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黨建融媒|小區怎麼改,居民說了算

作者:大小新聞
黨建融媒|小區怎麼改,居民說了算

大小新聞用戶端5月14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宋曉娜 通訊員 晟嘉 澤坤 媛媛 攝影報道)走進芝罘區幸福街道幸國裡社群,眼前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新鋪設的道路幹淨整潔,改造後的樓房煥然一新,一簇簇綠植在陽光下拔節生長……

老舊小區“華麗蝶變”的背後,是黨建引領“自治+共治”的生動實踐。幸國裡社群黨委堅持把黨建引領基層治理貫穿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以老舊小區改造“小切口”推進“大民生”,切實将老舊小區改造“改”到百姓心坎上。

老舊小區改造是民心工程,改什麼、怎麼改?“凡是涉及群衆的事,都要聽聽群衆的意見,把好事辦到群衆的心坎上。”幸國裡社群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張曉靜介紹,小區改造前,社群黨委充分“問需于民”,通過居民樓棟微信群、發放調查問卷、走訪巡視等多種形式,收集社情民意1000餘份,及時了解居民的訴求和願望。

“老人平時經常在小區鍛煉,希望增加一些健身的設施。”“停車越來越難,能不能增加停車位的數量?”“我們小區孩子比較多,如果有一處孩子玩的地方就好了”……

居民樓棟微信群裡,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自由發言、熱烈讨論,積極表達各自對小區改造的需求和願望。

黨建融媒|小區怎麼改,居民說了算

在廣泛征求居民意見的同時,社群黨委還召開“紅色議事會”,邀請規劃設計機關和工程施工方代表、居民代表參加會議,針對老舊小區改造中的沖突和問題充分議事協商,建立問題整改台賬。

會後,社群工作者走訪落實居民屋頂漏雨情況73戶,詳細記錄房屋屋頂漏雨情況,拆除屋頂太陽能等違建設施20餘個,施工現場組織召開調解會10餘場,推動居民共商與社群治理相結合,促進協商成果轉化落實。

居民“願景”的輪廓逐漸清晰,改造具體方案随之成型。社群黨委以“一小區一方案”對改造方案精準施策,同時,聯合雙報到機關等共商、共建、共治,解決群衆急難愁盼問題。

舊改正式啟動,具體怎麼改?幸國裡社群通過“樓道、環境、管理”三方面優化舉措,對轄區内的東西幸國裡、四村西街、幸民裡、開元路等5個老舊小區進行全方位地改造更新。

在樓道優化方面,完成了7645米排水管網、8039米污水管網改造,徹底解決了管網老化、跑冒滴漏等問題;更換樓道防盜門、加裝可通話電子門鈴、更新樓道照明感應燈,解決基本生活安全問題100餘個,推進樓道環境改善,提升樓體面貌。

在環境優化方面,樓體内外牆面全部被重新粉刷,打造了8處文化藝術牆,增設宜老宜少的健身區2處,讓社群居民享受到更為優美的居住環境。

在管理優化方面,社群黨委在無物業管理的小區引進“建投金管家”,打造“紅色議事廳”,搭建溝通交流、議事商讨的平台,讓居民自治意願、自治能力和自治程度更高更強。

舊改服務既要“看得見”更要“摸得着”,而“新生”小區的活力保持也很重要。

為此,社群黨委靠前站位、主動作為,由“兩委”班子帶頭、居民骨幹參與的小區服務隊成功組建,常态化開展片區走訪、網格服務,小區自治力量有效擴充。比如,開展黨員“浮格”活動,把黨員按照居住地劃分,融入社群9個網格中,帶頭做好舊改宣傳調解工作,并在網格中開展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參與美麗城市建立、樓道環境治理等活動30餘次。

黨建融媒|小區怎麼改,居民說了算

引導社群黨員、離退休幹部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參與施工品質監督,及時回報改造“後遺症”,協調質保問題,努力将舊改長效機制真正落到實處。

定期對列入改造計劃中的小區進行實地走訪,檢視改造程序,對居民提出的地面道路硬化、增設健身器材及休閑桌椅等38條建議全部納入改造規劃,現已解決20餘個改造難點,擴充居民生活空間,提升居民生活品質。

小區花園内,三五老人紮堆齊聚,聊聊家常;兒童遊樂區,小朋友們歡樂玩耍,不負童年好時光……從“牆面斑駁、雜草成堆”到“立面翻新、綠意盎然”,幸國裡社群的“向新而生”不僅帶來了硬體設施的改變,更讓居民切實體會到美好生活的可觸可及。

“改造後的小區變了樣,環境更好了,還新增了很多健身設施,我們住得很舒心!”社群管大叔高興地說。

“社群将繼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主動順應群衆的新期盼,充分回應居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整合各方資源,協調各方力量,堅持黨員帶頭、群衆參與、共建共享,把服務群衆的‘最後一公裡’變成‘最美零距離’。”張曉靜說。

責編:王瑤

黨建融媒|小區怎麼改,居民說了算