親我隻好軟硬兼施,糖衣炮彈加怒吼威吓,最後她隻能一邊流淚一邊比掰手指,旁邊還有一個計時器滴滴答答。

那是一段艱苦卓越的歲月。

劍拔弩張地陪練了一個月,最終以我的抑郁告終。因為我用盡了所有的方法——從斯坦福校友的撲克牌速算法到複旦博士傳給我的小木棍數感培養法,全都用盡了,她的計算速度就是寸步不前,且表現得非常無能。

這大概就是傳說中天生的數學渣吧。

我隻能被迫接受了這個事實,然後開始為她規劃一切可能繞開數學的升學計劃。

甚至開始盤算,如果中考就分流讀不了高中,我是找捏泥人的朋友,還是織地毯的朋友,讓她跟着學門手藝,未來還能做個非遺項目的傳承人?

反正,我不再對數學報有任何幻想,不再用速算和應用題來考驗自己日漸脆弱的心髒,并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國文和英語還是綜素的開發上。

因為那些4歲搞得定雞兔同籠、追擊問題,5歲就活成個低速電腦的、傳說中的小孩,都不是被雞出來的,而是一個個數學原礦,就等着爹媽拿個小鐵鍬随便翻兩下,寶藏便如泉湧一樣綿綿不絕啊…

而我的小孩就是一座數學思維枯竭的礦山,還折騰個啥?不如早識破早躺平。斷了刷題、停了班課,愛咋咋地吧。

姐姐對數學的仇,一直持續到讀三年級。

三年級,号稱學霸和學渣的分水嶺,其中家長公認最難以逾越的山峰不是珠穆朗瑪,而是數學之巅。

特别不可思議的是,有些一二年級沒考過98分以下的小孩,會突然在某次考試裡就變成了數學渣,從此一蹶不振;而有些從3歲開始學奧數的小孩,三年級突然就雞不下去了…

但我萬萬沒想到的是,數學放了一年羊的姐姐,三年級好像突然開了竅,不僅多位數乘除法算得又快又準,應用題還知道思考分析,拿下了幾次全A。

數學老師給我打電話,第一次不是為了給後進家長敲警鐘,而是為了表揚一下數學成績…

這絕對是我當家長以來的高光時刻。

因為我什麼都沒有做!她自己主動報了MK競賽,難度雖然不能和華數迎春相提并論,但至少是個做數學題的比賽。放在之前,我做夢都不敢想。

實在不知道怎麼描述自己的心情,某個瞬間我有點膨脹…開始琢磨是不是入全套舉一反三、高思導引讓她挨個刷下試試,沒準數學潛能藏得深是以我沒看到?

其實,現實并沒有大家以為的那麼神奇。

姐姐不是思維彪悍、智商爆表的奧數娃的厚積薄發,她隻是碰巧遇到了一個耐心的數學老師,跟上了進度,進而産生了對數學的興趣而已。

隻是比之前多了一點興趣,僅此而已。

甚至都算不上對數學産生的興趣,隻是純粹是對數學老師有好感?

因為在邏輯思維方面,她依舊是那麼平凡那麼普通。比起那些四五歲就可以盯着一個題目做三個小時,不攻克不吃飯的天才小孩來說,她的興趣、專注力、思考力和恒毅力都是遠遠不及的。

不過,普娃也有普娃的好,她用自己的普通證明了一個道理:就算做不了偉大的數學家,數學也未必學不好。

隻要學習的方法得當。那…什麼樣的方法叫得當?

對我來說,就是家長少幹涉,放着讓老師教。哪怕你是清北的教授,要論起教育小孩的專業性,會比一個國小老師更懂嗎?

可總有不服氣的爹媽,覺得自己該是生了個神童吧——5歲能做國中算術題,14歲要進清華北大…嫌棄學校教育效率太低下,非要自己動手強雞。

于是,就有了開頭一個個天才少年,都是數學界冉冉升起的夢幻新星…

小華羅庚的父母們,會拿着一二年級100分的卷子到處曬,驕傲的臉龐上,閃爍着赢在起跑線上的榮光。

實際上他們并不知道(可能也不在意),考滿分并不代表數學真得學得會學得好。小時候被強雞出來的數學牛娃,大多拼的是記憶力,而不是邏輯思考力。

要知道,刷題刷多了,線性代數都能機械地把計算過程背下來,何況區區一個兩位數的加減法?是以,不要再按着娃的腦袋,向那些做得快、做得溜的小孩,學了,因為他們真正的能力,多半隻是「聽媽媽的話」。

這樣的乖小孩,有些三年級會丢盔棄甲,因為太聽話而失去了自己的思考力,隻會刷題和套路,離開套路不知道怎麼解決實際的問題。

小孩太乖未必就是最好,這一點有個清華爸爸深有感觸。

他最近總被一群家長盤問,怎麼把小孩成功送進耶魯的?是以努力回憶了下養娃的全過程,想起來的好像都是噩夢——

孩子特别執拗,從小和父母就一直戰鬥。

你知不知道錯了?我沒錯。

沒錯?現在就去罰站,站到知道錯了為止。

小孩二話不說就去門口罰站,站上三個小時一聲不吭。

他說,當年養倔小孩差點沒搞得自己腦仁增生,現在回憶起來砸吧出了點味兒,好像爬藤成功的秘密,是越是不聽話的小孩越成器?

從這個角度來說,想培養好一個小孩,爹媽真别拿自己太當回事。像我家姐姐數學成績的提升,和我最直接的關系,大概是我很早就選擇了放棄。

真正對微積分、哥德巴赫猜想和傅裡葉級數有需求的,不是幼稚園大班小孩的好奇心,而是笃信神童自造的家長的表現欲。

小孩需要不需要、願意不願意無所謂,反正當爹媽一次,我一定要證明自己有能力,至少在拾掇小孩方面是成功的啊。

過度的教育焦慮,大多源于家長的虛榮心。别人五歲已經輕松雞到初一了,我是不是搞個初二數理化全科,才能實力挽尊?

至于買哪裡的學區房、讀什麼學校、上什麼班,小孩會在乎嗎?不會。對大部分小孩來說,可以挖土抓蟲子的日子,遠比那些虛無缥缈的未來更有趣。

之前看過一個故事。

小時候我跟弟弟吃飯都着急,所有人吃完了,他還在桌子上數米粒。我曾經一度以為我弟就這樣了,但是他上了大學以後超能吃,現在一米八幾大個子,160斤。

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生長方式,又何必勉強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