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種古代用來殺人的毒藥,是怎樣被中國醫生變成抗癌藥的?

如果說砒霜是救命藥,武大郎肯定第一個不同意。

但誰又能想到,這樣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毒物,放在科學家的手裡,竟然成了一種救命的藥。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就有科學家把這種“殺人”的毒藥用來治病,甚至用以對抗最兇險的白血病。

今天,典哥就帶你走進曆史,去看一看這個變“毒”為寶的故事……

說起砒霜,你第一個聯想到的是什麼?

毒藥?

老鼠藥?

鶴頂紅?

“大郎,該吃藥了!”

“我不要你死,允禮!”……

沒錯,砒霜最廣為人知的用途,就是毒藥。

不管是解決配偶,還是賜死嫔妃,它都是古代毒藥界頂流的存在。

(圖檔來源:soogif)

砒霜,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英文縮寫為ATO)。它是砒石經過高溫加工處理後,升華而成的結晶或粉末,又被稱為“砷劑”。

1種古代用來殺人的毒藥,是怎樣被中國醫生變成抗癌藥的?

(最原汁原味的砷礦石就長這樣)

砒霜(砷劑)之是以這麼受歡迎,關鍵在于——

它的無臭、無味,幾乎不會留下任何痕迹。

極少量的砒霜就能要人性命。

急性中毒者會出現多個系統受損的症狀,比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混有血絲、四肢痙攣、昏迷、抽搐等。

1種古代用來殺人的毒藥,是怎樣被中國醫生變成抗癌藥的?

(騰訊醫典自制)

中毒後,多在24小時之内因肝腎功能衰竭和呼吸麻痹而死亡。

死狀很慘,眼結膜、鼻及口腔黏膜充血或糜爛出血,“七竅流血”就是形容砒霜中毒的[1-2]。

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砒霜也不例外。

是毒還是藥,決定權始終在于用它的人。

砒霜(砷劑),還是一種曆史悠久的礦物藥。

在中國,砷劑至少有三年千年的藥用曆史[3]。

孫思邈用含砷的藥丸來治療瘧疾。

古文獻還記載,砒霜可治“翻花瘤”“翻花痔”,類似于現代肛管惡性良性腫瘤等疾病[4-5]。

西方醫學先驅希波克拉底就曾用雄黃(四硫化四砷)和雌黃(三硫化二砷)制成的膏藥,來治療潰瘍[6]。

到了18世紀,西方一些江湖郎中把砷劑當成保健神藥,甚至推出一款叫“福勒氏液”的薰衣草味保健飲料,成分是1%的砷酸鉀,号稱能強身健體,治療梅毒、瘧疾、惡性良性腫瘤,這種飲料整整流行了150年[7-9]。

19世紀,含砷的産品更是無處不在,被用作灌腸劑,甚至夾在面包裡或伴着胡椒吃下去[10]。奧地利的一些男人還拿砷劑當偉哥,認為吃下去可以增加性能力[11]。

砷劑畢竟是一種有毒物質,現代醫學研究也告訴我們——

“毒藥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沒有哪一樣東西是無毒的。劑量決定它成為毒藥還是治病的藥”[12]。

但前提一定是,要用科學的方法。

在介紹“砒霜抗癌史”之前,典哥想先說出幾個名字。他們對這段醫學史都有貢獻,隻是在不同的方向發揮了力量。

韓太雲藥師(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從赤腳醫生用砒石提取物治療惡性良性腫瘤中獲得啟發,進行了有效成分的提取——三氧化二砷。

張亭棟教授、金鎮敬教授、徐敬肅教授、孫鴻德教授等(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開始将三氧化二砷注射液用于白血病(主要是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治療,有效率非常高。

王振義院士、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陳國強院士等(上海瑞金醫院),首創将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聯合使用,被國際醫學界稱為“上海方案”,成為全球都公認的“金标準”。

接下來,典哥就帶你看一下,中國醫生是怎樣用毒藥砒霜,攻克一種十分兇險的白血病的。

我們将時針撥回1971 年,黑龍江省大慶市林甸縣。

一個公社的衛生院傳出一個好消息——癌症能治了!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韓太雲藥師首先發現,林甸農村的一位赤腳醫生用砒石的提取物,在民間治療各種惡性良性腫瘤,當時是作為外用藥物來使用的。

1971年3月,韓太雲進行了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成分就是三氧化二砷,并把它命名為“713”。“713”注射液除了含三氧化二砷,還含有汞和其他元素,當時也稱“癌靈1号”。

随後,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張亭棟醫生帶隊核實情況。原來,是一位老中醫用砒霜、輕粉(一種中藥)、蟾酥等組方治療淋巴結核。無意中用來治療皮膚癌(外用塗抹),竟然治好了。

砒霜、輕粉、蟾酥,屬于毒性強的藥物,一旦用不對症或劑量多了,很容易鬧出人命。

但萬一真能用來抗癌呢?

同在專家小組裡的藥劑師韓太雲,和張亭棟醫生一起開始了科學研究,對方子進行有效成分提取,摸索出三氧化二砷才是真正的有效成分,并嘗試用于白血病的治療。

實驗結果還發現,輕粉對腎髒有傷害,蟾酥有升高血壓的副作用,單獨使用砒霜的效果最好。

原來,輕粉和蟾酥隻是毒藥,帶來嚴重副作用,卻毫無治療效果。

在後續的臨床研究中,張亭棟教授團隊發現,砒霜對一種叫“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的癌症效果不錯,70%的患者出現了緩解,有的患者體内完全找不到癌細胞的痕迹[13-14]。

要知道,當時這種白血病的緻死率非常高,總體中位生存期隻有16個月,5年生存率為31%[15]。

這個藥,當時也稱為“癌靈1号”。

當時,張亭棟教授的研究隻發表在了中文期刊上,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

但上海第二醫學院(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王振義院士團隊發現的另一種藥物,也有着對APL的優秀療效——全反型維甲酸(ATRA),并得到國際醫學界的認可。

(王振義院士。來源:中國工程院官網)

時間來到1994年前後,剛剛回國不久的陳竺院士、陳賽娟院士夫婦注意到了張亭棟教授的研究。

于是他們開始了合作,并于1996年在國際頂尖血液病期刊《Blood》上發表論文[16],宣布找出了砷劑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的分子機制,并将這一中國發現推向世界。

(陳竺、陳賽娟夫婦在上海血液學研究所。來源:《細胞》期刊)

再往後的故事,就順理成章了——

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從一種高度緻命的疾病,轉變成一類能夠治愈的急性白血病[17],在國際上被譽為“上海方案”。

近年來的臨床試驗發現,使用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聯合治療APL,效果比化療+全反式維甲酸的标準療法更好,響應率接近100%,2年生存率高達99%[18-20]!

這幾位醫學先驅的卓越成就,也獲得了應得的榮譽。

2020年的未來科學大獎,将“生命科學獎”授予張亭棟教授和王振義院士,以表彰他們發現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維甲酸對APL的治療作用。

(圖檔來源:未來科學大獎)

王振義院士還榮獲2010年的國家最高科技獎。

三氧化二砷治療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是中國對人類醫學非常重要的貢獻之一。但我們同樣不能忘記,其他國家醫生在其中的貢獻。

砒霜治療白血病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

1865年,兩位德國醫生首先發現,砒霜配制的“福勒氏液”可以治療白血病,但毒副作用很大[21-22]。

1931年,兩名美國醫生也發現,砒霜可以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23],并嘗試了多種給藥途徑,包括口服、直腸給藥、肌肉注射和靜脈注射等。

遺憾的是,這些療法沒能得到持續研究。主要原因是,當時人們對白血病的了解太少了,而砷劑本身具有毒性,作為藥物使用時必須通過控制劑量、劑型盡量減低毒性,是以最終被放棄。

這也許就是中國醫生的天時地利人和——

在傳統醫學理論和實踐的指導下,用現代醫學研究的方法,實作了巨大突破。

這個變“毒”為寶的故事就講到這裡。

過去毒人不眨眼的砒霜已經留在了曆史舞台,現代的它已經在治病救人的舞台中找到了位置。

關于砷劑抗癌的研究還在繼續,目前比較有希望的包括宮頸癌、肺癌、卵巢癌、胰腺癌、肝癌等等[24-28]。

我們希望這些研究能早日獲得突破。

醫學上的探索,永不止息。

小提示

雖然砒霜可以治療白血病和癌症,但它依然是毒藥有劇毒,大家萬萬不可私自服用。看病吃藥必須遵從醫囑。

審稿專家:梁洋

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血液惡性良性腫瘤科主任

通訊員:陳鋆

中山大學惡性良性腫瘤防治中心黨辦宣傳科

參考文獻

[1]楊子東,孫響波,于妮娜,唐迎雪.砒霜的臨床應用述要[J].山東中醫雜志,2014,33(08):707-709.

[2[宋燦,黃亞男,朱友文,霍海如,譚餘慶.砒霜的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3(03):277-279.

[3]Chinese Medicine Ordinance, Cap 549 of the laws of Hong Kong, 1999, see also: http://www.cmchk.org.hk/cmp/eng/idx_ord.htm

[4]侯麥花, 朱文元, 盧新政. 三氧化二砷由毒藥變良藥[J]. 醫學與哲學, 2003, 24(7):3.

[5]Zhao, Z. (2004) An Illustrated Chinese Materia Medica in Hong Kong (in English).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Hong Kong.

[6]Derek, Doyle. NoHaller, J.S. (1975) The Use of arsenic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ateria medica. Pharmacy in History, 17, 87–100.

[7]Haller, J.S. (1975) The Use of arsenic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ateria medica. Pharmacy in History, 17, 87–100.

[8]Cohen, S.G. (1996) Asthma among the famous: Thomas Fowler (1736-1801). Allergy Asthma Proceedings, 17, 163–165.

[9]Gibaud, Stéphane; Jaouen, Gérard (2010). Arsenic – based drugs: from Fowler's solution to modern anticancer chemotherapy. Topics in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32. pp. 1–20.

[10]MacLagan, R.C. (1864) On the arsenic-eaters of Styria. Edinburgh Medical Journal, 10 (part, 1, 200–207.

[11]Bentley, R. & Chasteen, T.G. (2001) Arsenic curiosa and humanity. The Chemical Educator, 7, 51–60.

[12]Gordon, M.E. (2000) Arsenic and old places. Lancet (Correspondence), 356, 170.

[13]Zhang TD, Zhang PF, Wang SR, and Han TY (1973). Preliminary clinical observations of 6 cases of leukemia treated by “Ailin solution”. Med Pharm Heilongjiang1973(3):66-67 (張亭棟,張鵬飛,王守仁,韓太雲(1973) “癌靈注射液”治療6例白血病初步臨床觀察. 黑龍江醫藥1973(3):66-67).

[14]Zhang TD and Rong FX (1979). Treatment of acute granulocytic leukemia by Ailin No.1 and dialectic theory. Medicine and Pharmacy of Heilongjiang1979(4):7-11 (張亭棟和榮福祥(1979).癌靈一号注射液與辯證論治治療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 黑龍江醫藥1979(4):7-11).

[15]H M Kantarjian, et al.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M.D. Anderson Hospital experience[J]. Am J Med. 1986 May;80(5):789-97.

[16]GQ Chen,. et al. In vitro studies on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arsenic trioxide (As2O3)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s2O3 induces NB4 cell apoptosis with downregulation of Bcl-2 expression and modulation of PML-RAR alpha/PML proteins, Blood, p. 88 (3): 1052–1061., 1996.

[17]Zhou G B, et al.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aemia with all-trans retinoic acid and arsenic trioxide: a paradigm of synergistic molecular targeting therapy[J].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7, 362(1482):959-971.

[18]Hu J, Liu YF, Wu CF, Xu F, Shen ZX, Zhu YM, Li JM, Tang W, Zhao WL, Wu W, Sun HP, Chen QS, Chen B, Zhou GB, Zelent A, Waxman S, Wang ZY, Chen SJ, Chen Z.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ll-trans retinoic acid/arsenic trioxide based therapy in newly diagnosed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9;106: 3342-3347.

[19]Lo-Coco F, Avvisati G, Vignetti M, et al. Retinoic acid and arsenic trioxide for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N Engl J Med 2013;369:111-121

[20]Zhu HH, Wu DP, Jin J, et al. Oral tetra-arsenic tetra-sulfide formula versus intravenous arsenic trioxide as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lin Oncol 2013;31:4215-4221.

[21]Lissauer, H. (1865) Zwei F lle von Leucaemie. Berli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 2, 403–404.

[22]Valentiner, W. & Lissaur, H. (1865) Berliner klinische Wochenschrift, 2, 320–321.

[23]Forkner, C. & McNair-Scott, T.F. (1931) Arsenic as a therapeutic agent in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97, 305.

[24]Murgo, A.J. (2001) Clinical trials of arsenic trioxide in hematologic and solid tumors: overview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coope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The Oncologist, 6, (Suppl 2), 22–28.

[25]Lin, L.M., Li, B.X., Xiao, J.B., Lin, D.H. & Yang, B.F. (2005) Synergistic effects of all-trans-retinoic acid and arsenic trioxide on growth inhibition and apoptosis in human hepatoma, breast cancer and lung cancer cells in vitr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8, 11.

[26]Kong, B., Huang, S., Wang, W., Ma, D., Qu, X., Jiang, J., Yang, X., Zhang, Y., Wang, B., Cui, B. & Yang, Q. (2005) Arsenic trioxide induces apoptosis in cisplatin-sensitive and –resistant ovarian cancer cell l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ynaecological Cancer, 15, 872–877.

[27]Sumitomo, M., Asano, T., Asakuma, J., Asano, T., Nanus, D.M. & Hayakawa, M. (2004) Chemosensitzation of androgen- independent prostate cancer with neutral endopeptidase. 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10, 260–266.

[28]Lin, L.M., Li, B.X., Xiao, J.B., Lin, D.H. & Yang, B.F. (2005) Synergistic effects of all-trans-retinoic acid and arsenic trioxide on growth inhibition and apoptosis in human hepatoma, breast cancer and lung cancer cells in vitro.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8, 11.

作者:張傑

編輯:張傑、張利、葉正興

校對:武宜和 | 排版:李永敏

營運:韓甯甯 | 統籌:葉譯楚、吳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